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 代振江 張玲麗 盧志遠 王琦 肖圖雄
(1,貴陽黔靈山公園動物園 550001;2,貴州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550000)
任何動物都會通過行為來應對其生存環境發生的諸多變化,大熊貓也不例外,根據自身生理狀況、捕食風險、溫濕度、光照等周圍環境的變化來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達到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的目的[1]。對貴州貴陽生活的兩只圈養大熊貓進行行為學統計分析發現,夏季氣溫升高影響大熊貓采食量,大熊貓采食量明顯降低,排便量減少,白天睡覺時間增長,白天采食時間較短,同時夏天喜歡長時間待在水池里降溫,活動量減少,參見附表。

附表 天氣變化對圈養大熊貓行為的影響
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冬季:12~2月。
在夏季高溫天氣,由于圈養大熊貓身處高溫環境,所以為了增加機體散熱,其代謝產熱主要通過血液循環、組織傳導等方式被帶到呼吸道及皮膚表面,然后通過蒸發、對流、傳導及輻射等方式向四周環境散失。呼吸道蒸發散熱是大熊貓重要的調節體溫的方式。據統計,當環境溫度達到25℃以上時,大熊貓的呼吸頻率達到70次/min以上;當環境溫度達到35℃左右時,此時大熊貓的呼吸頻率甚至將達到100次/min以上。
夏季高溫天氣對圈養大熊貓屬于一種熱應激刺激。當圈養大熊貓受到熱應激刺激時,通過下丘腦、垂體,然后增強腎上腺皮質軸興奮。腎上腺皮質是大熊貓對環境溫度特別是高溫反應敏感的內分泌腺。大熊貓腎上腺皮質所分泌的激素主要指皮質醇。在肝臟中,皮質醇結合相應結合蛋白會形成復合物,其中一部分會隨著大熊貓的尿液排出體外,一部分會通過膽汁進入大熊貓的腸道,然后被降解為代謝產物伴隨糞便被排出體外。在夏季高溫天氣,如果對圈養大熊貓的糞便進行檢測可以發現,其皮質醇含量比平時顯著增加。所以也可以通過檢測圈養大熊貓糞便內皮質醇的含量來據此判斷圈養大熊貓是否受到過熱應激刺激。
首先,調查全年主風向,然后根據風向設計圈舍朝向,以確保圈舍具有良好的通風性。在選擇圈舍材料時,特別是房頂建筑材料,應優先選擇新型隔熱材料,同時涂白房頂。其次,在夏季高溫氣候下還可以在地面灑水、放置冰塊、空調降溫等諸多手段來加快散熱,盡可能減輕高溫氣候導致的熱應激對圈養大熊貓的傷害。最后,為了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圈舍,還可以通過種植藤蔓植物來起到遮陽作用。在圈養大熊貓的活動場所也需要做好環境綠化工作,借助綠化植物來有效吸收陽輻射熱,減少地面反射熱,以達到改善場區小氣候條件[2]的目的。
在夏季高溫天氣下,由于氣溫較高,此時應注意為大熊貓提供足夠多的清潔飲水。清潔飲水以深井水和涼水為宜,確保水溫比圈舍溫度低。同時,為了幫助大熊貓維持體內理化環境的穩定,還可以在清潔飲水中添加氯化鉀、氯化鈉、電解質等物質。由于夏季高溫天氣下大熊貓采食量將大大減少,所以最好選擇夜間或清晨進行喂食,盡可能避免中午氣溫最高的時候給大熊貓飼喂,否則將影響大熊貓的采食效果。為了緩解夏季高溫天氣導致的熱應激,還可以將一定量的VC添加飼料里。
倘若圈養大熊貓原本體質不佳,機體能量儲備不足,抗病能力較差,當受到熱應激時,免疫力就可能因此而下降,從而導致各種致病因子侵入圈養大熊貓體內,導致圈養大熊貓生病,情況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其死亡。因此,除了要確保圈養大熊貓平時就有較好的營養狀況,在日常飼養過程中,飼養人員還應注意對圈養大熊貓積極開展行為訓練[3],使圈養大熊貓逐步提高對熱應激的適應能力,幫助圈養大熊貓減輕熱應激對自身的不良影響。
通過分析了夏季高溫天氣對圈養大熊貓行為、呼吸兩個方面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從改善熊貓飼養環境、優化熊貓飼養方法、積極開展行為訓練3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應對措施,以供大熊貓飼養人員參考借鑒,共同提升圈養大熊貓的飼養水平,助力圈養大熊貓實現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