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民
【摘? ? 要】隨著4G普及和5G時代的來臨,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崛起,給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挑戰和生存壓力,廣電媒體亟須構建自身的MCN模式以適應媒介融合背景下轉型發展的需要。本文從MCN的概念和發展現狀、融媒體背景下廣電轉型MCN、廣電系MCN的優勢和不足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融媒體;短視頻;廣電系MCN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使得大屏用戶逐步轉向了小屏,媒體傳播的趨勢逐漸轉向融媒體。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但是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MCN的快速發展。面對新形勢,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視如何轉型MCN,把握媒介融合帶來的發展機遇,是擺在眼前急需解決的一道難題。
一、MCN的概念和發展現狀
MCN的概念最初來自于國外互聯網視頻領域,指的是短視頻機構。通俗的解釋,MCN就是專為網紅和內容創作者提供運營服務的機構。它可以獲得各大平臺的支持和大量資源,打造與孵化小屏IP,助推新IP爆款形成,并通過持續保障內容生產,擴大品牌影響力,幫助內容生產者實現商業上的穩定變現。說得簡單點,MCN就是一種商業模式,即平臺+IP+內容+渠道+運營。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2017年MCN公司的數量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新冠肺炎疫情助推社交電商增長,加速MCN行業進入爆發期,社交電商業態成為MCN最受青睞的變現方式。社交電商帶火了美妝、時尚物品、家庭日常消費用品等快消品領域。如今,MCN行業強調內部效率與核心競爭力,多種業態組合發展,變現途徑更加豐富。國內MCN變現方式主要包括廣告營銷、平臺補貼、內容電商、課程銷售、衍生品銷售、IP授權等,其中超過80%MCN選擇廣告營銷,另有接近一半選擇平臺補貼。
二、 融媒體背景下廣電媒體的MCN轉型
(一)國家政策的要求
面對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廣播電視機構轉型MCN勢在必行。2020年9月,中共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深化主流媒體體制機制改革,要把更多優質內容、先進技術、專業人才、項目資金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讓分散在網下的力量盡快進軍網上、深入網上,做大做強網絡平臺,占領新興傳播陣地。面對新要求,廣播電視機構應積極抓住這一融合發展的機遇期,把宣傳陣地和市場轉向互聯網,積極轉型MCN,以鞏固壯大主流陣地,服務好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二)廣電媒體發展進入瓶頸期
廣電媒體在宣傳工作中具有權威性和話語權,很多傳統廣電媒體人養成了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思想觀念落后,做的節目形式呆板,以至于在新媒體的競爭和沖擊下,傳統廣電媒體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挑戰,收聽收看的人群逐步下降,廣告收入大幅下滑,用戶規模越來越小,傳統廣電媒體發展進入瓶頸期。
(三)廣電媒體的用戶需求在變化
新媒體是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通訊等渠道,以電腦、手機為終端,給受眾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其特點是實時性、交互性和容量大,符合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而傳統的廣播電視受到時間、空間和內容不夠豐富的限制,致使傳統媒體服務的對象如政府、企業和廣大百姓都已經或即將轉到互聯網上。面臨挑戰和生存壓力,廣電媒體亟須構建自身的MCN模式以滿足融媒體背景下受眾的需求。
(四)廣電媒體與MCN的高度適配性
從目前的內容生產、傳播格局看,廣電媒體與MCN具有高度適配性。2018年10月湖南娛樂打響轉型MCN的第一槍,到如今全國各省市縣級媒體紛紛轉型,2020年,全國已有20多家省級廣電機構向MCN轉化。擁有媒體公信力和內容掌控力的傳統媒體,也開始在這一全新領域重塑自我,一個個百萬級、千萬級的廣電系短視頻賬號蓬勃發展,它們的內容播放量、點贊量和評論量倍增。廣電系MCN圍繞“內容生產—流量運營—流量變現”進行了有益嘗試。它們圍繞自身優質資源,重點從娛樂、文化、教育、幫忙、美食等領域發力,主持人重點朝帶貨方向打造,探索盈利模式。這是廣電媒體加快媒體深度融合和平臺化發展的需求,也是踐行“融轉用”的重要實踐。
以周口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周口臺)為例,近年來,周口臺秉持媒介融合發展和“互聯網+”理念,集中精力和資源,加快向MCN運營模式的轉型。短視頻憑借自身的互動性和內容碎片化的特點,受到了大眾的喜愛。為此,周口臺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特別策劃的“村長說防護系列公益短視頻”,2020年1月26日發布的第一個作品的播放量就達100.2萬,點贊8.9萬。周口臺新聞頻道運營民生新聞類、美食類、寵物類、教育類10多個短視頻賬號,運營9個多月后,粉絲從最初的12個增加到了40萬,顯著提升了媒體的影響力。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策劃制作的百集系列短視頻《紅心向黨,初心不改》在周口廣電融媒抖音號播放量超過5000萬,在央視頻、學習強國等多平臺推送,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周口臺還將繼續創新發展思路,深入了解受眾對短視頻的實際需求,創作更多更好的短視頻作品。
三、融媒體背景下廣電系MCN的優勢和不足
(一)廣電系MCN相比于傳統MCN的優勢
1.專業人才優勢
廣電系MCN有眾多的專業主持人隊伍,以及經驗豐富的內容策劃及制作人員,這是廣電系MCN在該領域的先天性優勢。比如具有多年的媒體從業經驗和專業知識的廣電主持人在形象氣質、語言表達、文化素養等方面相比于大多數網絡平臺主持人具有明顯的優勢。由于他們在長期的主持工作中練就了敏捷的思維能力,機智的現場把控能力,以及良好的與觀眾溝通交流能力,使他們在網絡視頻直播中得心應手。
2020年5月1日,周口臺MCN團隊與九陽工廠店合作,在快手發起了“九陽電器,悅享健康”的直播活動,首次嘗試“大小屏融合+直播帶貨”的新型傳播模式,得到了商家和粉絲的一致好評。當晚4個小時直播,十款單品、七款秒殺、紅包雨讓粉絲們搶到手軟,直播間觀看人數突破3萬。在主播和粉絲的互動下,現場展銷的商品在短時間內被搶購一空。這種新的傳播模式,實現了傳播平臺的大眾化,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這種新的傳播模式,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傳統媒體人。他們利用多年的媒體從業經驗和專業水準,結合短視頻平臺的即時性和互動性,實現了自我價值的發掘和釋放,也實現了用戶引流與媒體影響力的提升。
2.平臺資源優勢
廣電媒體有強大的傳統媒體資源,擁有權威性和話語權,宣傳平臺多又有廣泛的用戶,在宣傳、推廣和消費引導上,有著明顯的優勢,這是傳統MCN公司無法比擬的。廣電系MCN可以集中多平臺媒介,在短時間內進行集中宣推,助推新IP爆款形成。
以周口臺交通廣播產品推廣節目《同城樂購》為例,該欄目在傳統廣播已開播6年,每天中午11點30分至12 點30分為聽眾提供免費或優惠力度大的餐券和特價商品,聽眾需要撥打熱線搶購,現在通過網絡直播推廣該欄目,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兩位主播的出鏡讓以往只能通過電波收聽節目的聽眾,彌補了過去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遺憾,拉近了主持人與受眾的距離。目前,該欄目在周口臺MCN團隊的運作下,平臺粉絲量突破4萬,每天通過網絡直播觀看該欄目的人數在6000左右。
3.內容資源優勢
媒體要堅持內容為王,內容創新方可破局。廣電媒體的強項就是內容生產,宣傳策劃,視頻制作。作為黨的喉舌及聯系民眾的紐帶,廣電媒體在篩選、把關視頻內容等方面更值得信任。廣電媒體經過多年的經營,許多優秀的品牌欄目在廣大受眾中口碑好,美譽度高,影響力大,通過宣傳推廣,可以把它們引導到網絡平臺,轉化成新媒體平臺的粉絲群體。
周口臺 MCN的幫忙類節目主播小雪,利用直播連麥的方式,每天晚上7點開播,10點下播,堅持了3個月,現有8萬粉絲,直播間在線人氣維持在4000左右。小雪曾用3個小時的直播解決了4件糾紛問題。這與她作為廣電媒體的老記者,積累了大量的政務資源密切相關。
在今年周口臺開展的“我是黨員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活動中,節目主播去采訪某個社區車棚,這個車棚由于長期堆放垃圾,存在火災隱患,社區群眾希望有關部門把垃圾清運走并把車棚拆除。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件事一直沒能得到解決。主播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將該事件公開。當天中午,周口市有關部門召開了工作會議,傍晚時分,車棚就被拆除了。這不僅幫助群眾解決了“急難愁盼”的問題,同時也為主播帶來了人氣和流量。
(二)廣電系MCN面臨的不足
很多傳統廣電人危機意識、市場意識、商業意識、受眾意識不夠,還沒有摒棄傳統媒體人身上的優越感,缺乏進取精神和互聯網思維。主要表現在:
1.管理效率不高
在傳統的廣電事業體制下,有復雜的層級管理,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縣級廣電等,人財物需要層層審批, 傳統的管理體制已難以適應新媒體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市場化的MCN機構需要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來提高效率。
2.用人機制靈活性不夠
傳統廣電媒體普遍存在人才流失和隊伍老齡化現象。為適應廣電MCN的運營,應建立以全員聘用為核心,以崗位管理為基礎,以競爭上崗為導向的新型用人制度。
3.資金來源缺乏保障
傳統廣電機構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撥款和廣告收入,有的部門是自負盈虧。廣電系MCN所需資金如何做到像市場化的MCN一樣靈活運作,需要創新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4.內容生產創新意識不夠
好內容才會被大眾喜愛和傳播,才能夠產生商業價值。有的廣電MCN在內容制作上仍采用原本的思路,制作出的內容自說自話、自娛自樂,沒有競爭力,得不到市場認可。如何增強內容生產的創新意識,強化服務功能,制作出高品質內容,廣電系MCN還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綜上所述,廣電媒體選擇轉型MCN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是一次跨界、跨行業的融合轉型,將對廣電媒體的運營理念、運行機制、內容創意產生深遠影響。只要廣電系MCN能夠揚己所長,避己所短,積極擁抱互聯網,從用戶需求出發,將傳統廣電的內容和互聯網傳播手段進行適配,相互賦能,進而形成集約高效的內容生產體系和傳播鏈條,就能探索出一條適應廣電系MCN發展的可行路徑。
(作者:周口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總監、主任編輯)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