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

2021-09-24 15:18:52劉峻峰李巍張衛峰
貴州財經大學學報 2021年5期

劉峻峰 李巍 張衛峰

摘 要:基于全球金融市場化改革愈演愈烈的研究背景,以1996~2017年全球175個國家(地區)為樣本,考察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異質性影響,檢驗銀行信貸的傳導機制,并結合雙循環新格局戰略背景總結未來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策略啟示。研究發現:全球范圍內金融市場化阻礙了商業銀行績效的提升,發達經濟體呈現先促進后抑制的特征,發展中經濟體呈現持續抑制的特征;銀行信貸是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中介變量,金融市場化主要通過私營信貸渠道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提升;雙循環發展背景下,中國應在加大金融市場化改革力度的同時,輔之必要的配套監管措施,方可發揮金融市場化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金融市場化;銀行信貸;商業銀行績效;雙循環發展

文章編號:2095-5960(2021)05-0042-11;中圖分類號:F832.3,F406.7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學家Mckinnon & Shaw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解除金融抑制、逐步實現金融市場化,發揮金融對經濟的促進作用。[1,2]2020年首屆“中國金融四十人曲江論壇”在探討金融如何助力雙循環問題中,強調了金融市場化有助于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但是,片面追求金融市場化將導致金融脆弱性,繼而可能面臨金融危機。于本國銀行而言,原有國內信貸市場被分割、壟斷的局面被打破,優質客戶面臨著被搶奪的風險,本國的銀行信貸體系可能發生變化,本國銀行急需在競爭中汲取外資銀行先進的信貸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保持合理的信貸規模和合意的不良貸款率,以提高自身的經營績效。換言之,金融市場化是一把雙刃劍[3],對一國經濟尤其是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討論。

在學術研究中,商業銀行績效因對銀行發展和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而受到廣泛關注。[4-5]基于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可能存在的影響,本文根據篩選出的全球175個國家(地區)①[①本文中所涉及的“國家”均應為“國家(地區)”,“國”均為“國(地區)”。],結合1996~2017年的數據,在考察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異質性表現的基礎上,運用中介效應模型,實證檢驗銀行信貸在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過程中的潛在作用。

二、典型事實分析

結合KOF數據庫和GFD數據庫1996~2017年表征金融市場化和商業銀行績效的指標數值,繪制時間演化趨勢的核密度分布圖。為了使圖示內容清晰直觀化,選取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5個年份,分析金融市場化和商業銀行績效的時間演化趨勢,具體核密度分布如圖1和圖2。

針對金融市場化的核密度演化趨勢圖:(1)各年份核密度曲線持續向右移動,表明1996~2017年全球金融市場化水平逐漸加大;(2)各年份跨度基本相同,表明各國之間金融市場化水平的差異保持穩定狀態;(3)各年份均呈寬峰分布,表明金融市場化水平的集中度呈現分散趨勢。針對商業銀行績效的核密度演化趨勢圖:(1)各年份核密度曲線并無明顯移動趨勢,表明1996~2017年全球商業銀行績效保持相對穩定狀態;(2)各年份跨度逐漸縮小,表明各國之間商業銀行績效逐漸趨同;(3)各年份均呈尖峰部分,且尖峰分布越來越明顯,表明商業銀行績效的集中度趨勢逐漸加大。總體而言,金融市場化程度逐漸加大,但商業銀行績效卻相對穩定。

有鑒于上述特征事實,本文的研究問題及其系列追問是,金融市場化是否影響了商業銀行績效,二者關系是線性的還是非線性的?在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過程中,傳導過程是怎樣的?政策含義方面,雙循環格局視角下中國應如何協調金融市場化與商業銀行績效?

三、基于文獻綜述的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一)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

金融市場化對本國商業銀行績效具有溢出效應。一方面,金融市場化改革會促進外資銀行進入本國銀行信貸市場,外資銀行能夠通過商業合作、人員流動和客戶重疊等方式,將先進的業務經驗和風控管理傳導至本國銀行,本國銀行在借鑒學習的基礎上,創新并形成適合本國國情的管理模式,從而提升本國商業銀行績效[6-7],產生正向溢出。另一方面,金融市場化會導致外資銀行和境外資本流入,但外資銀行的風控管理水平、業務管理水平和資金優勢,本國銀行短時間內無法企及,使得本國銀行業務經營受限,國內借款融資成本可能上升、貸款對象的質量因拓展業務需求可能被迫降低,出現擠出效應,導致商業銀行績效下降[8-10],因而面臨著較大的競爭壓力,產生負向溢出。

理論分析可知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溢出效應存在正向溢出和負向溢出,但結合典型事實分析,本文初步認為,金融市場化并未有效提升商業銀行績效。據此提出假設1。

H1:金融市場化不利于商業銀行績效的提升。

金融市場化是一把雙刃劍。盡管金融市場化存在理論上的諸多好處,但金融市場化積極作用的發揮,需要穩定健康的經濟基礎和完善高效的金融體系作為支撐。[11]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客觀結果之一是放松政府管制,使金融體系趨于市場化,因此也造成了極大的融資風險。發達經濟體具備相對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能夠有效應對金融市場化引致的市場風險,保證經濟金融持續健康運行,有效維持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12-13],進而可能提升商業銀行績效。相比而言,發展中經濟體在金融市場化改革時,因金融監管體系的不完備,缺乏風險管理和應對的經驗,容易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亂,最終導致商業銀行績效下降。[14]

基于金融市場化對不同經濟體商業銀行可能的影響,本文提出假設2。

H2: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具有經濟體異質性,對發展中經濟體負向作用大于發達經濟體。

(二)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傳導機制

大部分研究已經證實金融市場化導致的跨境資本自由流動能夠有效沖擊國內信貸市場[15-16],并且普遍認為金融市場化能夠促進國內信貸的增加[17-18]。然而針對銀行信貸對商業銀行績效的研究,多是基于集中度角度。部分學者認為信貸過于集中使得銀行風險上升,不利于經營績效,分散信貸能夠有效降低銀行風險;[19-23]相較之下,部分文獻卻認為分散策略會侵蝕銀行利潤。[24-25]

由上述分析可知,金融市場化能夠有效促進銀行信貸的增加,而銀行信貸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據此提出假設3。

H3:金融市場化能夠通過影響銀行信貸進而作用于商業銀行績效,即銀行信貸是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傳導機制之一。

銀行信貸按其貸款對象不同,可分為國內貨幣銀行對政府和國有企業的信貸(官方信貸)、國內貨幣銀行對私營部門的信貸(私營信貸)。官方信貸主體相較于私營信貸主體,具備政府隱性的聲譽擔保和信用擔保,因而更容易獲得銀行部門的貸款。一方面,官方信貸由于信譽較高,被要求的還款利息也相對較低,由于對貸款的利用效率相對較低,所以即使官方信貸主體能夠獲利,歸還的本息也相對有限,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助力較小。另一方面,私營信貸資產質地不佳,因而面臨著較高的破產風險和貸款成本,低質的私營信貸增加了銀行經營風險,降低了商業銀行績效。

結合官方信貸和私營信貸的屬性和潛在風險,本文提出假設4。

H4: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信貸作用機制主要為私營信貸,官方信貸的傳導作用不明顯。

四、實證研究設計和描述性分析

(一)模型設定

1.主效應模型。

主效應模型揭示了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直接影響,按照研究問題建立如下回歸方程:

perforit=α0+θ1fmit+∑βicontrolit+countryi+yeart+εit? (1)

在上述計量模型中,i代表國家個體,t代表年份,perfor表示商業銀行績效,fm表示金融市場化程度,control為控制變量,country為不可觀測的國家個體固定效應,year為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

2.中介效應模型。

中介效應假說闡釋了“金融市場化通過(經由)何種渠道影響商業銀行績效”,銀行信貸作為中介變量解釋了金融市場化(解釋變量)與商業銀行績效(被解釋變量)之間為何相關以及如何相關。為檢驗銀行信貸是否在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過程中發揮中介作用,本文建立以銀行信貸為中介變量的中介效應模型,包含式(1)、式(2)和式(3)。

creditit=α0+φ1fmit+∑βicontrolit+countryi+yeart+εit? (2)

perforit=α0+α1fmit+α2creditit+∑βicontrolit+countryi+yeart+εit? (3)

在式(2)和(3)中,credit表示銀行信貸,其余變量的名稱及含義同上。具體檢驗流程如下:第一步對模型(1)進行回歸,金融市場化(fm)與商業銀行績效(perfor)的回歸系數θ1是否顯著。如果系數θ1顯著,則進行進一步的檢驗;如果θ1不顯著,停止中介效應檢驗。第二步對模型(2)進行回歸,檢驗金融市場化(fm)與銀行信貸(credit)的回歸系數φ1是否顯著。第三步對模型(3)進行回歸,如果系數α1和系數α2都顯著,且系數α1相比θ1有所下降,說明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如果系數α1不顯著,但系數α2顯著,說明金融市場化(fm)對商業銀行績效(perfor)的影響中,銀行信貸(credit)扮演了完全中介的作用。

(二)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為商業銀行績效,現有文獻對商業銀行績效評價指標選擇不一,包括銀行凈利差、成本收入比、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貸款增長率[26-27]。但Presley等指出經營績效可以通過實現銀行財務目標的財務績效指標來衡量。[28]財務績效指標主要包括股權收益率(ROE)、資產回報率(ROA)和利潤率(PM)。結合現有文獻,本文擬選用ROA作為商業銀行績效衡量指標,理由如下:第一,Haw等基于ROE與ROA定義和計算的區別,認為ROE與銀行資本結構相關,而ROA相對獨立,相比之下ROA更能體現商業銀行績效。[29]第二,ROE反映企業給股東的回報率,可作為股東投資參考;而ROA反映企業的管理效率,可作為經營評價標準,因此ROA更能代表商業銀行績效水平。第三,作為績效衡量標準,ROA和ROE無論是在內涵界定上,還是數值大小上,都較為接近。此外,資產回報率指標包括稅前資產回報率(perfor1)和稅后資產回報率(perfor2),各國稅收制度的偏差可能會導致稅后資產回報率差異,所以選擇稅前資產回報率(perfor1)作為被解釋變量,并在穩健性檢驗時采用稅后資產回報率(perfor2)作為被解釋變量的替換變量。該指標數據來源于GFD數據庫。

2.核心解釋變量。核心解釋變量為金融市場化,基于本文研究內容和研究樣本的特殊性,跨國層面的金融市場化在實踐過程中具體表現為金融開放程度,衡量方法包括法定測度和實際測度。對于法定測度,Chinn和Ito基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匯率安排和外匯管制年度報告”(AREAER)中提供的信息,測算出KAOPEN指數。[30]該指數是目前較為認可的法定測度指標之一,該指數越接近于0,表明金融市場化水平越低,越接近于1,表明金融市場化水平越高。對于事實測度,Lane和Milesi-Ferretti(2008)根據各國公開的信息,利用對外直接投資、投資、國際債務與國際儲備(除黃金以外)之和占GDP的比重衡量金融市場化水平。此外,Gygli等則參考現有度量方法,分別從法定和事實兩個角度重新測算了各國金融市場化程度,其中法定型指標(KOFdj)是在KAOPEN指數的基礎上引入國際投資協議數量指標,而事實型指標(KOFdf)是在Lane和Milesi-Ferretti(2008)測算的基礎上引入來自跨境勞務和資本的收支總和占GDP比重指標。[31]在此基礎上,Gygli等(2019)還測算了總體型指標(KOFGI)。基于市場化的實際內涵和Gygli的測算方法,本文將選用KOFdf作為核心解釋變量(fm1)的代理變量,在穩健性檢驗時選用KOFGI作為核心解釋變量的替換變量(fm2)。該指標數據來源于KOF瑞士經濟學會。

3.控制變量。控制變量方面,為剔除其他變量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基于現有文獻和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將從兩個角度選擇控制變量。首先從銀行層面,選擇銀行集中度(concen)、銀行業流動性(liquid)和其他運營開支(cost)等變量,其中銀行業集中度用前三家銀行總資產占該國全部銀行總資產的比重衡量、銀行業流動性用流動資產占存款與短期資金總和的比重衡量、其他運營開支用銀行間接費用占總資產的比重衡量。其次從宏觀層面,選取經濟發展水平(gdpg)、匯率水平(exchan)和通貨膨脹率(inflat)等變量,其中,經濟發展水平用GDP增長率衡量、匯率水平用匯率增長率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用GDP折算的通貨膨脹率衡量。相關數據來自GFD數據庫和WDI數據庫。

4.中介變量。根據機制分析和研究內容,本文選擇銀行信貸作為中介變量。在衡量指標方面,銀行信貸包括國內銀行對政府和國企的信貸(官方信貸)、國內銀行對私營部門的信貸(私營信貸)。本文選用官方信貸與私營信貸的總和占GDP的比重作為銀行信貸(creditt)的指標。此外,分別選用國內銀行對政府和國企的信貸占GDP的比重(creditg)、國內銀行對私營部門的信貸占GDP的比重(creditp)進行不同中介變量的異質性研究。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GFD數據庫。

(三)數據說明

本文數據主要來自世界發展指數數據庫(WDI)、全球金融發展數據庫(GFD)和瑞士經濟學會(KOF)發布的數據。在取樣商業銀行實證面板數據時,對原始數據進行如下處理:(1)尋找各數據庫均有統計的國家,進行選取保留。(2)各國1996年之前的原始數據缺失較為嚴重,本文予以刪除。(3)部分國家的核心解釋變量或被解釋變量出現缺失或缺失嚴重的情況,本文予以剔除。(4)采用winsorize方法對所有變量進行1%的縮尾處理,以實現對部分異常數據的調整。最終得到包含175個國家有關商業銀行績效的1996~2017年非平衡面板數據。樣本描述性統計量見表2。

五、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直接影響

(一)基準回歸

為了檢驗假設1的正確性,表3列出了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基準回歸結果。模型(1)~(2)匯報了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非線性估計結果,結果發現二次項擬合結果顯著性較差。模型(3)~(9)匯報了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線性逐步估計結果,結果顯示:(1)核心解釋變量金融市場化的系數顯著且為負,表明金融市場化會導致商業銀行績效的降低,同時逐步回歸過程中,金融市場化的系數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具有一定的穩健性,驗證了假設1的正確性。(2)控制變量方面,銀行集中度、其他運營開支、經濟發展水平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銀行集中度越高、其他運營開支越多、經濟發展水平越好,越有利于商業銀行績效。此外,銀行業流動性、匯率水平系數均為正但不顯著。

(二)內生性處理和穩健性檢驗

由于金融市場化是一國金融政策實施過程中長期演化的結果,商業銀行績效反過來影響金融市場化水平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回歸中可能不存在嚴重的內生性問題。但是也不排除銀行經營過程中某些不可觀測的特征可能同時影響商業銀行績效,即存在遺漏變量問題,系數估計可能存在偏誤。為緩解潛在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兩種工具變量通過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重新估計,詳見表4模型(2)~(3)。具體而言,第一,以核心解釋變量金融市場化的滯后一期(dfm1)作為工具變量,利用工具變量兩階段最小二乘估計方法對上述計量模型重新進行回歸。第二,參考馬光榮和范子英的研究,采用“除當年之外其他年份本國金融市場化的均值(fm1sj)”作為樣本國家金融市場化水平的工具變量。[32,33]理由如下,一國金融市場化水平往往與該國其他年份的金融市場化水平有一定關系,因此“除當年之外其他年份本國金融市場化的均值”不僅反映了該國金融市場化其他年份的市場化程度,而且也會影響當年本國金融市場化水平,滿足工具變量的“相關性”條件;剔除了特定個體年份的工具變量與當年的商業銀行績效并沒有直接關聯,滿足工具變量的“外生性”條件。對比基準回歸結果,兩種工具變量回歸結果中金融市場化的系數和顯著性水平均未發生較大改變,表明內生性問題對基準回歸結果并未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也表明基準回歸結果具有一定的穩健性。

為了進一步證明基準回歸模型的可靠性,本文還進行了其他穩健性檢驗,詳見表4模型(4)~(6)。具體分析如下:(1)替換核心解釋變量,采用KOF數據庫的總體開放水平(fm2)替換事實金融開放水平(fm1)。(2)替換被解釋變量,采用稅后資產回報率(perfor2)替換稅前資產回報率(perfor1)。(3)同時替換核心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一系列的穩健性檢驗結果均顯示金融市場化的擬合系數與基準回歸模型接近且顯著,說明基準回歸模型的結果是穩健的,結論是可靠的。

(三)異質性檢驗

前文考察了全球175個國家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結果表明金融市場化不利于商業銀行績效。然而大部分國家深受金融市場化思潮的影響,金融市場化改革正在悄然進行。為了進一步檢驗金融市場化改革逐步推進的合理性,本文將175個國家分為發達經濟體樣本①[①注:根據2019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發達經濟體共有39個,而本文在進行數據清洗時,保留36個發達經濟體。](共36個)和發展中經濟體樣本(共139個),研究金融市場化對不同經濟體商業銀行績效的異質性影響。

表5分別報告了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非線性和線性擬合結果。由表可知:(1)發達經濟體金融市場化與商業銀行績效之間具有倒U型非線性關系,即發達經濟體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呈現先促進后抑制的特征。分析認為,發達經濟體具有較為完備的金融體系,在初期能夠有效應對來自外來的風險和沖擊,繼而促進了商業銀行績效;而金融市場化的后期,隨著發展中經濟體銀行體系的完善,發達經濟體商業銀行績效隨金融市場化紅利的褪去而日漸式微,出現了抑制商業銀行績效的現象。(2)發展中經濟體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呈現線性負相關,即金融市場化不利于商業銀行績效。分析認為,發展中經濟體受金融市場化思潮的影響,在進行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并未注重金融體系的完善,例如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金融監管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實行金融市場化和開放資本賬戶,因此外資的沖擊和風控管理的不到位,均有可能抑制商業銀行績效的提升。(3)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具有經濟體異質性。盡管現階段金融市場化對異質性經濟體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均為負,但影響過程卻有所區別,發達經濟體曾出現過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積極作用,而發展中經濟體則持續表現為負向影響。由此驗證假設2的正確性。

六、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傳導機制檢驗

(一)銀行信貸的傳導機制分析

當在主效應方程中加入銀行信貸(credit)之后,金融市場化與商業銀行績效之間的關系和強度將發生何種變化呢?銀行信貸在其中是否充當了中介變量功能?接下來根據表6回答上述兩個問題,以加深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作用機理的理解,為進一步實施金融市場化改革提供來自國際層面的研究依據。

銀行信貸是中介變量嗎?是。根據表6模型(2)~(3)銀行信貸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金融市場化顯著正向影響銀行信貸,中介變量銀行信貸對商業銀行績效的系數也顯著為負。根據中介效應檢驗過程,說明在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路徑中,銀行信貸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間接效應顯著,中介效應程度為23.56%(φ1α2/α1)。因此銀行信貸是中介變量,且為部分中介。由此驗證假設3的正確性。

結合主效應檢驗結果和中介效應檢驗結果得出如下結論:(1)金融市場化不利于商業銀行績效的提升。分析認為出現上述情況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第一,在全球范圍內,大部分國家均為發展中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在本國金融體系并不完善的情況下,過早或過快地實施金融市場化改革,對本國銀行所帶來的弊端可能大于益處,而且根據馬太效應,長期勉強實施金融市場化改革,危害將會越來越大。第二,金融市場化引致外資銀行進入,使得本國銀行業務經營受限,國內借款融資成本可能上升、貸款對象的質量可能下降,出現擠出效應,導致商業銀行績效降低。第三,大多數國家都在持續推進金融市場化,金融市場化的步伐過快,導致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積極性難以發揮。(2)銀行信貸在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過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應。即金融市場化一部分的作用通過自身影響商業銀行績效,另一部分通過中介變量銀行信貸影響商業銀行績效。

(二)銀行信貸傳導機制的分類討論

根據信貸對象的異質性,表6模型(4)~(5)和(6)~(7)分別報告了官方信貸和私營信貸的中介效應。由表可知:(1)金融市場化對官方信貸的影響為正但不顯著,官方信貸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為正但不顯著。根據中介效應檢驗流程,官方信貸不是中介變量。分析認為,銀行官方信貸的對象具有政府信用背書的保障,即使沒有實施金融市場化或者金融市場化力度較小,也總能較易獲得銀行信貸,所以金融市場化對銀行官方信貸并不能產生顯著效果,而官方信貸也因低回報的期望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較小。(2)金融市場化對私營信貸的影響顯著為正,金融市場化和私營信貸對商業銀行績效均顯著為負;在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路徑中,銀行對私營部門信貸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間接效應顯著,中介效應程度為23.44%;金融市場化促進了銀行私營信貸的增加,但銀行私營信貸的增加卻不利于商業銀行績效。分析認為,在金融市場化水平較弱時,私營部門由于受到信用風險及資金安全的制約,難以獲得銀行信貸。隨著金融市場化水平的提高,私營部門能夠獲得更多的銀行信貸,但私營部門的信用風險和資金安全問題依然存在,銀行加大對私營部門的信貸并可能施加更高的回報率,由此導致原有不良貸款率等負向指標出現放大效應,進而使商業銀行績效惡化。(3)對比官方信貸和私營信貸的中介效應回歸過程,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主要渠道為私營信貸,官方信貸的傳導作用不明顯。由此驗證了假設4的正確性。

七、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針對當下全球金融市場化改革的研究背景,基于1996~2017年全球175個國家的典型事實分析,運用實證方法檢驗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方向、異質性和傳導路徑,并基于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提出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策略建議。研究結論如下:第一,典型事實分析表明,金融市場化呈現逐步擴大趨勢,但商業銀行績效卻保持相對穩定。第二,金融市場化不利于商業銀行績效,且金融市場化對不同經濟體的商業銀行績效具有異質性。第三,中介效應檢驗表明,銀行信貸是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傳導路徑,金融市場化主要通過私營信貸影響商業銀行績效。

(二)啟示

自2020年5月份雙循環戰略構想提出以來,學界和政界從多個維度對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出不同見解,本文則基于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并結合上述研究結論給出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策略啟示。

第一,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下中國未來金融市場化改革有必要延續并加強嗎?盡管上述結果表明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并未取得預期成果,但并不意味著就此否定金融市場化。陳元指出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需要持續推進對外開放,并不斷優化金融監管制度,尋求開放與安全的平衡點①[①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974894.html.]

。由此可見,伴隨著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未來金融市場化在持續加強的基礎上需配套相應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控制國內居民與企業的國外市場借貸能力、制度化要素市場的靈活性以促進資本回報率的提升等措施。因此本文認為金融市場化改革有必要繼續實施,但要控制速度和時機,同時需完善金融市場化相應的配套措施。

第二,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下中國未來的銀行信貸該何去何從?本文研究表明銀行信貸是金融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傳導渠道,但現階段銀行信貸并未發揮積極作用,分析認為金融市場化促使商業銀行擴大了信貸規模,但并未注意信貸質量。陳元(2020)認為雙循環背景下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待提高;蔡鄂生(2020)指出雙循環格局下要進一步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因此,本文認為在未來雙循環發展戰略新格局下,需繼續擴大信貸的覆蓋面,但有必要控制本國銀行信貸業務擴展的速度,尤其是從監管層面提升信貸的安全性,在發揮普惠金融積極作用的同時,保障信貸資金的流動性,實現商業銀行和實體經濟共贏。

第三,雙循環背景下,商業銀行應如何審視官方信貸和私營信貸?現階段銀行對民營企業信貸投放的不足,并不是銀行有錢不賺(一般對民營企業的利率要高于其他貸款利率),而是在高違約率的情況下,擔心損失信貸資金。但是在雙循環背景要求下,銀行為私營部門提供信貸服務,不僅能完善民營企業的輸血機制,配合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政策導向,而且也是銀行實現企業社會價值的具體體現。因此本文認為,銀行信貸的發放在注重質量的同時也需兼顧效率,即選擇優質企業酌情加大私營信貸。

參考文獻:

[1]McKinnon 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Washington, 1973.

[2]Shaw E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73.

[3]何劍,鄭智勇,張夢婷.金融開放化解了系統性金融風險嗎[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20(1):37~46.

[4]Ramnarain T D, Pillay M T. Designing Sustainable Banking Services: The Case of Mauritian Bank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 224: 483~490.

[5]張琳,廉永輝,曹紅.綠色信貸如何影響銀行財務績效——基于地區綠色發展異質性的視角[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20(3):22~32.

[6]Beck T, Levine R, Loayza N. Finance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58(1):261~300.

[7]Goldberg L S. Financial Sector FDI and Host Countries: New and Old Lessons[J]. Economic Policy Review, 2007,13(5):1~17.

[8]Detragiache E, Tressel T, Gupta P. Foreign Banks in Poor Countries: Theory and Evidence[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8, 63(5):2123~2160.

[9]Giannetti M, Ongena S.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Foreign Bank Entry in Emerging Markets[J]. Review of Finance, 2009, 13(2):181~223.

[10]申創,趙勝民.市場競爭度、非利息業務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7,34(9):145~161.

[11]謝躍進.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自由化和中國金融市場開放[J].中國市場,2014(29):63~64.

[12]Chortareas G E, Girardone C, Ventouri A. Financial Freedom and Bank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Union[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3, 37(4):1223~1231.

[13]王燦,劉子寧,李棟.利率市場化必然會降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嗎——基于信貸資源配置效率的探討[J].金融論壇,2019,24(11):44~54.

[14]Lee C C, Hsieh M F, Yang S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venue Diversification and Bank Performance: Do Financial Structures and Financial Reforms Matter? [J].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2014,29(1): 18–35.

[15]Lane P R, Milesi-Ferretti G M. The Drivers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 Proceedings, 2008, 98(2):327~332.

[16]Lane P R , Mcquade P . Domestic Credit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J]. Working Paper Series, 2013, 116(1):218~252.

[17]Magud N, Reinhart C M, Vesperoni E R. Capital Inflows, Exchange Rate Flexibility and Credit Booms[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4, 18(3):415~430.

[18]Bruno V, Shin H S. Capital Flows and the Risk-Taking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15, 71:119~132.

[19]王秀國,高薛.貸款多元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J].系統工程,2017,35(7):1~9.

[20]任秋瀟,王一鳴.信貸集中度會影響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水平么?——來自中國A股16家上市銀行的證據[J].國際金融研究,2016(7):62~73.

[21]劉春志,范堯熔.銀行貸款集中與系統性風險——基于中國上市商業銀行(2007~2013)的實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5(2):94~108.

[22]Tabak B M, Fazio D M, Cajueiro D O. The Effects of Loan Portfolio Concentration on Brazilian Banks' Return and Risk[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1, 35(11): 3065~3076.

[23]Berger A N, Hasan I, Zhou M. The Effects of Focus Versus Diversification on Bank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Bank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10, 34:1417~1435.

[24]Hayden E, Porath D, Westernhagen N. Does Diversificatio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German Banks?Evidence from Individual Bank Loan Portfolios[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7, 32:123~140.

[25]Acharya V, Saunders A, Hasan I. Should Banks Be Diversified? Evidence from Individual Bank Loan Portfolio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6, 32:1355~1412.

[26]Ok Y, Kim J, Park Y. The Effect of Housing Prices on Bank Performance in Korea[J]. Sustainability, 2019, 11(22):6242.

[27]Gonenc H, Scholtens B. Responsibility and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 Sustainability, 2019, 11(12):3329.

[28]Presley A, Meade L, Sarkis J. A Strategic Sustainability Justification Methodology for Organizational Decisions: A Reverse Logistics Illust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7, 45, 4595~4620.

[29]Haw I, Ho S, Hu B, et al. Concentrated Control, Institutions, and Banking Sector: An International Study[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0, 34(3):485~497.

[30]Chinn M, Ito H. What Matters for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pital Controls, Institutions, and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 81(1):163~192.

[31]Gygli S, Haelg F, Potrafke N, et al. The KOF Globalisation Index-Revisited[J]. Th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2019,14(3):543~574.

[32]馬光榮,劉明,楊恩艷.銀行授信、信貸緊縮與企業研發[J].金融研究,2014(7):76~93.

[33]范子英,王倩.轉移支付的公共池效應、補貼與僵尸企業[J].世界經濟,2019,42(7):120~144.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Marketization on the Bank Performance

- Heterogeneity and Mechanism Analysis

LIU Jun-feng1,LI Wei1,ZHANG Wei-feng2

(1.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global financial marketization reform, this paper takes 175 countries(regions) from 1996 to 2017 as samples to investigate the heterogeneous impact of financial marketization on bank performance, test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bank credit, and summarizes the strategic enlighten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reform in the future combined with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the new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global financial marketization hinders the improv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performance, developed economi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 promotion and then inhibition, while developing economi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ous inhibition; bank credit is the intermediary variable of financial marketization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financial marketization mainly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through private credit channe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ual cycle development,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marketization reform,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be supplemented by necessary supporting regulatory measures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financial marketization.

Key words:

financial marketization;bank credit;bank performance;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蕭敏娜

收稿日期:2021-03-21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宏觀金融不穩定對中國資本賬戶開放進程與最優時點選擇的影響”(70873041);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規劃課題“上海服務業FDI開放進程中的金融風險研究”(2013BJB001);華東師范大學優秀博士生學術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項目“資本賬戶開放、融資約束與企業經營績效”(YBNLTS2020-019)。

作者簡介:劉峻峰(1993—),男,河南信陽人,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李 巍(1964—),男,上海人,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張衛峰(1986—),男,甘肅平涼人,西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貨幣政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片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91| 五月天久久婷婷|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青青国产在线|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乱人伦99久久|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香蕉|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午夜欧美在线| 色综合天天操| 国产白浆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色噜噜久久|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91青青草视频|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欧美伦理一区|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亚洲第一色网站| 在线亚洲天堂|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午夜a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成人精品区|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青榴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午夜视频www|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午夜| 婷婷六月在线| 国产视频 第一页| 丁香婷婷激情网|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精品福利网| 国产一在线|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a天堂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