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
【摘 要】基層民生新聞作為現代電視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其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貼近性,受到了社會不同階層民眾的高度關注和認可。文章認為,各地方電視臺做好基層民生新聞科學報道工作,要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和市場發展趨勢,合理引進和應用專業技術與設備,培養出高能力、高素質的新聞報道人才,確保能夠充分發揮出基層民生新聞報道的價值作用,實現有效傳播。
【關鍵詞】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工作開展
形式多樣的新媒體推送海量信息,人們極易接觸到各類負面新聞信息,對社會穩定存在不安定因素。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履行好自身的職責,要注重基層民生新聞信息報道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媒體機構要及時優化和調整自身的運營管理模式,強化與大眾的互動交流,全面掌握和了解受眾群體對于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工作的反饋意見和需求,有針對性地優化新聞報道工作內容和形式,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最優質的新聞報道服務。
一、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原則
(一)堅持正面報道原則
隨著流量時代的到來,新聞消費主義浪潮席卷而來,一些自媒體為了獲取高收視率,毫無底線地取悅、迎合觀眾,其推送的新聞信息逐漸媚俗化、娛樂化,甚至還出現獵奇、誤導的不良新聞報道,其通過刻意放大一些歪曲事實、違背倫理道德的信息吸引受眾的目光,長此以往,必然會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異化,進而引起社會價值觀念的失衡,阻礙和諧社會構建的進程。作為最貼近大眾的基層民生報道務必堅持報道的正面性,明確報道的核心立場,對“想表達什么、想弘揚什么、想鞭撻什么”有清晰的態度和表達。比如從群眾普通生活、平凡瑣事中發現令人溫暖的人物,要深入了解其事跡,挖掘其精神,主動承擔起引導社會向上的責任,通過倡導真善美、批判假惡丑來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弘揚社會主旋律。
(二)堅持貼近性報道原則
民生新聞不僅僅是百姓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家長里短、油鹽醬醋,還有同民生密切相關的法規政策,因而基層民生新聞報道要堅持“大民生”的報道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擴展新聞題材,使報道內容呈現出多層次、立體化的特點,進而提高宣傳效率。此外,基層民生新聞的報道不僅僅是對內容的報道,更是對群眾情感的回應和價值觀的引領。然而,當前一些基層民生報道大多采用機械的報道方式,缺乏情感和人文的關懷,難以引起群眾的共鳴,從而達不到預期的宣傳效果。因而新聞人在新聞報道中要學會“情感用事”,采用平民化、情感化的新聞視角,拉近群眾同新聞報道之間的情感距離。要著眼于同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民生信息,挖掘其中最有價值的新聞點,堅持貼近性的新聞原則,成為以老百姓生活為關注點的基層民生新聞。
(三)堅持服務性原則
基層民生新聞主要是報道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因而其在報道過程中,應當以服務老百姓作為新聞報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老百姓的生活角度入手,關注同其利益相關的物質、情感需求,力求接近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讓老百姓成為新聞報道的主人翁,同時,還要將新聞視線對準社會弱勢群體,關注其生存狀態、了解其生活需求,進而引起社會關注,幫助其得到社會救助。例如,在2021年河南暴雨災情中,部分基層民生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趕往受災現場,圍繞災情發生的原因、影響、結果以及現場情況進行滾動播報,及時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避免了受災群眾因信息缺失和流言傳播而出現的恐慌心理和過激行為。此外,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工作的主要目的不僅僅是幫助基層百姓反映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還包括宣傳政府相關方針政策和工作措施,并以此贏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因而,基層民生新聞應當充分發揮新聞報道在公共領域的導向作用和接入功能,搭建政府同百姓之間的信息橋梁,通過解讀同民生密切相關的政策信息,努力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二、基層民生新聞報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同質化
當前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工作存在較為嚴重的同質化問題。一些電視臺新聞報道工作者在報道社會熱門事件時,存在跟風現象,缺乏自身的主觀理解和判斷[1],未對民生新聞事件進行深入解讀分析。因此,他們在新聞事件素材和報道方式選擇上存在大量的雷同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民生新聞價值取向,并導致民生新聞報道節目內容缺乏新穎性和差異化,長此以往會造成受眾群體對該類型節目產生厭倦的心理和情緒。當社會上一旦發生熱門新聞事件,新聞記者都去爭奪同類的新聞資源,并在短時間內快速播報新聞事件的表層內容,缺少對新聞素材的優化整理和科學拓展,這樣就更促使基層民生新聞同質化問題日益加重,不利于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二)膚淺化
當前我國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存在報道膚淺化的問題,一些新聞報道工作者自身的探究意識和能力偏弱,往往只注重迎合大眾需求,報道一些民眾身邊生活的瑣碎小事,抑或是對社會某類熱門現象展開泛泛而談的闡述,他們無法深入解讀不同事件產生的具體原因和本質根源,未報道和表達如何阻止事件再次發生的相關措施,未能夠實現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行民生新聞報道。尤其是一些電視新聞報道,為了吸引到更多受眾群體收看節目,提升本臺新聞節目的收視率,往往會以奇聞趣事去吸引觀眾用戶,缺少對新聞事件的深入分析、評論,從而導致基層民生新聞的受眾收視品位持續下降,無法有效發揮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傳播的價值及作用,也無法幫助提升社會民眾的綜合素質,無法持續引導大眾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過度娛樂化
當前我國部分電視臺的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存在過度娛樂化的問題。為了提升收視率,一些電視臺盲目迎合市場部分低層次用戶的低俗娛樂需求,將那些低趣味的內容穿插于新聞報道中,以此來增添基層民生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幫助電視臺提升在市場上所占據的份額。然而,這樣一來就會弱化基層民生新聞報道的嚴肅性,會阻礙我國新聞傳播的和諧健康發展,同時不利于民生新聞長效發展目標的有效實現。[2]除此之外,一些地方電視臺過度追求民生新聞報道的娛樂化,花更多心思和精力用于挖掘花邊新聞內容上,在一定程度忽視對社會民眾的實際生產生活狀態進行關注的報道,從而導致民生新聞報道工作的質量大打折扣,甚至會帶歪社會風氣,不利于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
三、民生新聞報道的優化改進措施
(一)差異化科學定位,強化報道形式創新
針對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的問題,各地方電視臺應加強自身的差異化定位,重視民生新聞報道內容與形式的創新與完善。地方電視臺要科學有效結合當地民生實際情況和民眾所關心的生產生活話題,進行民生新聞報道內容與形式的優化工作,確保本電視臺打造出來的民生新聞節目能夠受到受眾的高度認可和支持。基層電視臺要安排專業人員深入群眾,進行調研分析工作,充分掌握和了解周邊電視臺關于民生新聞欄目的運營特色,從而對本臺新聞欄目進行差異化的科學定位,突出本臺新聞欄目的發展特點和優勢,以此來培養民生新聞欄目的忠實受眾粉絲群體。比如,地方電視臺可以通過基層民生新聞報道的節目編排,有效融入當地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民眾生活風俗習慣等,促使觀眾在收看新聞節目的同時能夠切身體驗和感受到該節目的濃厚人情味[3],這樣能夠與觀眾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關系,有效調動觀眾對于該檔新聞節目的收看興趣和熱情。
以山東電視臺《民生直通車》為例,該檔節目無論是引導力、公信力,還是傳播力、影響力,在山東省新聞行業中都排名前列。該節目始終以“為百姓辦事、替政府分憂”作為欄目宗旨,通過當地百姓尋常用語作為核心載體,從民眾視角出發深入闡述與他們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并提供相應的解決措施。與傳統民生新聞報道形式相比,該欄目還增加了民眾話題的互動交流渠道,觀眾在收看本檔節目的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移動手機參與到話題討論中,發表自身的觀點和意見,或者是提供該次民生新聞報道事件的現場線索,讓大眾能夠了解到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
(二)抓住主線,注重基層民生新聞報道的深度
在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工作中,地方電視臺新聞工作者要注重科學拓展新聞節目深度,不能只是單一對事件發生過程進行簡單報道,而忽視了對民生新聞事件的深度追蹤報道、專題報道。電視臺新聞部門要重視加強對新聞報道工作的專業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促使記者編輯能夠自覺進行社會新聞事件的深入解讀分析,對新聞事件發生的具體原因展開挖掘與報道,這樣才能夠贏得觀眾的高度認可和支持,讓觀眾全面清晰、深層次了解到新聞事件真相。
基層民生新聞報道不能采取嘩眾取寵的膚淺化報道形式,將一些低俗趣味的內容穿插到民生新聞報道中,這樣不利于提升民眾的文化品位和綜合素養。[4]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可以通過基層走訪、暗訪等方式,對社會真實事件深入調查追蹤,確保能夠最大限度還原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真相,并加入報道評論和見解,為避免該事件再次發生提供相關建議和措施。各地方電視臺還需要針對那些具備一定社會示范意義的民生事件展開后續隨訪工作,加強與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聯系,共同幫助新聞事件的相關當事人解決問題并進行跟蹤報道,這樣無疑能夠幫助電視臺樹立起更好的社會形象,并讓民眾關注到身邊需要幫助的群體,推動整個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三)重視輿論正確導向,提升民生新聞報道質量
各地方電視臺在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工作中,要高度重視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避免出現以偏概全、認識片面的錯誤現象,促使民眾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基層民生新聞報道要注意提升輿論引導意識和能力,根據不同的新聞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協調處理好事件相關主體方的關系。比如,當電視臺民生新聞報道在報道關于政府部門工作時,不僅要體現出對政府有關部門工作的有力支持,還要站在社會大眾角度出發,切實維護好大眾的合法權益,及時反饋人民群眾內心的真實訴求,幫助他們解決矛盾問題,從而防止大眾對政府部門的工作產生抵觸情緒。以某地方電視臺《郊區農民賣水果難》的報道為例,基層民生新聞報道除了要闡述該事件發生的相關原因,還必須注重替廣大水果種植戶尋找銷售渠道和市場出路。這樣一來,受眾在觀看該則新聞事件報道時,就會呼吁身邊的人共同去幫助果農,這不僅有利于幫助果農解決難題,還可以倡導社會互助友愛的價值導向。[5]與此同時,基層民生新聞采編記者要深入社會現實,對社會真實新聞事件內涵展開深入剖析,充分體現出民生新聞報道的深度、厚度以及溫度,在拉近與民眾距離的同時,優化新聞報道的質量。
四、結語
在新時代的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工作中,要與時俱進,各地方電視臺要注重培養和組建高能力、高素質的新聞采編報道隊伍,科學指導他們圍繞社會事件真相展開報道工作。地方電視臺要結合本臺特色進行民生新聞報道的差異化科學定位,創新和完善基層民生新聞報道內容與形式,確保能夠有效提升新聞報道質量。此外,要注重基層民生新聞的深度化報道,牢牢抓住事件主線,對事件進行深入追蹤調查,確保能夠最大限度還原事件發生過程和具體原因,給出理性、科學的解決措施。
參考文獻
[1]高寶,潘兵.基層電視臺如何做好民生新聞[J].青年記者,2018(3):35-37.
[2]張玲.談如何做好基層民生新聞報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9(5):66-68.
[3]楊猛.淺析電視民生新聞報道中的基層意識[J].新聞傳播,2017(2):71-73.
[4]楊超.基層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深度報道[J].新聞傳播,2018(4):74-76.
[5]李國健.提高基層電視新聞報道骨干的業務素質[J].西部廣播電視,2019(24):177-178.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