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強
摘 要:生態道德教育對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優化社會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中學生物學科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本質與意義,探討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實踐策略,指出教師要做好四個方面:合理設置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掌握生態知識;教學貼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認識生態危機;立足課本內容,滲透生態道德教育;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生態道德意識。
關鍵詞:中學生物;生態道德教育滲透;環境保護;學習興趣;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1;G633.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0-0055-03
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在形成自有的思考方式時,如果能在中學階段的生物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生態道德教育,就能夠契合國家的政策方向,使他們能夠具備與社會發展相契合的理念和思想,最終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本文主要對中學生物教學滲透生態道德教育進行探討。
一、中學生物學科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本質與意義
1.中學生態道德教育的內涵
地球是生物的搖籃和家園,人類如果想在地球上長久生存和發展,就需要尋找到一條能夠與地球和諧共存的道路。在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面前,人們需要做到的是共同維護生態和諧。
中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更需要樹立生態道德理念,為以后保護地球擔負起應有的責任。結合中學生的身心發育的特點,中學生的道德教育需要結合具體的學科知識來呈現,從而使他們能夠真正將生態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來。學校更應重視中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這對他們綜合素質的提升能起到引領作用。
2.生態道德教育滲透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在經濟發展背后,環境污染問題也逐步浮出水面。許多地方甚至曝出環境污染造成當地居民、生物生存受到極大影響的新聞,這傳遞的信息就是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人們不得不面對的挑戰。而且這一問題已經不僅僅是某一國家所面臨的,而是全人類都面臨的棘手難題。
就我國而言,國家已經將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生態保護作為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但是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只依靠國家的強制手段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人們能夠形成生態道德意識,樹立生態道德理念,自覺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從而共同解決相關問題。想要達到上述目的,就需要各學校從生態道德教育入手。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期,教師要通過生態道德教育,讓學生意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從而喚醒學生心中的生態道德意識。這將給學生一生的發展帶來至關重要的影響。
3.生態道德教育滲透的必要性
當前,國家對學生的培養與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對個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個人的人生走向。而核心素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生態道德。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是領路人的角色,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中學生正處于個性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對他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非常必要。尤其是結合生物學科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和理念的普及,更能使學生牢固樹立生態教育觀念,實現全面發展。
由于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是不同的,每個學生家庭成員的年齡、認知、閱歷也不盡相同。所以,學生的生態道德水平在初始時也是不清晰不一致的,如果僅僅依靠學生自己了解生態文明知識顯然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學生在了解生態道德教育之后如何去開展去落實,也需要相應的專業指導。學生在以后成長道路上成長為有素質、有涵養、有道德的公民,其前提是能夠在中學階段接受生態道德教育。
4.中學生物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優勢
中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并非空中樓閣,需要依托具體的課程,而中學生物就可以成為生態道德教育的載體。這是因為二者的目的是統一的,生態道德教育和中學生物的教學目標都是讓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從而能夠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并將此逐漸內化為自身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二者辯證統一。
生態道德觀念的形成是基于學生對于周圍事物的認知,而中學生物的很多知識,對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觀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幫助。比如教師通過講解光合作用,能讓學生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生存乃至整個生物圈的良性發展都有重要的幫助。
二、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實踐策略
1.合理設置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掌握生態知識
生態道德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生物課程中涉及許多生態環境的知識,可以使學生了解生態道德教育的相關內容。在中學教育中,學生需要意識到生態道德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屬于先進的文明,生態道德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生態文明主要是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確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生態道德能夠使生態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平衡,所以在新時期開展教學時,教師必須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樹立生態道德意識。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時,必須要深入挖掘素材內容。生態道德教育并不是簡單的霧霾遮住藍天、熊貓是珍稀動物等內容,而是引導學生感受到人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如果只是簡單地喊口號,則難以取得實質性的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生物知識,引導學生從表面到實質進行思考和感悟,正確認識到人類與自然是有機整體,不能在自然環境中為所欲為。
比如,在進行“生態系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讓學生明白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的生存離不開環境,同時生物又時時作用于環境。通過這個知識點,可以讓學生能夠形成生態道德的基本認知。在講解“生態系統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調節”時,教師要讓學生理解這一調節能力需要得到包括人類在內的各個群體的尊重與呵護。如果人類人為地破壞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最終還是會使人類承擔相應的懲罰。當然,通過生態道德教育滲透知識點時,教師要注意不能擾亂整體的教學內容,還要注意生態道德教育內容滲透的適度性,避免給學生帶來太重的學業負擔,盡量做到生態道德教育與教學工作的開展實現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