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瓊 徐高挺
摘? 要:縣域智慧教育環境初步建立,為了適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確實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地實踐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縣域中學教師需要從理論層面、技術層面、團隊協作和學校助力四個方面,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尤其是信息素養,實現專業化成長。
關鍵詞:智慧教育;青年教師;專業化成長
目前,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實施與推動下,縣域教育主管部門已經加大了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建設力度,但是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不同于一線城市設備建設成熟、教學改革理念先進的特點,中、高考仍然是縣域中學最重要的生命線,教學中主要采用“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外加“先進設備”運用不熟練,縣域中學教師面對教育信息化基本處于被動響應的狀態。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隊伍的建設。青年教師作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后備力量,他們精力充沛、有自我發展意愿,對新技術、新理念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和創造力。下面,筆者結合課題實踐的經驗,談談在智慧教育環境下縣域中學青年教師如何提高專業化水平,以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
一、學習“深度融合”的先進教育理論及必備技術
為了克服教育信息化在地域上發展的不平衡,縣域中學教師要先進行理論層面的學習。首先,從宏觀角度,要學習國家發布的一系列相關文件,如《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了解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更新自身教學理念。其次,閱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相關書籍,如何克抗撰寫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第2版)》,該書界定了“深度融合”的定義,提出了融合的實質是促進教學結構的根本性變革,實現“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只有較為深刻地了解“融合的實質”,才能找到融合的有效方法。最后,“深度融合”實踐對執教者提出了“技術”要求。它需要執教者掌握信息化教學資源獲取的方式,需要具備對所獲資源再加工及操作智慧教育平臺組織課堂的能力。尤其理科教學,還要求教師具備學科教學軟件的常規操作能力,通過軟件的動態演示和虛擬平臺的操作等方式,營造自主探究的學習環境。
二、依托縣域信息化教學環境,探索校本教學模式
“深度融合”的開展離不開硬件的投入。一線城市的教學模式雖好,卻無法照搬。因此,需要根據學校所處的地域,利用現有的信息化教學環境,開發校本教學模式。縣域中學“深度融合”的開展要盡量依托國家、省、市、縣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平臺及支持系統,最大限度地使用公共優質資源。深度融合課倡導的是“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課程實踐雖然離不開技術環境,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教學設計本身。筆者認為,縣域中學的融合課可以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進行設計。課前預習環節由教師幫學生甄別自學所需的信息化教學資源;課中可以借助學科專門的信息化學習工具,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課后借助智慧教育平臺對學生所學的情況進行評價,以及進行個性化學習指導。
三、集眾人之力,積累學科融合類教育資源
首先,青年教師要積極參與公共資源的建設。信息化環境的營造,其核心是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2020年11月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20年度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的通知》,從國家層面推動信息化教育資源的建設與整合。因此,青年教師要積極參與網絡空間的建設及深化應用,實現資源的積累、共享、優化,實踐在線教學、教研、評價。其次,開發縣域特色的校本融合教學資源。筆者認為較為有效的做法是:確定信息技術與具體學科教學融合課題,摸索適合現有條件的教學模式。每個學科都有各自的學科特點,而且傳統教學是不可替代的,并非所有的課程都適合“深度融合”,更不能為了“融合”而濫用“技術”,技術的使用要確實有助于理解的深刻性。最后,通過反復磨課,形成精品課程。融合課的打磨過程,可以由一部分技術較好或學習能力較強的教師先熟悉智慧教育平臺的運用,并在每一次課題實踐中找到更契合的校本融合模式,最終通過一部分師生帶動另一部分師生,擴大研究的輻射面。
四、制定學校助力政策,建立專業化成長檔案
1.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學校的規劃與激勵
近幾年,筆者所在學校在教師隊伍建設上進行積極探索,出臺教師分層培養計劃和考核獎勵政策。全校教師被分為青年教師、中青年骨干教師和高層次教師培養對象三個層次,并根據各層級的教師專業發展的特點,指導各位教師制定切實可行的專業發展三年(五年)規劃。學校要求這些規劃必須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如閱讀教學專著、開設各級別公開課、講座、論文撰寫等。這樣的設置,讓每個層次的教師清楚自身的定位和發展目標,并在各項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得到成長。到了時間節點,根據教師擬定的專業發展規劃和學校制定的管理辦法進行考核與獎勵。
2.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平臺的搭建
縣域中學為克服在發展過程中的短板,可以考慮從學校層面設置各類教研核心團隊,如信息技術攻關小組、文學創作小組、科技創新小組、論文寫作小組、學科競賽小組等,并根據教師的成長意愿,自主選擇合適的領域,潛心鉆研,以期形成較有影響力的團隊和個體。團隊的合作也能充分發揮新、老教師優勢互補與傳承,促使專業水平整體性的提高。
這場信息化變革打破了“傳統的安逸”,作為縣域教師最積極的應對就是更新理念、樂于學習、勇于嘗試。縣域中學可以通過率先提升青年教師的信息素養,并由點及面地帶動各個年齡段教師的成長,共同應對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教與學的變革。
基金項目:2019年度泉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課題——縣域智慧教育環境下青年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與實踐(QJYKT2019-263)。
參考文獻:
[1]鐘發全,謝芝玥. 課程力:成就卓越教師[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2]何克抗. 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第2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