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子健 趙全華 章婷

“……當我在戰斗中犧牲,為人民流盡最后一滴血的時候,讓這張被烽火硝煙鍛煉成的肖像,隨著你們永遠的漂泊吧!”這是張蘇紅色家書中的一段。
少年初心
張蘇,字希賢,曾用名張若增、張更生。1901年10月出生在河北省蔚縣桑干河畔南洗冀村一個殷實的書香門第。
1915年秋天,少年張蘇到距家20里外的蔚縣西合營鎮高等小學堂讀書,臨行前,張蘇在父親的私塾教案中夾上了自己寫的一首詩,以此表明自己立志求學、建功立業的初心!
孩兒立志出蔚川,學不成功誓不還。
自古英雄多壯志,今朝吾輩創新天。
革命不勝利不結婚
1923年,張蘇以優異成績考入國立北京師范大學。在這里,他開始接觸馬列主義。1927年1月,他光榮地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這一年,大革命失敗,共產黨員被大肆殺害,在逆境中,他出任北平(北京)團市委宣傳部長。這年9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踏上了救國救民、爭取民族解放的征程。
不久,北平地下黨遭到敵人的破壞,張蘇被通緝,他乘著黑夜迅速逃離北師大,敵人跟蹤追擊,他逃進了宣武門觀音寺一座公寓里,這一切都被在公寓里的北師大女學生齊淑蓉看到了,她馬上將張蘇藏到了地下室,張蘇躲過了敵人的追捕。
齊淑榮臨危果斷機智救人的舉動,讓張蘇對她充滿好感。張蘇面對敵人追捕的勇敢大無畏精神,給齊淑蓉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二人互生仰慕之情。之后,他們一起從事地下黨工作,齊淑蓉拜張蘇為師,張蘇指導她寫稿。
一年后,張蘇受黨組織的委派出任老家蔚縣教育局局長。齊淑蓉則在北平創辦《地球》雜志,揭露黑暗,昭示光明,向舊世界宣戰。她向張蘇約稿,這樣催稿、寄稿,一來一往,信息頻傳,愛情萌生。因為愛得太深,都擔心一旦自己遇難會給對方造成致命的打擊,為了不連累對方,都壓抑著自己的感情。但兩人的戀愛關系卻始終隔著一層未捅破的窗戶紙。
有一天,張蘇以筆名“獨木橋”寫詩寄情投石問路:
一根獨木橫河上,一位女孩心難望,一人腳步些惆悵,誰來與我共時光?
齊淑蓉一看則明,大大方方地回信,寫詩表明心跡:
榕木一橫自成雙,何言獨木意彷徨?窗紙不捅路不明,愁云一撥見太陽。
張蘇馬上回了一首詩:
接奉來書不彷徨,桃李花開日久長,鴛鴦自有成雙日,婚姻何須急時忙!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齊淑蓉也來到西安參加抗戰工作。這一年張蘇36歲,齊淑蓉30歲,正當這對相戀十年的有情人準備結婚時,黨內發出通知:共產黨員要做好上前線的準備。于是,兩人私下約定:革命不成功,我們不結婚,抗戰勝利再結婚……
張蘇寫詞贈女友:
十年相愛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抗日救國,我們赴戰場。縱使相逢未成婚,塵滿面,鬢染霜。抗戰勝利再還鄉,到那時,再梳妝……
1937年8月,張蘇奉命隨周恩來、聶榮臻、徐向前等奔赴山西抗日前線,他和女友在渭水河邊依依惜別……
1938年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齊淑蓉去重慶投身抗戰。對于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友齊淑蓉,張蘇寫詩一首致她遠行:淑蓉今又去遠行,山高水長過嘉陵,巾幗不讓須眉志,舍家為國保和平。
抗日戰士 視死如歸
1937年9月,周恩來沙場點將,任命張蘇到蔚縣當縣長。平型關戰役結束后,他又隨115師進駐河北省阜平縣城,歷任阜平縣長、蔚縣、淶源、靈丘等七縣行政委員會主席、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委員兼實業處長、財政處長、冀西政治主任公署主任、邊區政府黨團書記等。
張蘇在晉察冀邊區的抗日活動引起了日寇的注意,1938年6月29日,日軍蔚縣警備司令官發出了《勸告張希賢(張蘇)書》,書中對張蘇進行威脅勸降,揚言如不投降定要抄斬全家。張蘇毫無懼色,以“大中華民國抗日戰士張希賢”署名回擊日軍:
應告為此不仁不義之軍閥,即日悔禍撤兵。日本蕞爾小國,介乎兩大之間,必欲其螳臂,以與中國為事,即無黃雀竊乘其后,必有革命爆發乎中!欲為日本深謀遠慮者,當一反軍閥之所為也。
日本欲禍他人之國,反禍其國,閣下所以傷心落淚,殆為此乎?敬告爾眾,其速來歸,我不殺俘,昆弟遇之。
最后便是張蘇的正義立場:
老夫傲骨天成,不為物移,度外生死,浮云富貴,但求為國捐軀,此外不暇計也。我有財產,任爾沒收,我有妻室,任爾殺戮,閣下之‘苦口婆心,但博老夫一笑耳。
該文公開發表在《抗敵報》上,既表現出張蘇堅決抗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晉察冀邊區廣大軍民的抗戰激情。
鴻雁傳情 毛澤東主席批轉“情書”
1938年到1943年,張蘇擔任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委員兼實業處長、財政處長,主管邊區的經濟建設工作。他從邊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做了許多扎扎實實的組織領導工作,為邊區抗戰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張蘇在晉察冀邊區參加抗戰的同時,齊淑蓉在黨組織的安排下,1938年到了重慶,協助鄧穎超與宋慶齡、宋美齡等一起發動各界人士,落實統戰工作。鄧穎超推薦她出任中國抗戰保育總會直屬院長,這里還是黨的聯絡點,她在霧都重慶投身抗日救國事業。
自從西安渭水一別,全面抗戰開始,戰火將一對戀人分割在了兩地,一個在晉察冀邊區,一個在重慶。相距三千里,天各一方,齊淑蓉時常想念張蘇,自己的游擊縣長在前線可好?是否平安?有沒有負傷?提筆寫信又不知寄往何處?
1942年11月4日夜晚,齊淑蓉看到一張《新華日報》,借著燈光,她看到一篇《遙念北方戰士》的文章:
“……當秋風寒襲我溫暖在祖國懷抱中的人們的時候,我們怎不懷念數十萬正在北方和敵人斯殺的弟兄?五年多了,我們的華北英勇將士在艱苦的搏斗著,不論多少個嚴冬的襲擊,也打不盡、打不死那為祖國復仇的心,誰忍得住那和后方音信隔阻,得不到后方接濟的戰斗歲月?”
“音信隔阻”四個字令她遙望北方,潸然淚下。我倆分別五年啦!她拿起筆給三千里之外的張蘇寫了一封信,最后附了首詩:
抗戰久別離,盼君凱旋歸,紅豆居南國,千里寄相思。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寄信時,她靈機一動,在信封上寫道:“延安毛澤東主席轉晉察冀邊區張蘇同志”,因為齊淑蓉知道毛主席一定了解張蘇在晉察冀根據地的具體地址。
1942年冬天,張蘇去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司令員處匯報工作,一進門,聶司令就高興地說:“老張啊,有好消息,你女友齊淑蓉來信啦,還是毛主席親自轉的呢!”
張蘇接過信一看,信封上果真有毛澤東主席寫的“聶轉”二字。這是毛主席的親筆書法。
毛主席充當了這對抗戰有情人的信使,替他們完成了心愿!這也是在八年抗戰中,唯一由毛主席轉的一封紅色情書!一時傳為佳話。
張蘇馬上給女友回信贈照片:
親愛的淑蓉:
您好!我們投身抗戰,已經分別五年,相距祖國三千里江山,不能團圓,以我抗日戰士的心來與您千里相會。當我在戰斗中犧牲,為中國人民解放流盡最后一滴血的時候,讓這張被烽火硝煙鍛煉成的肖像隨著您永遠漂泊吧!革命戰友 張蘇 十二月三十日
八年抗戰? 家書三篇
思念戀人也思念親人,1937—1945年,在八年抗戰期間,張蘇給蔚縣老家的親人寄了三封紅色家書,寄托感情。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隨時可能犧牲,張蘇寄相片附言明志:
這是我在根據地的照片,這是一位抗日戰士寸心的表白,特請你們作為永遠的留念。當我在戰斗中犧牲,持此相就是我的靈魂,他永遠跟著黨前進……讓這張被烽火硝煙鍛煉成的紀念肖像,隨著你們永遠的漂泊吧!
1943年,張蘇第二次給家鄉親人寄回一張照片,他在背面寫著:
生長在戰爭的烽火硝煙里,生存在人民群眾的海洋里……
1945年春天,抗日戰爭出現勝利的曙光,家中收到了他寄來的第三封紅色家書:
敬愛的母親:
您好!孩兒不辭而別投身革命,從抗戰至今離別親人八年。親人別離是多么痛心的一件事呢!在八年的抗日革命中我深深的體會到,人生就像一段很短的旅程,人生的境遇——生死分別、悲歡離合……這其中有著許多可歌可泣的事情,也有動人的故事。
八年生死兩茫茫,放眼望不能在家盡孝,孩兒心中非常自責。
因為投身抗戰,保家衛國,一直沒有和親人見面,請不要見怪。您送我的禮物和贈語,我深深地記著,它是激勵我的一劑良藥、一妙靈丹,我很珍重地將它永遠的保留珍藏,作為遠別的紀念。
你們的教誨絕不會死板地寫在書信里,一定在戰斗的行動里像子彈一樣地助力發射出去……在今后的戰斗生活里,很需要你們這樣的書信來幫助教育和鼓勵我,中國抗戰勝利的曙光已經出現,我們快要迎來希望的明天!
我要走了,
勇往直前地走上前去!
背向著故鄉,
奔向抗日前方,
愉快地走上戰場。
祝家人身體健康。
讓我們親切地生長在祖國的大家庭。
再見在故鄉,迎接中國勝利的希望……
讓我們抗戰勝利后再見!
兒張蘇 ? 一九四五年春節書
烽火戀人 風塵情侶 21年后結婚
1948年12月,張家口再次解放,張蘇任中共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兼財經委員會主任,他帶領全省軍民滿懷信心地投入到重建家園的工作,迅速恢復經濟秩序。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聶榮臻對張蘇說:“戰爭將你們隔開了,你倆是愛情馬拉松,革命不勝利不結婚。現在北平已經解放了,批準你們正式結婚!” 張蘇和齊淑蓉終于在歡慶解放的鑼鼓聲中迎來了新婚。
1949年春天,經過21年的漫長等待,時年48歲的張蘇和43歲的齊淑蓉終于喜成眷屬。他們在北平悄悄舉行了姍姍來遲的婚禮。他們的婚事從簡,秘而不宣。新婚三天后,新郎張蘇就回到了張家口。而新娘齊淑蓉奉命接管一所女子中學,走馬上任當校長去了。
姍姍來遲的結婚使他倆的人生之樹錯過了生育佳期。他倆沒有留下自己的親生子女,卻留給世人一首革命者的紅色愛情之歌。
參考文獻:張家口地區文史資料匯編、蔚縣黨史資料匯編、文史精華、蔚縣縣志等
作者單位:懷來縣委組織部? ?石家莊市第36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