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涵

【摘要】 本文利用Catford(1965)的翻譯轉換理論,分析了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之間的差異,揭示了文學翻譯中的翻譯轉換比非文學翻譯更頻繁。此外,在各種翻譯轉換中,文學翻譯中的類別轉變和單位轉變明顯多于非文學翻譯。最后,鑒于中文和英文之間的巨大差異,兩種翻譯中沒有系統內轉移的跡象。希望這一分析能對不同體裁的翻譯策略有所啟示。
【關鍵詞】 翻譯轉變;文學翻譯;非文學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5-0120-02
一、引言
對翻譯轉變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8年由Jean-Paul Vinay和Jean Darbelnet共同撰寫的《法英比較文體學》。他們進一步全面系統地比較和分析了法語和英語,提出了兩種翻譯方法,即直譯和斜譯(1995)。1965年,Catford在《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中正式介紹了翻譯轉換,并對句子和子句層面的翻譯轉換做了詳細分析。
文學文本是一種語言工具,通過文字和詞匯生動地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社會和情感的看法。它應該用文字來喚起人們對美的渴望,用文字來傳遞藝術美。按照創作的時代和地域,可以分為古代文學、現代文學、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與文學性文本相比,非文學性文本指的是一類具有特定科學共同體或專業團體特征的文本,在詞匯、形式和風格上具有一定的特點,具有完全的功能性和常規性(Alcaraz and Hughes, 2002)。本文旨在分析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翻譯轉換的差異,以《我喜歡》和《人類簡史》為例。
二、文獻回顧
翻譯作為一種活動起源于古代,可能與人類本身一樣古老。翻譯研究從不同角度進行,如認知方法(Burmakova和Marugina,2014; Schaffner,2004)、功能方法(Sdobnikov,2016)、文化方法(Katan,2012)等。
隱喻在翻譯研究領域被廣泛討論,主要涉及可譯性和翻譯方法。有人認為,隱喻可能是翻譯的一個問題,因為隱喻從一種語言或文化轉移到另一種語言或文化可能會受到語言和文化差異的阻礙(Schaffner, 2004)。在功能主義方法中,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Nord, 1997),是一種跨文化的互動。現代語言學方法承認,翻譯不是一個簡單的替換過程,而是復雜的文本處理活動的結果。由于“文化” 和 “翻譯” 的定義范圍很廣,因此有很多文化翻譯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根據如何處理翻譯中自我和他人之間的差異來劃分。在每一種情況下,文本都被認為與更大的背景或解釋框架有關,而翻譯被理解為采取一種超越語言傳播的干預形式。
三、理論框架
翻譯轉換包括層次轉換和類別轉換。層次轉換發生在一個語言水平的SL成分在不同的層次上有一個TL的翻譯對應,類別轉換又包括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和系統內轉換。
(1)結構轉換
這是翻譯中所有級別中最頻繁的類別轉換。在英語和法語之間的翻譯中,經常出現從M H到(M)HQ的轉變,例如,A white house (MH) = Une Maison Blanche (MHQ,)。
(2)等級轉換
根據Halliday的定義,類似 “一個單元的一組成員,由下一個單元的結構中的一個操作來定義。”例如,英語中的“一個醫科學生” 在法語中被翻譯為 “un etudiant en medicine”。
(3) 單位轉換
單位轉換是指等級的變化,即偏離正式的對應關系,在SL中一個等級的單位的翻譯對應物在TL中是另一個等級的單位。
(4) 系統內轉換
這種情況是指SL和TL的系統在構成方面幾乎是正式對應的,但在翻譯時,不得不選擇TL系統中不對應的術語。
四、分析
(一)文學與非文學之間的翻譯轉換的差異
從圖1可以得出結論,文學翻譯中的翻譯轉換比非文學翻譯更頻繁,因為非文學文本以事實和邏輯為基礎,要求譯文盡可能地忠實于原文。此外,在各種翻譯轉變中,文學翻譯中的類別轉變和單位轉變明顯多于非文學翻譯。此外,鑒于漢語和英語的巨大差異,這兩種翻譯中沒有系統內轉移的跡象。
(二)層次轉換
英語和漢語都有一個對立的語法,即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張,2009)。傳統上認為,當不愉快或不祥的事情發生時,例如欺騙、事故或傷害,被動語態就會在句子中使用(王,1943/1985)。
(1)我十分相信上帝在造萬花的時候,賦給它們同樣的尊榮。
I quite believe that they have been endowed with equal dignity and honour by the Creator.
(三)等級轉換
與英語相比,動詞而不是名詞在句子中的使用更為頻繁。因此,在一些翻譯中,名詞比動詞更受青睞,如例2中,省略了動詞 “看”,代之以名詞短語 “平整光亮的稻田”。
(2)我喜歡看一塊塊平平整整、油油亮亮的秧田。那細小的禾苗密密地排在一起,好像一張多絨的毯子,總是激發我想在上面躺一躺的欲望。
I love level and glossy rice fields with seedlings growing so tightly together that they resemble as many hairy blankets, tempting me to lie down on them.
(四)單位轉換或等級轉換
在英語語法的等級體系中,有五個等級:語素、單詞、短語、句子和句子。在實際翻譯中,譯者很難保證譯文與原文始終處于同一層次。因此,一方面,句子可以降格為短語,如例3,“草莓像個精致的紅燈籠,一路殷勤地張結著” 被翻譯成 “床上的草莓像精致的紅燈籠一樣親切地生長”。另一方面,短語也可以升級為句子。
(3)我喜歡在春風中踏過窄窄的山徑,草莓像個精致的紅燈籠,一路殷勤地張結著。
I love to saunter in the spring breeze on a narrow mountain path bedecked with strawberries growing graciously like delicate red lanterns.
五、總結
在文學翻譯中采用翻譯轉換比非文學翻譯更頻繁,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談到文學翻譯,由于首要目標是表達作者的情感,所以參與的譯者應努力充分保持原作的風格和意識形態。
此外,譯文應深入表達原作的社會意義和附帶意義,以達到與目標讀者相同的藝術感。而非文學翻譯則是對客觀事實的準確、直白的描述,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與SL一致。只有了解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的區別,才能改進不同體裁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Alcaraz, V. E. & Hughes, B. Legal Translation Explained, St. Jerome, Manchester. 2002.
[2]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3]Elena, A. B. & Nadezda, I. M.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Literary Discours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 (154): 527 – 533.
[4]Katan, D. Cultur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In book: The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2.
[5]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t. Jerome, Manchester. 1997.
[6]Schaffner, C. 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some implications of a cogni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4,(36): 1253–1269.
[7]Sdobnikov, V. In defense of communicative-function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231): 92 – 98.
[8]王力.中國現代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43/1985.
[9]張晉林.對比視域中的英漢被動態[J].外語學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