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大瑰寶,被后人反復研究并學習。中國文學強調言外之意,即重視意境在文學作品中的表達。《紅樓夢》因作者曹雪芹深厚的文學功底成為一部意境之書,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被后人反復咀嚼。
意境是中國古代文學創作中必不可少的文學元素。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文學之工與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文學作品水平的高低主要通過作品是否有意境以及意境營造的水平高低來評判。
意境不等同于意象,意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而意境并不是將意象簡單地進行組合。意境的營造需要作家具有較強的文學素養,讓讀者感受到文學作品特有的韻味與氛圍。本文從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和韻味無窮三個方面賞析《紅樓夢》中的意境。
一、情景交融
清代王夫之說過:“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寫作手法高超的作家善于將情感融入景物當中,雖未見抒情,但情已在景物中流露出來。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多次運用這一手法,最經典的就是黛玉葬花這一情節。在小說第27回與第28回中,寶玉和黛玉兩人產生誤會,黛玉看見滿地落花,心生悲傷之情,不禁抽泣起來,繼而吟葬花詞“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該詞字字悲凄、句句帶淚,雖言悲花之象,卻暗指黛玉內心之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意思是花兒凋落,隨風漫天飛舞,花兒曾經鮮艷的顏色和芬芳都已消逝,可是有誰來疼惜它呢?這句表面上寫黛玉眼前之景,實際上蘊含著黛玉對自己命運坎坷的闡釋。
作者除了用景烘托情,還以景反襯情。小說第97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寶玉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寶釵成婚,而黛玉則病痛纏身,在得知寶玉成婚的消息后悲憤離世。賈府一邊是張燈結彩、喜氣洋洋,而另一邊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這兩種景象讓讀者感受到強烈的反差,更加能夠體會到林黛玉內心的無助與痛苦。這一手法加重了林黛玉的悲劇色彩,讓讀者為之憐惜。
書中還有一處地方雖寫熱鬧歡快之景,實則含悲傷之情。這就是元春省親中的一個情節。賈府中的千金賈元春被選為皇妃,自是一樁喜事。元春回家省親,家中敲鑼打鼓,可謂熱鬧非凡。可曾想元春一夜回來,卻先后哭了6次。本該歡愉的場景,反倒讓讀者感到無比悲涼。元春不舍家中老小,自覺宮中實感孤獨,以至泣不成聲、悲痛不已。賈府在熱鬧之中卻透露出絲絲悲涼,而這一情節也為后來賈府由盛轉衰埋下伏筆。
二、虛實相生
梅堯臣曾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意境有實境和虛境之分,可言之事用實境,難以言說之事需用虛寫,虛實相生方能使故事別有風味。
《紅樓夢》中多描寫神話故事和夢境,與實境相交錯。小說以神話故事開篇,講述這本書的來歷:一塊女媧補天時遺落的石頭在一僧一道的幫助下,歷經人間種種,將自己的經歷刻錄于石身,后又將故事托付給空空道人,幾經流轉方到曹雪芹手中。小說一開篇就籠罩著一層神秘色彩,讓讀者難辨真假。
《紅樓夢》這一小說多次描寫夢境,如甄士隱的“通靈之夢”、王熙鳳的“預警之夢”、香菱的“詩詞之夢”,其中以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這一章節最為經典。此章節中,賈寶玉無意在夢境中發現“金陵十二釵”的判詞,其中暗含著紅樓女子的命運。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中的“凡鳥”二字由“鳳”的繁體字拆分而成,暗示此判詞是在寫王熙鳳。“末世”這一詞在《紅樓夢》中屢次出現,既指王熙鳳出生在賈府衰落之時,又指該故事發生在王朝將衰之時。王熙鳳的才華與能力羨煞旁人,令人贊嘆不已,只可惜生于“末世”,縱有千伶百俐卻也無法施展。
該判詞的一、二句道出了王熙鳳所在的時代大環境與其個人性格,三、四句則道出了王熙鳳的人生經歷。“一從二令三人木”講述的是王熙鳳的婚姻生活。封建社會時期,女人的婚姻反映了她的幸福狀況。“一從”是指王熙鳳在賈府深得賈母喜歡,丈夫賈璉也對其百依百順,婚姻生活美滿。“二令”就是“冷”字,賈母去世后,王熙鳳沒有了靠山,原本在賈府風風光光、叱咤風云的鳳姐被眾人冷落;一向百依百順的丈夫賈璉也一改往日態度,開始冷落王熙鳳,甚至為報尤二姐之仇設計陷害王熙鳳。“三人木”是“休”字,失去了靠山的王熙鳳被賈璉休棄。判詞到這里就可以結束了,但沒想到作者又寫了一句“哭向金陵事更哀”,這說明被賈璉休棄并不是王熙鳳的結局,她被休棄之后選擇回到金陵——自己的娘家。未曾想,回到娘家后的王熙鳳更為悲慘,被張華等人送入監獄,最后慘死。
這看似是賈寶玉夢境中的幾句詩,卻不曾想寫盡了書中人物的命運。“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諸如此類的判詞在賈寶玉的夢境都曾出現過,也對應著這些女子的命運,正如“繁華落盡一場夢”,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誰人能知?
夢境描寫是《紅樓夢》的一大特色,作者往往將書中人物置于夢境之中,使其預見故事后期發展,為后文情節開展做好鋪墊。待讀者閱讀完畢,只覺得書中暗藏玄機,可謂妙哉。作者將夢境與現實相結合,更多的是為了用虛實相生的手法隱晦地表達人生不過紅樓一夢的觀點。
三、韻味無窮
情境相融和虛實相生都只是文學作品意境營造的技巧,意境的營造是否成功還是要看故事是否有韻味。韻味是指意境中所蘊含的藝術之美。
曹雪芹的《紅樓夢》被世人反復翻閱、鉆研,甚至有了“紅學”這一專門研究《紅樓夢》的學派。小說中,林黛玉在菊花詩會中做了一首《菊夢》。這首詩并不像林黛玉所作的《葬花吟》為人所熟知,但這首小詩具有無窮的韻味:“籬畔秋酣一覺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秋日里所做的一場夢,實際上卻蘊含了林黛玉的命運走向,點明了人生如夢這一主旨。
這首詩也再次點明文章主旨,即人生在世,不過大夢一場。相較于《菊夢》這首詩,《紅樓夢》開篇的緣起詩可謂家喻戶曉,令后世回味無窮。“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該詩句位于本書開篇,激發讀者對該書的興趣。同時,在讀者每每閱讀該書后,再次想起這一詩句時,又會陷入對該書內容和主旨的思考,并反復咀嚼,言有盡而意無窮。
《紅樓夢》這部小說中的人物名字都有著獨特的含義,小說開篇出現了兩個人物,即甄士隱與賈雨村。甄士隱,即真事隱,也就是將真實發生的事情隱藏起來;賈雨村,即假語存,意思是本書中的內容多用非真實的語言來書寫。這兩位人物的名字暗示了本書內容是根據真實的事件撰寫,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作者采用了一些虛幻的情節和人物進行創作。除此之外,小說中的四大家族:賈、王、薛、史,諧音“家亡血史”,隱喻《紅樓夢》這部小說描繪的是四大家族由盛轉衰的血淚史。《紅樓夢》這本書一字一句皆有學問,韻味無窮,值得讀者反復咀嚼。
(湖南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彭熙(2000-),女,湖南常德人,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