陳果



摘 ?要 ?多穆壺是蒙古、藏族用以盛貯酒水、酥油茶等飲品的器皿,多穆壺出現在元代,經過元、明、清三代的不斷發展,在清中期達到鼎盛,逐漸從實用器發展為禮器。多穆壺與西藏之間的聯系密不可分,清朝統治者對藏傳佛教恩禮有加。制作多穆壺除賞賜佛教高僧以外,宮中重大場合也多有使用,這些多穆壺造型別致、材質豐富,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
關鍵詞 ?多穆壺;陶瓷;漢藏交流
0 ?前 ?言
目前已知最早的多穆壺是出土于北京元代鐵可墓的景德鎮窯“青白瓷多穆壺”(見圖1),國內學者一般認為其造型源于中亞地區,后傳入中國。關于“多穆”一詞的來源,語言學有多種觀點,蒙語起源說更有說服力,蒙語中東布壺與domo發音類似,東布壺器身有三條箍帶,側面帶把,無流,其上窄下寬的器型與元代瓷質多穆壺極為相似。
明代的多穆壺實物在中原地區鮮有發現,這與明朝政府對少數民族政策有關,明政府對蒙古采取抵制和防御政策,雖與西藏有來往,也并未找到明代宮廷使用多穆壺的記錄,而多穆壺在滿族聚集的東北地區多有使用。據明末清初繪制的《太祖實錄戰圖》,多穆壺除了作為滿族貴族的日用器物,也被用于接待、宴會等重要場合。
清代建立以后,多穆壺的發展達到繁榮,由于統治者篤信藏傳佛教,多穆壺完全融入了宮廷生活,已經成為清代宮廷餐飲生活的常用器。如郎世寧的《弘歷狩獵聚餐圖》中,畫面下方有一人單腿跪地,一手托金色穆壺,似等待倒飲品。在重大慶典中也能看到多穆壺的身影,如《光緒皇帝大婚圖》中,內府官員就在使用多穆壺為賓客倒飲品,此外多穆壺也作為禮品大量賞賜西藏僧侶。
1 ?多穆壺的器型發展
多穆壺的器型發展總體上變化為“梯型—直筒型—口沿微張的喇叭型”。早期造型與東布壺相仿,明代、清代時期瓷質多穆壺仍是筒狀,金屬質則改為上寬下窄狀,晚清延續并發展了清中期金屬多穆壺的造型特征,但在壺流與手柄中綜合了早期與中期的樣式,手柄變化十分明顯。
元代多穆壺器型與蒙古東布壺相似,兩者器身都是由上而下逐漸加粗的梯型,差別在于東布壺無柱狀流,使用時以口沿處擋板引流;而多穆壺有方形短流,口沿處的擋板移至手柄側,僅作裝飾。作為多穆壺的典型特征,擋板形狀可看出蒙古與西藏文化的影響,此時的口沿擋板一種為三折波浪形擋板,這類擋板帶有明顯藏傳佛教僧帽特征,另一種是方形或花瓣形曲線形擋板,這類擋板與東布壺更為接近。
明代,多穆壺變梯型為筒型。器型幾乎是對藏族酥油桶的復制,在酥油桶原型的基礎上增加長流與手柄。由于明代存世的多穆壺極少,從觀復博物館藏的晚明掐絲琺瑯多穆壺來看,明代口沿處擋板的形狀為三折波浪狀的僧帽型擋板,擋板位置向東布壺回歸,位于有流的一側,壺流也明顯變長,手柄為S型龍首柄,器型整體較元代纖細修長。
清代多穆壺器型多元,清早期以康熙時期為代表,這階段的器型雖然也是筒型,但上端比下端稍粗,擋板為三折波浪形,壺流有L型傾向,流上端離器身較遠,無手柄,壺身一側有上下雙系,可系金屬鏈。清代中期以乾隆時期的多穆壺器型變化最豐富,此時多穆壺主要分為瓷質與金屬質兩類,金屬質多穆壺(見圖2)以掐絲琺瑯類的器型變化最為明顯,擋板部分突出了三折波浪型的僧帽狀口沿,去掉最上面的弦紋,邊緣的帽檐變為雙層,整體向器物外延伸;器身最底部的弦紋下還增加了底座,器物整體看上去略顯頭重腳輕;壺流相比康熙時期壺流的上端更靠近器身;手柄部分沿用了明代的S型龍形柄。瓷器器型變化較小(見圖3),仍是保持著上下相同的直筒狀,但器物細節處有了新變化,僧帽狀擋板在波浪形的基礎下演變出勾勒云紋的形式,更富裝飾韻味;壺流延續了清早期的弧度,多為鳳首流,但在壺流與器身處增加了擋板連接;手柄樣式增多,有夔龍型與C型龍首柄。之后,嘉慶時期瓷質多穆壺繼續沿用了乾隆時期的器型,無太大的變化。清代晚期,多穆壺走向衰落,存世實物主要以金屬器為主,器型延續清中期風格,僧帽狀口沿外張,整體喇叭型,器身中間僅有兩條箍飾,壺流為L型。清中期瓷質多穆壺流行的流與器物之間的擋板裝飾被用在金屬多穆壺上,手柄則回歸清初樣式,使用活環連接金屬鏈,且在器身一側增加了直條狀壓梁以固定器身。
2 ?多穆壺的制作工藝演變
早期元代多穆壺的制作工藝簡單且粗糙,存世的多穆壺多為瓷質,主要有影青釉和釉下青花兩種。影青釉多穆壺主要使用貼塑工藝,以此模仿木質東布壺上的金屬箍,青花多穆壺則采用在釉下青花彩繪工藝制作。
明代,隨著漢藏交流深入,制作工藝明顯提升,在元代基礎上擴展了多穆壺的制作材料,其制作工藝也更加多元,出現以掐絲琺瑯工藝制作的多穆壺。一件器物中使用多種工藝,如觀復博物館所藏“晚明掐絲琺瑯多穆壺”,就在掐絲琺瑯工藝的基礎上融入鎏金工藝,可見明代多穆壺的制作工藝已經走向成熟,這為清代多穆壺制作工藝全面繁榮奠定了基礎。
清代作為多穆壺制作的鼎盛時期,其制作材質多元,既有瓷質多穆壺、金銀多穆壺、掐絲琺瑯多穆壺,還出現了稀有材質制作的象牙多穆壺,制作工藝多有創新,大量使用宮廷工藝展開制作。清代早期還是以瓷器為主,但工藝更為復雜。如清康熙“虎皮三彩多穆壺”,此器使用康熙年間創燒的素三彩工藝制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除了瓷器以外,清代還出現以不易成大器的紫砂朱泥制作的多穆壺,壺身以貼技法裝飾歲寒三友,制作較精美。清代中期,瓷質多穆壺以粉彩為主,如北京故宮藏清乾隆“粉彩八寶多穆壺”通體施綠釉底,以粉彩繪制花紋。還有一件極為特殊的“瓷仿拉古里木多穆壺”,這件器身內外除去口沿以及底部,皆涂上了仿木紋的釉。《西藏志》載,西藏進貢木碗中有“拉庫爾”木,木色微黃、花紋略大,云亦能避毒,價亦需數金。此壺以中原地區特有的仿木釉模仿“拉里木紋”制作藏族傳統器物,可見漢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影響。金屬質多穆壺則以掐絲琺瑯工藝為主。乾隆時期是掐絲琺瑯發展的高峰,圖案復雜且精美。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乾隆“掐絲琺瑯多穆壺”,此器集多種工藝為一體,僧帽型口沿與器身弦紋采用金彩貼塑,器身鑲嵌松石珊瑚、青金石等寶石。器身還開嵌九處,填以瓷片,用畫琺瑯工藝繪制小景。此外,還有一件“象牙多穆壺”,器身使用稀有的象牙制成,流、口沿、底座、壺把均用銅箔包裹,壺把飾龍頭雕飾,可見清代中期多穆壺制作材質之豐富,工藝之多元。清代晚期,多穆壺的材質比較單一,多以金、銀為主,如宣統時期的“銀鎏金多穆壺”以銀制成,但是表面鎏金,壺流與壺側壓版處為金彩貼塑工藝,有凸起效果,器身上的紋樣多為簡單的刻花工藝。
3 ?多穆壺的紋樣裝飾
多穆壺早期的裝飾元素具有典型的蒙古族特點,明清時期,隨著漢藏交流日盛,漢地審美開始影響多穆壺的整體裝飾,逐漸趨于繁復。至乾隆年間趨于鼎盛,晚期紋飾又回歸簡潔。元代的多穆壺裝飾具有典型的游牧民族特點,如“青白瓷多穆壺器”無圖案紋飾,僅以貼塑模仿皮革狀與鉚釘作為裝飾,顯然是對木質多穆壺裝飾的繼承。明代多穆壺的裝飾紋樣帶有明顯的宮廷審美傾向,觀復博物館“掐絲琺瑯多穆壺”,器身有四條凸起的弦紋,但圖案裝飾一改元代的簡潔,以龍紋為主,圖案布滿整個器身。清代早期多穆壺的裝飾紋樣也以中原傳統為主,器身弦紋往往根據圖案展開調整,有四條、三條和無弦紋三種。如“松竹梅紫砂多穆壺”,壺流有竹節紋,器身是梅枝、竹葉的“歲寒三友”畫作,圖案較大,因此并無弦紋。清代中期,瓷質器身為四條弦紋,裝飾趨于繁密,出現藏傳佛教的紋飾,如“乾隆粉彩八寶多穆壺”,飾滿纏枝寶相花紋飾,中間穿插藏傳佛教八寶,可見此時漢藏文化已密切融合。在眾多傳世多穆壺中,體現漢地審美最為明顯的是臺北故宮藏乾隆“掐絲琺瑯多穆壺”,器身有開光,這是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開光處的圖案內容為漢地常見的蛺蝶湖石、母子人物及鄉村景致等,極具宮廷繪畫韻味。
清代晚期,器身只有兩道弦紋,紋飾簡潔,多為卷草紋,主要集中在僧帽狀擋板的口沿和凸起的弦紋處,如“光緒多穆壺”。壺底刻有漢文題記“光緒三十四年制恒利足銀庫平五十兩八錢六分”,并以藏文書其銀兩數,以此可確知此物系為光緒年間漢地制品,作為禮品送到西藏地區。
4 ?結 ?語
多穆壺最早見于元代,到了明代因漢藏交流的深入,多穆壺在器型、工藝、紋飾等方面明顯受到漢地影響,呈現漢藏融合之勢。但由于宮廷并不使用多穆壺,因此這一時期的多穆壺存世數量較少。清代是多穆壺發展的繁榮時期,尤以康熙、乾隆時期最為突出,創造了一批融入漢地審美元素的多穆壺贈予西藏地區,以此強化漢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作為漢藏蒙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質載體,多穆壺萌生于草原、發展于雪域、成熟于中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后的產物,其發展歷程生動地詮釋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
參 考 文 獻
[1]滿澤陽.多穆壺定義考略[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2):38-42.
[2]于穎,李理.多穆壺文化說略[J].北京民俗論叢,2013(1):126-134.
[3]宋伯胤,吳光榮,黃健亮.中國紫砂收藏鑒賞全集[M].長春:吉林出版社.2008.
The history of Duomu pot
Chen Guo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Duomu pot is a vessel used by Mongolians and Tibetans to store liquor, buttered tea, After it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from the Yuan to the Qing dynasties, the Duomu pot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mid-Qing Dynasty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a practical utensil to a ritual utensil. Duomu pot and Tibet are inseparably connected, and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paid Tibetan Buddhism favors and courtesy. They were not only rewarded to eminent monks, but also used on major royal occasions. Duomu pot is unique in shape with material abundance, which witnessed the Chinese multi-ethnic cultur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Duomu pot; vessel; Tib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