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
摘 要:貴州農旅融合發展在區域上呈現明顯的不均衡態勢,要從不均衡走向均衡,需要根據各地“地脈、文脈”的差異性,對農旅融合發展在空間上定好位。貴州農旅融合在空間上主要由5個融合區構成,即:以銅仁為中心的黔東“山地旅游+生態林業”融合發展區;以興義、畢節為中心的“黔西生態旅游+生態農業”、山地牧業融合發展區;以都勻、凱里為中心的黔南特色旅游+經果林業融合發展區;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紅色旅游+特色林業融合發展區;以貴陽、安順為中心的黔中“精品旅游+都市農業”融合發展區。
關鍵詞:農旅融合;空間定位;鄉村旅游;山地旅游;生態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5-0043-03
貴州農旅融合發展在區域上呈現明顯的不均衡態勢,要從不均衡走向均衡,需要根據各地“地脈、文脈”的差異性,對農旅融合發展在空間上定好位。貴州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可根據區域功能差異分為東西南北中5個區位,每個區位選取1—2個核心區,以此為中心構建農旅融合輻射圈,充分發揮中心功能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輻射圈之間相互交叉滲透,產生疊加效應,形成特有的區位“差序格局”,進而構建農旅融合全域式發展“一盤棋”。需要說明的是,5個融合區沒有明確的邊界劃分,而是根據各融合區的大類特點進行的概念式劃分。具體而言,貴州農旅融合的“棋局”主要由以下五大融合區構成。
一、以銅仁為中心的黔東“山地旅游+生態林業”融合發展區
銅仁素有“黔東明珠”之稱,位于該融合發展區的梵凈山是全國重點自然保護區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之一,該區發展山地旅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梵凈山得名于“梵天凈土”,位于貴州省銅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處,海拔2 493米,系武陵山脈主峰,是中國少有的佛教道場和自然保護區,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梵凈山是貴州最獨特的一個地標,享有“黔東靈山”“生態王國”的美譽,原始洪荒是其最重要的景觀特征,山頂云霧繚繞,山澗溪流潺潺,四周層巒疊嶂,森林是其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覆蓋率達95%,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植被垂直分布特征顯著,僅森林樹種就多達406種,包含國家一、二、三級重點保護樹種,還有靈芝、猴頭等真菌資源及金絲猴等珍稀動物,這里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山地旅游與保護生態林業“雙贏”的天然優勢。
銅仁市農業資源豐富,特別是優質糧油、生態畜牧、茶葉、蔬菜、林特等產業基礎較好[1]。思南、德江、沿河、印江、松桃、江口發展1 000畝以上生態茶園休閑農業帶,有著“中國油茶之鄉”美稱的玉屏發展成茶花泉油茶觀光景區,延伸至國家級風景區九龍洞的十里錦江無公害蔬菜農事休閑區,以及特種林木、山野菜、百合、娃娃魚、竹鼠、獺兔等梵凈山特種種養殖業,堪稱農旅融合的典范。
二、以興義、畢節為中心的黔西“生態旅游+生態農業”、山地牧業融合發展區
以興義為中心的黔西南州處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終年溫暖濕潤,柔風習習,屬于地球上宜居的生態寶地。該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成熟,石灰巖在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背景下溶蝕充分,使之成為西南巖溶最完整的集中連片區之一。這里有2萬座山峰組成的萬峰林,有世界上唯一的斷裂地縫大峽谷——馬嶺河大峽谷,有“天下奇峰”——雙乳峰,山地、丘陵、峽谷、溶洞、瀑布、溫泉、河湖匯集此地,鋪就了一幅自然生態的奇美畫卷。2013年,納灰村榮列“中國十大最美鄉村”。2014年,萬峰林油菜花、頂效鎮桃花、泥凼梯田被納入農業部發布的108項“中國美麗田園”名單中。由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神奇壯麗的喀斯特自然景觀、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豐富而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這四個方面所構成的具有國家甚至世界意義的復合型生態美。以“生態美”作為核心理念,可以把黔西南州的整體旅游形象再定位為:中國最美的生態旅游地[2]。
黔西南復雜而豐富的地域環境賦予了特色農產品明顯的地域性,使州內眾多特色農產品呈現出“易地而竭、隔界不長”的現象,形成了一批范圍相對較小、特色鮮明、比較優勢突出的區域布局[3]。目前已形成了優質糧食、草地畜牧、經濟作物、中藥材等農業支柱產業,利用低熱河谷、緩坡溫涼、高山冷涼的氣候特點,形成了立體生態農業產業帶。黔西南州大部分農業旅游資源臨近風景名勝區,或者位于主要交通干線附近,自身區位優勢也比較明顯,具有較強的可達性[4],這也為農旅融合發展鋪就了一條坦途。
以畢節為中心的黔西地區占據了貴州省“生態草場”的絕對優勢,這里有威寧勺甫萬畝人工草場、威寧涼水溝牧場、威寧百草坪草場等,其中尤以百草坪草場最大。因此,黔西既可發展成為貴州省大型畜牧養殖場,又可作為生態型農牧觀光旅游地,從而充分發揮該地農旅融合“一舉多得”效應。一方面,可以使人們不必到北方就能欣賞到“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美景,體驗牧民的生活,參與草原賽事和游樂項目;另一方面,可大力發展畜牧業,發展肉牛肉羊及肉、奶制品加工業、餐飲服務業等,開拓當地農民致富之路。
黔西地區可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氣候特色、產業特色,疊加起來使之產生聚合效應,使農旅融合不斷向縱深發展。
三、以都勻、凱里為中心的黔南“特色旅游+經果林業”融合發展區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都有著與農業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民族地域文化,以其鮮明的少數民族特色共同構成黔南農旅融合發展區,其突出的旅游特色為民俗游、文化游。以都勻為中心的黔南州和以凱里為中心的黔東南州都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而攬勝,呈現“山水與村落共融、自然與人文共存的資源分布特征”[5]。因此,自然風光與農事民俗交相輝映構成黔南農旅融合的一大特色。
位于黔南州荔波縣的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喀斯特自然遺產的核心區域,也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區森林覆蓋率超過91%。全區森林茂密,古樹參天,集山、水、瀑、洞、林、石于一體,堪稱生態奇觀,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最美十大森林”之一。不僅如此,該區還是布依、水、瑤等少數民族的原住地,保留著古樸濃郁的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的原生態氣息,是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融集地。黔東南州形成了北部以鎮遠古城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與舞陽河喀斯特峰聳峽谷山水風光旅游區;中部以西江為核心的環雷公山原生態苗族文化與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區;南部以肇興為核心的原生態侗族文化與月亮山梯田景觀旅游區[5],“北”“中”“南”三條旅游帶均是按照“人文+自然”模式加以構建的,凸顯了人文與自然相融相生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