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添瑜

摘 要:精準扶貧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和關注的工作。以當前精準產業扶貧為背景,從績效視角出發,對精準產業扶貧的現狀與績效評價現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績效評價的目標導向原則、真實性原則、過程公開結果透明原則、精準扶貧績效評價指標設置合理原則。通過對精準產業扶貧績效評價的研究分析得出,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等是精準產業扶貧過程中的主要核心影響因素。
關鍵詞:績效;精準扶貧;產業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5-0034-03
“精準扶貧”是國家對原來的“粗放扶貧”體制機制的完善,需做到扶貧對象精準選擇、扶貧資金精準使用、扶貧措施精準制定與實施,從而實現精準脫貧。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精準扶貧”的指示后,“精準扶貧”就成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它體現了黨和政府始終重視“三農”的一貫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精準扶貧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并就精準產業扶貧及其績效評價提出了新要求如表1所示。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扶貧模式,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是精準脫貧的重要保障。據調查,近年來我國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具有競爭力的特色扶貧主導產業,產業扶貧已經成為覆蓋面最廣、減貧效果最好的扶貧舉措。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5%以上,在偏遠的山區仍存在大量貧困人口,扶貧工作依然十分艱巨,故精準扶貧還是當今工作的一個重點,要通過大力引導和扶持,使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有機融合,只有提升產業扶貧的精準度,建立產業扶貧的長效評價機制,才能保障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我國精準產業扶貧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精準產業扶貧是讓貧困地區真正得到實惠,達到穩定增收的預期目的。但產業扶貧絕不僅僅是簡單的“一種了之”“一養了之”,如若缺乏后續的跟蹤監管與服務,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要想更好地助力于產業扶貧,就必須在“精準”二字上下功夫。
(一)我國精準產業扶貧現狀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也重在精準。自2013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實施,我國各省市在近年來通過多種舉措與途徑來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特別注重發展扶貧特色產業,著力解決龍頭產業帶動、產銷對接、產業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問題。提升產業扶貧質量,保障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的有序開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精準產業扶貧工作成果。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地區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五年來農村累計減貧6 853萬人,減貧幅度接近70%。
2.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進行精準產業扶貧的支持。國家實施脫貧攻堅行動以來,為確保精準產業扶貧成效,政策相繼出臺了各項扶貧支持政策,如在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就提出“十三五”時期,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確立了以“六個精準”為原則,大力實施精準扶貧脫貧工程。這些扶貧政策,為產業扶貧的精準措施制定與實施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3.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項目。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在扶貧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項目,很好地帶動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結合地區實情,從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種植、環境保護等方面著手,將貧困地區的地方特色、產業、村民居住環境進行了合理有效的規劃,在資金投入方面也積極利用了金融行業扶貧項目為整村推進項目引進資金。
4.多舉措并行夯實脫貧攻堅根基。各地根據扶貧產業的發展格局,采取更有針對性、更有力的措施。如優化謀劃產業扶貧項目、因地制宜選準扶貧產業、加大建設扶貧產業基礎設施等,向脫貧攻堅一線聚焦發力,做好精準產業扶貧工作。
(二)我國實施精準產業扶貧存在的主要問題
產業扶貧貴在“精準”,針對不同地區的環境、狀況來實施具體舉措,想要保證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關鍵就是要搞好產業扶貧。但在當前精準脫貧攻堅背景下,我國產業扶貧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產業項目落地難。在實際工作中,產業項目的具體實施及落地工作存在困難,有針對性的脫貧計劃的工作沒有落實到位,且農村貧困戶普遍存在缺資金的同時還缺技術、缺服務等問題,農戶對于發展一些新的產業項目顧慮較多,參與新型經營主體的意愿不高,導致產業項目難以推動。
2.產業項目后續配套不夠完善。農村精準產業項目扶貧,不僅需要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還需形成生產服務體系。從項目產品技術的標準、技術的開發與服務、原材料供應、產成品的制作及銷售等方面進行全面規劃,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產業項目的后續配套無法到位且嚴重不足。
3.產業項目選擇及措施制定不精準,項目發展質量有待提高。只有扶貧項目有質量,產業發展才能有保障。目前,產業項目措施的制定不夠精準,大多數的貧困地區在確定扶貧產業項目時,比較注重選擇那些開發基礎好、發展潛力大、技術成熟可靠、覆蓋面廣,尤其是貧困群眾積極參與,能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的產業作為發展重點,而把地方特色資源融入一體的精加工、深加工龍頭企業較少。且產業扶貧項目回報期長,易受天氣、技術、資金等各方因素的制約,貧困地區對發展產業積極性不高,項目發展的整體質量有待提高。
二、精準產業扶貧與績效評價研究述評
學者們對于精準產業扶貧績效有關的研究始于2015年,2017年開始研究成果增加,與績效相關的研究也逐步深入?,F有研究表明,精準扶貧的根本在于產業發展,績效評價是保證精準扶貧成效和產業發展的必要手段。關于精準扶貧績效評價問題,研究者進行了廣泛討論,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通過如何構建績效評價體系框架、如何使精準扶貧項目提質增效以及如何調適精準扶貧政策三大問題加以展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