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霞

摘? 要? 紫砂藝術已經成為了宜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同時也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藝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紫砂作品“傾竹半月壺”正是在宜興竹海穿梭游玩的收獲,感受到萬傾竹林郁郁蔥蔥的美景,回到家中晚上抬頭望月,感慨于竹子的頑強和歲月的四季變換,在陰晴圓缺之中度過一生的光年,于是欣然設計草圖,以半月和竹器為靈感,幾經修改終于成型,在制作的過程之中特別注意細節的處理和實用的功能,終于把其中良好的技藝水準和蘊含的人文情懷完美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在喝茶品茗的時候可以感受到清風徐來、竹影婆娑、半月當空、人生幾何的愜意悠然,享受紫砂藝術帶給我們生活的無窮樂趣。
關鍵詞? 紫砂壺;傾竹半月;藝術形態;人文內涵
江南水鄉宜興古稱陽羨,自古以來就以風景秀麗、人文薈萃而名滿天下,特別是在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詩詞吟誦之下,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來此游玩,除了這里的自然風景頗具吸引力之外,紫砂藝術更是成為了宜興一絕,享譽海內外。坡公曾經在宜興有三愛“紫砂、金沙泉、紫筍茶”,留下的傳奇故事也是非常之多,如今的蜀山南麓依然坐落著東坡書院,記載著許多的人文軼事,特別是巨大的紫砂壺“東坡提梁”雕塑,向人們講述著東坡先生對于紫砂的奉獻,激勵著后來的我們在紫砂藝術的道路之上更加勇往直前。經過歲月的流轉和歷史的變遷,紫砂藝術已經成為了宜興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同時也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藝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
1? 紫砂壺“傾竹半月”的藝術形態
紫砂作品“傾竹半月壺”(見圖1)把竹子的形態巧妙地融入了紫砂器之中,是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創新性的紫砂竹器。在設計和制作這把壺的時候,希望擺脫傳統竹段代表一棵竹子的形態,而是把那種萬傾竹林郁郁蔥蔥、挺拔向上的姿態展示了出來。此壺壺身采用了半月的形態,優美的線條勾勒出簡潔實用的器型,上面的條條筋紋和道道竹節,在陰陽相間、凹凸相隔的技藝運用之中,把竹子的優雅從容、淡定凌云的姿態展示得淋漓盡致;壺嘴彎流,出水非常爽利;與之遙相呼應的壺把也是圈卷自然、端握舒適,竹節的形態和整體和諧自如;壺蓋、壺口子母線壓合嚴密,氣密性非常好,通轉流暢;上面點綴的竹節橋型壺鈕,把江南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個元素——竹子和小橋都融入其中,可見作者的匠心獨運和精妙構思。眾所周知,紫砂竹器的制作在歷史上也是一個比較龐大的體系,具有專門的技法和常用的工具,對于一位紫砂匠人來說,能夠熟練地掌握竹器的制作和藝術的審美,也是需要畢生修煉的一個課題。這件紫砂作品“傾竹半月壺”正是把傳統的竹子和月亮的形態結合起來,通過精致的捏塑和一絲不茍的細節處理,讓我們感受到了紫砂藝術的精妙絕倫和巧奪天工,特別是在壺的正面還有一枝翠竹伸出,幾片竹葉迎風搖曳,我們仿佛能夠聽到竹葉發出的沙沙之聲,感受到其中令人陶醉的人文內涵。
2? 紫砂壺“傾竹半月”的人文內涵
當我們來江南旅游的時候,除了印象深刻的“杏花春雨江南”之外,竹子的隨處可見也是讓人非常驚嘆,恰恰印了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的豪言,正是深受坡公論斷的影響,江南文人雅士們對于竹子的追求和向往不僅僅體現在實際的種植之中,他們在園林、工作室、書房、庭院之中多用竹子來加以修飾,普通的農戶百姓也在自己的山前屋后種滿了竹林,具有很好的經濟價值,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養成了竹子傲立風雪、四季常綠、不屈不撓、直上云霄的品格和特征。月亮,則是我們經常在文學之中出現的意境,詩仙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開始學習古詩的啟蒙,“人有悲觀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把我們國人的情感概括得非常到位,充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在紫砂的作品之中,陳曼生設計制作的“半月壺”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為受到人們關注的一款壺形,上面的銘文“梅雪枝頭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也是把我們飲茶的樂趣呈現出來。這件紫砂作品“傾竹半月壺”正是在宜興竹海穿梭游玩的收獲,感受到萬傾竹林郁郁蔥蔥的美景,回到家中晚上抬頭望月,感慨于竹子的頑強和歲月的四季變換,在陰晴圓缺之中度過一生的光年,于是欣然設計草圖,以半月和竹器為靈感,幾經修改終于成型,在制作的過程之中特別注意細節的處理和實用的功能,終于把其中良好的技藝水準和蘊含的人文情懷完美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在喝茶品茗的時候,可以感受到清風徐來、竹影婆娑、半月當空、人生幾何的愜意悠然,享受紫砂藝術帶給我們生活的無窮樂趣。
3? 結? 語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有許多的美好意象成為了文人雅士詩詞、書畫或者其它藝術作品之中最為常見的題材,竹子和月亮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人愛竹,竹可以寄托他們的思想情感;古人觀月,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世事變幻和人間的悲歡離合,生出許多的情愫。在今天的我們已經多久沒有體會到大自然帶給我們的這種感動了,希望能夠在紫砂藝術中引起心靈的共鳴。
參 考 文 獻
[1]丁曙霞.淺析竹與紫砂壺[J].藝術時尚:理論版,2014(6):200.
[2]徐志君.淺析“清風竹提壺”的精神文化[J].江蘇陶瓷,2013(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