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學敏
【摘 要】黑龍江流域文明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三大文化文明發源地之一。這里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為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素材。但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更新傳播理念講好龍江故事也是亟須解決的課題。文章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國際表達、俄僑移民文化遺產的真實記錄、地域特色冰雪文化的多元呈現、龍江精神表現手法的創新突破、中俄兩國深厚友誼的影像傳播五個方面,提出黑龍江紀錄片的對外傳播策略。
【關鍵詞】對外傳播;紀錄片;黑龍江;傳播策略
黑龍江省位于中國的東北部,其北、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在對外合作交流方面有著獨特的地緣優勢。紀錄片作為對外傳播的窗口,用影像的方式真實地記錄黑龍江的自然風貌,展現歷史的文化變遷,傳承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實現“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同時對于“加強國際傳播 講好中國故事 樹立龍江形象”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近幾年,黑龍江省在“文化興省”的戰略引領下,已經涌現出一批優秀經典的紀錄片,例如,全面展現北方地區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文的影像志紀錄片《龍江行》,講述黑龍江省革命的歷史紀錄片《從延安到北安》,講述普通勞動者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現實紀錄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全方位展現高尚品質的人物紀錄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劉永坦院士》《茉莉花開》等,這些紀錄片不僅記錄了黑龍江的地域文化,同時也加強了黑龍江的國際傳播能力。但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如何更新傳播理念、講好龍江故事、實現跨文化傳播,也是擺在人們面前亟須解決的課題。
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國際表達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2020年、2021年以黑龍江流域民族特色為題材的紀錄片數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其中大部分紀錄片的創作類型單一、形式內容同質化較為嚴重,缺少國際化表達。目前,能夠真正成為經典、走出國門的黑龍江地域紀錄片較少。
對于黑龍江流域特色的樺樹皮文化、狩獵文化、漁獵文化、薩滿文化,紀錄片不能單單記錄內容,更要注重人文性和審美性,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民族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龍江故事,講好民族故事,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和當地特色資源,創新表達視角。在敘述中將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符號貫穿其中,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傳遞少數民族的智慧、生存法則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形成國際化表達,從而實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
例如,中央電視臺導演孫增田拍攝的《最后的山神》,主要以中國境內鄂倫春族最后一位薩滿孟金福為中心人物,用講故事的方式記錄了他和老伴的生活,讓觀眾真正走進了鄂倫春族的內心世界。該片獲“亞廣聯”紀錄片獎和“帕爾努”影視人類學電影節特別紀錄片獎。中央廣播電視臺和英國廣播公司第一次聯合攝制的作品《美麗中國》,其中第四集《風雪塞外》介紹了用傳統方法破冰捕魚的赫哲族以及鄂溫克族婦女馴養馴鹿等畫面,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了黑龍江特色的民族文化,成了對外傳播的窗口。
二、俄僑移民文化遺產的真實記錄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筑,大量僑民移居至哈爾濱,使黑龍江形成了獨特的僑民文化。直到現在,哈爾濱的中央大街依然能夠感受到俄僑的建筑風格和文化遺存,這些人文歷史成為許多學者的研究重點。例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哈爾濱俄僑史》,重點論述了哈爾濱俄僑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和俄僑文化的影響,同時在大量的新聞報道中也出現了相應的人物訪談和背景信息介紹,但以俄僑移民文化為主要題材進行創作的紀錄片并不多見。
哈爾濱人苗萌導演的紀錄片《晚霞中的紅蜻蜓——關于哈爾濱的記憶》,其中部分內容采訪了俄僑后裔娜塔莎、定居澳大利亞悉尼的哈爾濱俄僑后裔果利亞等人,通過鏡頭講述了那段故事。該片獲得2020北歐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紀錄片,同時在倫敦展映,向世界傳播了黑龍江的地域文化。但從總體上看,以俄僑移民文化遺產為創作的題材容易被忽視,需要在此方面加大調研、深度挖掘,用影像的視聽語言真實記錄和多角度呈現俄僑移民的文化遺產。
三、地域特色冰雪文化的多元呈現
黑龍江省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冬季寒冷漫長,因此冰雪題材的紀錄片數量也較多,也使得冰雪文化成了黑龍江對外傳播的重要標識。據《黑龍江史志》記載,1964年黑龍江就有了第一部以冰雪為題材的黑白新聞紀錄片《冰燈》;1983年風光紀錄片《中國冰城——哈爾濱》,在法國塔布第17屆國際旅游電影節上獲獎,又譯成5種語言在國外放映。直到現在,黑龍江的冰雪文化依然是紀錄片拍攝的主要元素,紀錄片《航拍中國》黑龍江篇重點呈現了雪鄉、亞布力滑雪場、冰雪大世界等畫面,以航拍的視角展示了黑龍江的全貌;紀錄片《哈爾濱冰雪節》以全景畫面真實地記錄了冰雪大世界景區,現已在法國、德國、意大利、土耳其的國家地理頻道播出;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的《中國新年:全球最大的慶典》中也通過主持人對哈爾濱冰雪節做了一部分的介紹。這些紀錄片在視覺上展現了黑龍江冰雪文化的宏觀壯美,使觀眾感受了北境雪鄉的氣質。
在當下碎片化的時代,如何迎合年輕人短平快的觀看習慣,讓紀錄片在國際傳播中發揮作用,則需要創作者深入思考,尋求多元化的特色表達。例如,外國人職業體驗類紀錄片《當一天中國人》,創新地采用了與短視頻深度嫁接的組合形式播出,以“體驗中國——銀裝素裹哈爾濱”為主題,采用主持人第一人稱的視角,用影像敘述的方式,跟隨嘉賓參觀體驗了冬泳、冰雕、雪雕等活動,使觀眾了解富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文化。短小精悍、節奏明快、主題突出的微紀錄片也在年輕人喜歡的各種社交平臺上播放,內容和播放形式的創新,不僅成功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還全方位、近距離地向全世界展現了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傳播了黑龍江的冰雪文化。
四、龍江精神表現手法的創新突破
黑龍江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還在這片黑土地上形成了寶貴的精神財富。2020年、2021年關于龍江精神題材的紀錄片也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例如,系列文獻紀錄片《豐碑》通過歷史資料的解說、影像畫面的展示,講述了黑龍江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用理想和信念、智慧和汗水、鮮血乃至生命鑄就了寶貴的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紀錄片作為一種特殊媒介傳播符號,如何實現龍江精神的跨文化傳播,還需要在內容的表現手法上創新突破,采用小切口、大主題,用故事化的手法實現龍江精神與個體敘事的結合。可以借鑒一些優秀紀錄片的敘述手法。例如,由北京廣播電視臺等單位制作的大型系列微紀錄片《中國夢365個故事》,自播出以來就廣受好評,相繼在英國、德國、法國播出,其覆蓋歐洲和非洲近60個國家3900多萬戶電視網絡用戶,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該片選取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用典型、真實的小故事表達道德、理想,用親切、美好的生活哲理詮釋核心價值觀,以真摯、樸實的情感與受眾溝通,將抽象的概念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表達,講述當代中國人真實的故事,以此展現普通百姓中的真、善、美,向世界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
還有2020年以來備受關注的人文紀錄片《大地情書》,主要講述了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奮斗、喜怒哀樂。紀錄片將鏡頭聚焦普通農民的生活點滴,通過影像畫面的設計生動呈現鄉土文化,同時結合跑山人范家父子、“魚把頭”老邵、大米模特畢家英、醬人老趙等一張張鮮活的面孔,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體現了不屈不撓、樂觀堅強的龍江精神。該紀錄片不僅在優酷平臺上引發熱議,還同時在央視十套成功播出,豆瓣評分高達8.9分,視頻點擊量達1.7億,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為“鄉土中國影像志”。
這些優秀紀錄片以小切口展現大情懷,將主流正能量價值觀落地的敘述手法給人們以啟示:黑龍江地域文化紀錄片可將鏡頭聚焦于具有龍江精神的小人物身上,深度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貼近普通受眾的需求,講好龍江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創新話語表達,從而實現黑龍江地域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
五、中俄兩國深厚友誼的影像傳播
近年來,中俄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不斷融合發展。黑龍江省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北、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黑龍江和俄羅斯在多方面有所往來。黑龍江也被稱為“中俄友誼城”。因此記錄中俄兩國的故事也成了紀錄片挖掘的重點,尤其對于黑龍江的紀錄片發展而言,要抓住地理位置的優勢,成為見證中俄友誼的記錄者、加強中俄交流文化的傳播者。
例如,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黑龍江省廣播電視局共同策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共同出品,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創作的2集紀錄片《我們的男孩》,主要講述了黑龍江省孟憲國老人,年幼時意外燒傷,因當地醫療水平有限,生命垂危之際,被送往一江之隔的蘇聯進行救治,2位年輕的女護士為孟憲國捐獻皮膚,60多年后老人開始了跨越千里的尋親之旅,而紀錄片的攝制組用鏡頭記錄了孟家尋親的全過程。該片不僅在央視紀錄頻道和黑龍江衛視黃金時段隆重播出,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列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錄片公益展播目錄”的8部作品之一,在全國30余家衛視相繼播出,同時該紀錄片還榮獲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組委會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稱號,在俄羅斯24頻道、TPO電視頻道等俄羅斯多家主流電視臺播放,并成功入選2019年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和2019年度紀錄片國家相冊“十大作品”。
紀錄片《我們的男孩》通過紀實影像與情景再現的方式將孟憲國老人尋親的過程加以呈現,并利用懸念的設置展開故事,還原真實歷史,講述中俄人民的骨肉情義和源遠流長的友誼,使中俄雙方民眾在情感上高度認同,從而實現了紀錄片的社會功能。該片給予人們啟示:黑龍江紀錄片可將鏡頭聚焦于中俄兩國的故事,深度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講好龍江故事,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俄故事,使紀實影像成為黑龍江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
六、結語
在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影像將黑龍江流域的冰雪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俄僑移民文化和龍江精神傳播得更廣,不僅要使用新技術、新手段,更要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俄僑移民文化遺產的真實記錄、地域特色冰雪文化的多元表達、龍江精神表現手法的創新突破、中俄兩國深厚友誼的影像傳播五個方面下功夫,唯有這樣,才能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龍江故事,開啟黑龍江對外傳播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于潔,仲呈祥.黑龍江地域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研究[J].當代電視,2017(6):21-22.
[2]朱旭輝.跨文化語境下紀錄片的地域圖景與美學意象——以黑龍江地域紀錄片為例[J].中國電視,2016(8):78-81.
[3]朱旭輝.黑龍江地域紀錄片創作的問題及思考[J].當代電視,2016(6):8-9.
[4]柳成棟,聞鷺.哈爾濱——文化記憶中的獨特風景[J].黑龍江史志,2008(20):5.
[5]于勝男.“一帶一路”視域下黑龍江地域紀錄片的國際傳播[J].綏化學院學報,2020,40(9):37-39.
(責任編輯:黃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