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張桂敏

摘要|社交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對于人們日常交往已變得不可或缺。人際交往在社交網站上也相當普遍,個體在網絡平臺中進行自我表達,其中針對自我信息表露的情況,即網絡自我表露行為及其行為影響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也引起更多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它不僅影響著中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改變著中學生的人際互動方式。因此,本文通過考察人際關系能力對于網絡自我表露和孤獨感中的作用,對網絡自我表露、人際關系能力和孤獨感三者的關系進行初步探討,以期為改善初中生的網絡自我表露水平,促使初中生之間建立良好交往關系,減輕其孤獨感體驗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生;網絡自我表露;人際關系能力;孤獨感
1??? 引言
互聯網時代的蓬勃發展,社交網絡在人們日常交往中已不可或缺,在網絡社交的環境下,網絡自我表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表達方式,自我表露在人際關系中是交互關系的基礎,而網絡技術的進步與普及,為人們提供了線上的自我表露形式,延伸拓展了人際關系中人們自我表露的存在方式,越發引得更多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自我表露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如増進個體的自我認識、促進溝通、建立關系、有益身心,所以自我表露一直是研究者們所關注的焦點。網絡自我表露是伴隨網絡時代的發展,個體進行線上表達的存在形式,人們通常在網絡中發布照片、日常動態等來表露自我,同時也是個體在網絡線上進行人際交流的重要動機之一。關于當下網絡自我表露的研究尚缺乏更有效的測量工具,而且有關個體心理健康的關系結論不一。就前人針對網絡自我表露與孤獨感的研究中,網絡自我表露能夠減輕個體的孤獨感體驗,但是對于兩者變量關系的復雜性以及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針對現有的研究,對于影響二者關系的中介變量目前缺乏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在中學生群體中,孤獨感對正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學生會產生巨大的身心傷害,無論是家長、學校、社會均有責任幫助青少年擺脫孤獨對他們產生的危害。
總而言之,除了網絡自我表露在人際關系中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初中生在表露過程中產生的孤獨感體驗。因此,本文以人際關系能力在網絡自我表露與孤獨感之間的中介作用為切入點,對網絡自我表露、人際關系能力和孤獨感三者的關系進行初步的探討。
2??? 研究現狀
2.1 網絡自我表露的研究現狀
目前很多研究者都發現相對于現實中無屏幕的交流,人們傾向于在網絡情境下更多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兩者差異對比水平上,有學者指出現實自我表露水平與網絡自我表露水平并不存在顯著差異。謝笑春等人發現[1],網絡自我表露與現實情境中的自我表露存在相同之處,但也有其獨特之處,并且針對目前已有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對網絡自我表露的研究也提出了不同的劃分視角,因此,謝笑春等人針對網絡自我表露的研究概括為三個劃分視角:按其表達的方式劃分、按其表露的形式劃分、按其表露的程度劃分。從網絡自我表露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來看,Blease認為網絡對抑郁的影響其實就來源于網絡個體的自我表露,在社交網絡上呈現表達自我也是增加青少年抑郁等負面情緒的一個重要因素[2]。從個體在網絡中表露的信息內容來看,自我表露被認為是個體在網絡中進行自我呈現的一種主要方式[3]。考察已有的網絡自我表露相關研究,研究者提出了自我表露過程模型,他們認為在這個模型過程中,個體通過在自我表露過程中,尋求某種社會支持或者維持交互關系的能力來提高心理健康[4]。已有研究如Zhu等人證實了這個模型的觀點[5]。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個體通過在自我表露過程中,尋求某種社會支持或者維持交互關系的能力進而提高幸福感[6]。已有研究認為傳統社會支持和網絡社會支持具有很高的重合度,但對于網絡自我表露、抑郁以及社會支持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沒有綜合考察[7]。在網絡情境和現實活動的范圍內,共同建構模型指出針對青少年的網絡交互關系中,與在線下進行交互關系的社交圈有相似的覆蓋度[8]。其中還有其他研究指出在網絡上使用的個體同樣能夠使個體在線下得到社會支持[9]。針對網絡自我表露與負面情緒的研究中,有研究者發現個體在網絡自我表露中,呈現出失望、不滿、憤怒表露和痛苦表露,是個體產生孤獨感的重要來源之一,網絡自我表露中個體產生的興趣與快樂表露,與孤獨感存在顯著負相關;有研究者指出社會支持對二者關系的影響,對個體在網絡自我表露中產生的孤獨感部分中介效應顯著。也有研究針對表露內容、人口學變量和人格特質進行相關研究,在網絡的交互關系下,個體在有關金錢和對社交網站中陌生朋友的表露可顯著正向預測孤獨感,個體在針對不同目標人、不同內容進行表露時會存在性別和年齡上的差異。還有研究認為網絡自我表露與孤獨感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的關系,個體在網絡交互關系中,個體恰如其分的自我表露能有效降低被傷害的風險,改善心理健康和負面情緒,可能會減輕孤獨感的發生。
2.2 孤獨感的研究現狀
孤獨感個體在現實交往中常采用被動交往方式,難以與他人建立和維持積極人際關系,也使他們在現實交往中存在社交障礙,并進一步引發個體的社交焦慮。丁倩等人[10]的研究還發現,孤獨感與社交焦慮存在正向相關,而且孤獨感與社交焦慮是網絡成癮的重要風險性預測指標。在社交網絡的研究中,Blachnio等人的研究表明,孤獨感對于社交網絡中的自我呈現存在正向預測的作用,并且孤獨感和自我呈現均對Facebook使用有正向預測作用[11]。Peplau研究認為孤獨感與人格特性息息相關,表現出來的個體一般很難與外界產生和諧穩定的交互人際關系,性格表現相對內斂[12]。還有研究進一步考察大五人格與孤獨感的關系,其中Cheng和Furnham發現,大五人格中的神經質、外向性與孤獨感都存在密切的關系[13]。也有一些國外學者研究影響孤獨感的因素,發現個體對于問題解決的應對方式和思維下的不積極的認知是孤獨情緒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認為易產生敏感情緒的個體,容易患得患失,對問題的思考關注更多的是消極認知,容易產生誤解別人的負性評價,從而對自己或者他人來說是一種思維扭曲和偏差,易感個體過分關注人際交互關系下的細節和行為表現,研究者認為個體將產生孤獨感的因素歸結于人際交往中的不自信,他們認為自己缺乏處理好良好社交關系的能力,而且盡可能地避免與人積極交互的情景,個體認為自身產生的高孤獨感體驗是個人努力難以達到的。有研究認為,個體自身產生的孤獨體驗,具體表現為患得患失、怕被拒絕、擔心自我處理人際關系狀況,這些情感體驗都歸因于個體對自我價值感缺失,缺乏影響情感長期穩定的人格因素,從而應對孤獨的方式相對欠缺。然而,還有一些研究觀點不一,學者認為孤獨體驗的產生只受外控心理的影響,存在顯著相關關系[14]。國內學者研究一致發現,在人格特質中,具有內向性傾向、神經質、精神質的個體,往往更容易產生孤獨感,相對內控者把自我個體原因作為處理事件的主要導向,應對問題更容易利用主動積極的處理方式,因而所感受到的孤獨體驗不高,依靠外控者處理問題則相反。
2.3 人際關系能力的研究現狀
霍斯曼的社會交換理論認為,建立和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是當某種交互關系對人們來說是具備一定價值的,繼而才有了社交采取的行為表現。國外許多學者針對人際關系能力的研究,有學者認為人際關系交往能力是個體產生壓力感的主要來源之一,對于處理好社會人際關系是個體不可或缺的關注點。如學者Heins指出人際關系交往能力是個體在社交生活中必備的生活技能[15]。對高校學生的研究認為,剛進入高校,學生剛踏上新的人生階段,其中針對新生的環境適應主要指心理適應,而心理適應的來源主要是面對新的生活、新的朋友而產生的社交人際關系能力。研究者針對已有人際關系能力和幸福感相關的研究,他們認為具備良好人際關系能力、保持良好人際關系的人,他們的幸福感程度較高,研究者在美國某所大學對500名高校學生的自我感知幸福度進一步考察發現,自我感知幸福度相對較高的人存在相似特性,就是這些個體能輕松自在的與他人進行交互活動。還有學者對人際關系能力與孤獨感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研究,經過考察相關國內外研究發現,個體友誼質量能力較高或者易受同伴歡迎孤獨體驗感較低,而且人際關系水平質量與孤獨感之間存在負向預測作用[16]。在孤獨感的有關研究中,人際關系能力一直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是處理各種社會關系質或量的一種標桿。在社會需要有關研究認為,當個體的基本人際交互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容易滋生孤獨的感受,而且個體擁有較好的人際關系能力是個體進行人際交互關系的有力保障,個體能將自身人際關系處理的能力發揮到最大效果,并且獲得外在客觀世界的肯定與認可,當受到正向贊賞或積極的反饋時,孤獨感體驗也會降低。之前對于人際關系能力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考察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行為及行為影響的心理體驗。
3??? 相關研究
3.1 網絡自我表露與孤獨感的關系
網絡社交媒體的逐漸普及,網絡上的自我表露引發了國內外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結合之前的已有研究而言,研究發現自我表露和孤獨感之間關系密切,有國內的研究者如李林英等人發現個體的自我表露與孤獨感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還有其他學者對二者關系進行了更深入的考察,認為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在自我表露與孤獨感之間存在間接作用關系。更多的研究不僅在于線下,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考察線上的自我表露情況,在網絡情境中,針對個體進行自我表露的方方面面也引發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對于二者的關系不同的學者觀點不一,有學者研究結果表明,網絡自我表露得分越高,在網絡中傾向更多自我表露的個體,孤獨感體驗更高。與此觀點不同的是,也有研究者證明網絡自我表露與孤獨感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在網絡情境下,由于社交網絡存在虛擬性、匿名性等特點,個體在網絡交互關系中相對現實中有低社會存在的特征,不容易直接被傷害,降低了被攻擊等負面傷害的風險,可能引發個體在網絡中傾向于去表露自我,但傾向網絡中表露自我的個體對當前人際交往關系的滿意度不高,缺乏建立或保持良好人際關系的水平,所以,這樣的個體依然孤獨感體驗較高。也有國內研究者與其觀點一致,有學者認為如郎玲等人研究自我表露的兩種形式即網絡中線上和現實中線下,與孤獨感分別存在的關系,研究結果證明均能夠負向預測孤獨感。有研究者考察證明個體在網絡中自我表露時,同線下同伴朋友進行表露也均與孤獨感存在負相關關系,表明不管是現實中的自我表露,還是網絡中的自我表露都對孤獨感有負向預測作用。
3.2 網絡自我表露與人際關系能力的關系
關于網絡自我表露和人際關系能力二者關系的研究來看,目前國內外已有研究涉及的并不多,針對兩者關系尚缺乏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學者研究過中學生群體下的自我表露干預訓練與人際關系能力的關系,結果證明在人際關系能力中有關自我袒露部分在干預前后有了明顯的區分,可以說明恰當的自我表露行為可以改善學生從自我袒露的層面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表露行為與網絡情境下的自我表露二者之間存在密切的正向作用,這也證明發現自我表露行為對于個體而言,不同對象的自我表露行為之間存在著內部一致性,是個體相對穩定的個性特征。針對以往的研究,黃桂梅發現個體在現實中與周圍同伴建立的關系行為與網絡自我表露行為息息相關,網絡自我表露行為與人際交往中人際關系能力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且,黃桂梅、張敏強的研究也指出,在現實交往中的自我表露行為與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即個體的自我表露行為對人際關系能力起正向預測作用[17]。不僅在社交網絡中有密切聯系,個體在現實下的自我表露也與人際關系能力息息相關,在現實生活中,傾向于自我表露并且自我表露水平質量高的個體,表示擅長于自我表露行為,具備與他人良好溝通交互的特質,對建立和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也比較強。有研究者針對兩者之間的關系談到,網絡自我表露對人際交往能力存在正向預測作用,網絡自我表露水平越好則人際交往能力越高,網絡自我表露與人際交往能力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王慧等人在針對的相關研究中,采用的是自我暴露的概念,而在此次定義下的自我暴露與自我表露定義基本一致,她的研究證明個體可以通過自我暴露提高了自己的開放性,增多了自我與外界更多的聯系,同時也縮小了與他人之間的心理阻隔,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信任及交流,從而建立和培養了人際關系能力,營造了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18]。陳勁等人針對廣西某所高校220名學生,研究了線上自我表露與人際關系的關系,結果證明線上自我表露對人際關系中的人際困擾有負向預測作用,對人際關系能力存在正向預測作用[19]。以上研究結果表明,網絡自我表露有利于人際關系的發展,有利于建立和處理好人際關系能力,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網絡自我表露可能會讓個體冒遭受冷淡、排斥、失去控制的風險,破壞人際關系。
3.3 人際關系能力與孤獨感的關系
針對已有的研究來說,人際關系能力與孤獨感關系密切,個體人際關系能力的處理,包括來自親人、朋友、戀人等社會關系。而在社會需要理論中,當個體無法滿足基本的人際交互需要時,人際關系的先決條件未得到滿足,容易滋生孤獨感體驗,個體需要在外界的互動中獲得更多的認可和肯定,當獲得更多的贊賞后,減輕了消極的情緒狀況。曲可佳等人在相關的研究中證明人際關系能力對孤獨感存在負向預測作用[20]。還有研究者指出,當個體缺乏人際關系能力技能時,與孤獨感體驗的滋生息息相關,常常伴有孤獨感體驗的個體往往很難與他人建立穩定和諧的人際關系,在交互關系下表現被動、低社會存在和自我價值感不高。而且,研究者針對國內外對人際關系能力和孤獨感二者的研究作了進一步考察,結果發現人際關系的處理水平對青少年兒童的孤獨感存在負向預測作用,對人際關系能力處理水平較高
的個體則孤獨感水平不高。而且,Weiss等人對在情景把控層面,個體與朋友交互溝通下的人際關系能力劃分為五種:鼓勵能力、發起能力、坦白能力、管控能力和表露能力,而在此研究中,這幾種能力均與青少年的孤獨感存在顯著負向預測作用[21]。總而言之,社會中的個體擅于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容易在外界環境中建立并培養質量較高的同伴關系,更容易獲得肯定和認同感,減輕孤獨感體驗的滋生。
社會需要理論認為,社會中的個體都具有共性和個性,每個人都會與他人建立某種聯系,個體要滿足社會性基本歸屬的需求,每個個體生來就與他人建立交互關系的需要,人際交往以及人際關系能力處理對于個體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個體如果缺乏與人交互的人際關系能力,往往人際關系不理想,容易產生孤獨感體驗,孤獨感體驗的滋生與個體在人際關系能力水平較低、質量較差息息相關,在人際關系能力缺乏產生的消極體驗有關。還有與其相似的觀點,Weiss認為孤獨感體驗的產生并不是只與個體一人有關,而是在社會關系下,個體由于缺乏愉快的人際關系體驗,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需求,并非由獨自一人引起,是當外界對其缺乏滿意的量與質上的人際關系需求時,個體易滋生孤獨感體驗[21]。
4??? 初步探討
網絡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網絡自我表露即個體在網絡中通過多種活動方式進行對他人傳達自我信息的一個體驗過程,同時也受到國內外研究者越來越多的廣泛關注,雖然目前針對這方面的研究還尚缺乏進一步的深入,更多的研究還主要表現在對人口學變量、人格等特質方面的關系研究,而針對網絡自我表露與個體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并不多,已有學者發現,孤獨感與網絡自我表露之間關系密切,其中孤獨感與網絡自我表露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對于網絡自我表露和人際關系能力之間的關系,目前研究的文獻資料并不太多,有學者曾指出現實中自我表露行為與人際關系交互能力也有密切關系,個體在自我表露中行為水平比較高的則人際關系能力的處理水平也就越好。而社會需要理論指出當個體的人際交往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個體的孤獨感體驗會容易發生。
從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的研究表明,網絡自我表露能夠降低個體的孤獨感體驗,但是其作用機制還不能明確,而且關于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尤其是針對影響二者關系之間的中間因素尚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研究,所以此研究在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基礎上,以探究人際關系能力在網絡自我表露與孤獨感之間的相互關系初步探討,根據以往研究,網絡自我表露既可直接影響孤獨感,也可通過人際關系能力間接影響孤獨感,即人際關系能力在網絡自我表露和孤獨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總體而言,針對網絡自我表露方面的心理學研究目前并不多;本研究結合中國目前教育現狀和初中生發展特點,把人際關系能力作為中介變量重新探討了網絡自我表露與孤獨感的關系,為之前研究兩者關系提供新的實證依據,為國內相關的研究提出一些現狀的描述,豐富和拓展已有研究,豐富已有相關研究領域的成果,為心理健康領域提供參考,對改善初中生的網絡自我表露水平,促使初中生之間形成良好人際交往的關系,從而減少初中生的孤獨感體驗,有針對性地為其提出建議和預防措施,為學校、相關部門和網絡載體,提供整頓及監督等方面的參考,研究具有現實意義。針對三者關系的初步探討對當下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考察,有利于學校、老師以及家長關注重視并預防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謝笑春,孫曉軍,周宗奎.網絡自我表露的類型、功能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2):272-281.
[2]BleaseCR.Toomanyfriends,toofewlikes?EvolutionarypsychologyandFacebookdepression[J].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2015,19(1):1-13.
[3]Chen B,Marcus J.Studentsself-presentation on Facebook:An examination of personality and self-construalfactor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2,28(6):2091-2099.
[4]Chaudoir S R,Fisher J D.The disclosure processes model:Understanding disclosure decision making and postdisclosure outcomes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a concealable stigmatized identity[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0,136(2):236-256.
[5]ZhuQF.Self-disclosureinonlinesupportgroupsforpeoplelivingwithdepression[D].2011.
[6]LeeKT,NohMJ,KooDM.Lonelypeoplearenolongerlonelyonsocialnetworkingsites:themediatingroleofself-disclosureandsocialsupport[J].CyberpsycholBehavSocNetw,2013,16(6):413-418.
[7]梁曉燕,魏嵐.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測評初探[J].心理科學,2008,31(3):689-691.
[8]?mahelD.DigitalYouth:TheRoleofMediainDevelopment[J].Digitalyouth:theroleofmediaindevelopment,2011.
[9]SabineT,LeonardR,KenoJ.Thesocialsideofgaming:Howplayingonlinecomputergamescreatesonlineandofflinesocialsupport[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2,28(3):832-839.
[10]丁倩,魏華,張永欣,等.自我隱瞞對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影響:社交焦慮和孤獨感的多重中介作用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2):293-297.
[11]B?AchnioA,PrzepiorkaA,BoruchW,etal.Self-presentationstyles,privacy,andlonelinessaspredictorsofFacebookuseinyoungpeople[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16,94:26-31.
[12]PeplauLA,PerlmanD.Loneliness:asourcebookofcurrenttheory,researchandtherapy[J].JournalofBehaviorTherapy&ExperimentalPsychiatry,1983,14(3):281-281.
[13]ChengH,FurnhamA.Personality,peerrelations,andself-confidenceaspredictorsofhappinessandloneliness[J].JournalofAdolescence,2002,25(3):327-339.
[14]MooreDW,SchultzNR.Lonelinessatadolescence:Correlates,attributions,andcoping[J].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1983,12(2):95-100.
[15]HeinsM,FaheySN,LeidenLI.Perceivedstressinmedical,law,andgraduatestudents[J].JournalofMedicalEducation,1984,59(3):169-79.
[16]AsherSR,PaquetteJA.Lonelinessandpeerrelationsinchildhood[J].CurrentDirectionsinPsychologicalScience,2010,12(3):75-78.
[17]黃桂梅,張敏強.中學生人際關系、自我表露與網絡成癮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09(4):95-98.
[18]王慧,王學剛.網絡自我表露研究綜述[J].現代交際,2019,498(4):243-245.
[19]陳勁.大學生自我表露與人際關系的關系研究——以廣西大學生為例[J].大學教育,2013,17(5):122-123.
[20]曲可佳,鄒泓,余益兵.青少年孤獨感與人格五因素的關系:人際關系能力的中介作用[J].心理學探新,2010(6):75-80.
[21]WeissRS.Reflectionsonthepresentstateoflonelinessresearch[J].JournalofSocialBehaviorandPersonality,1987,2(2).
PreliminaryDiscussionoftheInfluenceofInternetSelf-disclosureonLoneliness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
—Tak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bilityasaMedium
WangJuan?? ZhangGuimin
Beijing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ongFang College, Cangzhou
Abstract:Therapidadvancementofsocialnetworkingtechnologyhasbecomeindispensableforpeoplesdaily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s also quite common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Individuals use online platforms to express themselves through individual interactions, and the situationof self-information revealed on the Internet, these behaviors and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that thesebehaviors affect, also attract mor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extensive attention. It not only affects thelearning sty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ut also changes the way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petence inonline self-disclosure and loneliness, and conduct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onlineself-disclosur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competence,andloneliness,soastoimprovemembersonlineself-disclosurelevelandencouragemembersEstablishgoodrelationshipsandreducethelonelinessexperience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
Keywords:Juniorhighschoolstudents;Internetself-disclosure;Interpersonalability;Lonel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