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
摘 要:近幾年來,特殊教育學校的招生對象逐漸從“輕度智障兒童”轉變為“中重度智障兒童”,學生患有的殘疾種類較多,差異性大,傳統教育模式往往顧此失彼,不能滿足每一個孩子對學習的需求,要滿足每一個孩子對學習的需求,必須推進個別化教育,筆者在教學的目標、提供支持、練習的設計、教學的評價等方面闡述了培智數學在課堂上如何個別化教學。幫助殘疾兒童更好的理解和學習數學!
關鍵詞:個別化;培智;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3-0071-02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recruit students object to gradually shift from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children” as “moderately severe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sort is more,the difference is big,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often attend,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each child to learn,to meet the needs of each child to learn,must promote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the author in the design of teaching goal,to provide support and practice,teaching evaluation society-adaptation mathematics in the classroom is expounded how to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Help disabled children better understand and learn math!
【Keywords】Individuation;Society-adaptation;Mathematics classroom.
隨著隨班就讀工作地深入開展,輕度和部分中等智力障礙學生進入普通學校就讀,特殊教育學校的招生范圍以重度智力落后或多重殘疾學生居多。我校目前有270名在校學生(送教80人),殘疾學生種類繁多,包括各種程度、不同原因導致的智力障礙、腦癱、自閉癥等,這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教育部等七個部門頒布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明確提出了大力推進特殊教育課程的教學改革,推進差異教學和個別化教學,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數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中,提到:實行個別教育的原則,注重整體課程目標實現。因此,為了適應不同能力程度的孩子發展需求,必須在個別化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教學工作。
1.設計分層目標,為個別化教學提供依據
實施個別化教學的前提條件就是設計個別化的教學目標,即有針對性的分層目標。教師通過家庭訪問和各種量表等重要途徑,了解自然的情況、家庭信息、病因病史和障礙的程度等因素。這樣,在制訂個別化教育目標時,才能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相匹配,特別是認知能力和學業水平。專業評估使每個學生的教學目標具有更強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從而為個別化教學奠定了基礎。如筆者所執教五年的培智班共有11名學生,個體上差異很大,對數學的感知能力較差。在教學《5元以內人民幣的認識和使用》一節中,根據學生的現有認識水平和綜合表現,分為三組:
A層有楊健康等5名學生:已經能正確認讀和數出五元以內的人民幣,掌握5個一元是五元。
B層有程華等兩名學生:能正確認讀和數出五元以內的人民幣。
C層有林欣欣等4名學生:只能在老師的輔助下指一指五元以內的人民幣或跟讀。
根據這三類學生制定分層教學目標:A層學生能正確數出幾元幾角,并能準確寫出相應的幣值;經歷擺一擺、讀一讀、寫一寫的過程,理解5元以內人民幣在生活中的應用;體驗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B層學生適當地降低知識技能目標,在老師或同伴適當的語言輔助下能數出5元以內人民幣,并能正確寫出相應的幣值,只要求感知5元以內人民幣在生活中的應用即可;C層
學生的目標是在老師的幫助下跟讀5元以內人民幣,在他人的引導下,能夠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教師根據分層結果設計分層教學目標,實施的小組教學設計照顧到每一位學生,人人有事做,全員參與了,A組不再無聊,C組不再寂寞。學生由不愿參與轉變為主動參與,如有些自閉癥孩子在課堂上四處游離、撕書、大喊大叫,無法參與學習活動,實施個別化教學之后,學習內容滿足了他們的特殊需要,不僅能參與學科學習,還能積極、主動參與個訓。
2.提供相應的支持,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關注、滿足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的需求,教育的目的不再局限于知識技能的傳播,應該注重學生學習生活的需求。
(1)借助操作,提供個別化支持
新課程標準突出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參與經歷”“學習體驗”。而中重度培智生的記憶一般表現為短時記憶為主,遺忘快;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如果沒有操作參與和復習鞏固,培智學生很快又會表現出知識回生。
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有的孩子有語言但沒有書寫能力;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可以在設計練習時介入不同的教具給予個別化支持。例如,在教學《認識6以內數字》的時候,對于沒有書寫能力的孩子,教師為其準備的學具板。板上有三條的子母扣,第一排貼上題目;第二排貼上需要完成的作業,例如有6個蘋果、3面紅旗、4張床、2個學生、5朵花,第三排則讓孩子用卡片在相應的圖片下貼上數字,從而使不會書寫的孩子也能進行操作訓練。又如,為了幫助智障學生將20以內的數與量建立對應關系,教師設計了“數量轉盤”這一教具,讓學生在動手操中作中完成枯燥的數量對應學習,這樣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單一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