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小松 梁樺
摘要:體教融合旨在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和實踐調查法對貴州省校園足球實踐路徑進行分析研究,認為貴州省校園足球體教融合已取得顯著的成效,但實踐過程中仍存在政策法規的實踐性引領缺失、普及層面體教融合滯緩、競技人才培養輸送鏈狹窄、校園足球賽事體教融合體系缺位、優質資源共享效益低、體教融合監管體系短缺等問題。同時,為有效推進貴州省校園足球快速發展并突破發展中的瓶頸,提出聚焦實踐性政策法規體系構建、加大普及層面體教融合力度、拓寬后備人才輸送渠道、優化賽事體教融合與監管體系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校園足球;體教融合;競技后備人才;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5-00-02
2020年4月,《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出臺[1],我國體教融合正向深度融合飛躍。回顧系列歷史會議,教育部長陳寶生、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等在校園足球的相關會議上和活動中多次提到學校體育發展要走體教融合的道路,以校園足球為開端和口子。同時,為加快構建青少年足球體教融合發展新體系,國家足協和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于2018年5月聯合出臺了《全國青少年足球體教融合發展政策清單》的通知[2]。從相關領導的發言、教育部門出臺的文件以及系列新聞報道、網頁新聞和公眾號推文中可知,推進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體教融合是我國當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培養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關鍵一步。
本文通過實地調研等方法對校園足球體教融合的根源、實踐現狀及困境進行研究,并針對校園足球體教融合發展路徑提出有效對策與建議。
1 體教融合根源及歷史抉擇
據國內學者的研究可知,體教融合經歷了體教結合、體教融合到最后的深化體教融合三個時期。2020年正是由體教融合向深化體教融合飛躍的階段,由此可知體教融合是對體教結合更完善、更深層次的補充,那么體教結合理念又來自哪里[3]?從時間和歷史發展維度來看,美國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建立了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體教結合的產物全國高校運動聯盟(NCAA)具有較長的歷史和傳統,并且形成了較完善的管理體系。
我國體教結合實踐最早表現為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隊,隨后逐漸向中學、小學、幼兒階段全身心教育發展,體教結合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85年原國家教委、體委領導于山東召開的我國學校業余體育訓練工作座談會。為解決高水平學生運動員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國家體育后備人才方面呈現逐漸萎縮以及職業運動員退役后謀生出路狹窄等一系列問題,體委領導認為體育與教育部門應該聯合起來,體教結合的創新培養模式也就應運而生[4]。后來原國家教委頒布了《關于部分普通高校試辦招收高水平員動員工作通知》,而當時“清華模式”培養出來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男子百米冠軍胡凱榮案例肯定了體教結合模式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路線。
2 校園足球體教融合的實踐現狀及困境
就貴州省內來看,校園足球體教融合實踐已經搭建起了大、中、小全省以及區域一體化的競賽體系,具體體現為地方政策引領凸顯、師資隊伍逐漸優化、競技后備人才輸送鏈一體化、參賽成績顯著[5]。但從沿海城市發達地區的視角來看,政策法規的實踐落地與期望有一定的差距,如國家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及《全國青少年足球體教融合發展政策清單》等全國性政策文件在發達地區已經落實到了地方,而貴州省只在省市州落實,縣級鎮以下的地方并沒有很好地發展和推廣。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方沒有出臺相關政策吸引高校優秀人才服務地方;二是從校園足球專業角度來看,地方沒有專業的教練和專業的裁判,沒有形成足球氛圍,更沒有設立相關組織;三是缺乏具有實踐操作性的指導條例與目標任務。
2.1 賽事壁壘融合體系缺位
校園足球文化活動、足球特色課程、校園足球賽事活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途徑,但在校園足球普及層面,體教融合滯緩或者融合力度小,遠不能支撐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全面普及,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校園足球文化建設意識薄弱,校園文化建設是活躍校園足球氛圍、培養學生足球興趣、激發學生足球求知欲等的重要推手。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體教融合共推校園足球文化建設已形成常態且成效甚顯,而貴州省體育與教育部門聯合舉辦校園足球文化活動的次數屈指可數,或者說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尚未建立長效的良性融合發展機制。二是足球特色課程普及面窄。為有效推動全省校園足球的普及和教學水平的提高,貴州省在2019年舉辦“貴州省第一屆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小學)足球教學現場展示”的基礎上,將于2021年9月在遵義市舉辦“貴州省第二屆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初中)足球教學現場展示”,特色課程普及面窄,不足以輻射全省中小學教學。
在大型賽事活動舉辦上,“教”和“體”兩大系統沒有協作意識,僅在完成教育部、體育局等文件任務時臨時湊在一起。比如在舉辦青少年足球賽事方面,體育系統辦的比賽與教育系統辦的比賽大多數是沒有融合互通的,互不隸屬、不交叉。教育系統常辦的比賽是夏令營活動、四級聯賽、三級聯賽、區域選拔賽等;體育系統常辦的比賽為青少年錦標賽、足協杯、省運會等。但其實參加兩大系統所辦比賽的基本上是同一撥人,并沒有什么不同,兩邊的選拔數據也互不開放、互不采納,導致在普及與選拔賽事活動中青少年運動員鮮少參與,進而出現賽事壁壘問題。這必將成為阻撓體教融合的最大因素,會導致體教融合推進滯緩,有效性降低,進而嚴重阻礙校園足球的高質量發展[6]。
2.2 職能部門聯動阻塞
據調查,貴州省因為在體教融合過程中沒有完善的監管機構及監管體系,體教融合在實踐中存在推進滯緩的問題。體教融合推進是全方位發展,貴州校園足球在5~6年的發展過程中歷經困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接下來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而當前出現的各地校園足球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等現象與兩大系統職能部門之間的聯動阻塞有著直接的關系,其結果直接導致體教融合的效果不佳、發展推進不深刻[7]。因此,若要使兩大系統合力發展推進體教融合,讓體教融合這一政策果實發揮出巨大功效,建立貴州省青少年校園足球體教融合監管體系刻不容緩。
3 貴州省校園足球體教融合發展思路
本文根據貴州校園足球體教融合實踐發展、貴州省足球領域專家、省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相關領導對貴州省青少年校園足球體教融合的部署與展望,提出以下有效合理的優化路徑對策,以期為貴州省校園足球在體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視角與理念。
3.1 聚焦實踐性政策法規體系構建
多年來,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目標及利益的不同導致融合效果不明顯,急需建立明確且完善的政策法規,規范和指導體教融合發展。首先,貴州省兩大系統應主動尋求協作融合的方式加快制定推進全省校園足球高質量與健康發展的方針政策,為貴州省各地州市級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協作融合搭建平臺、奠定基礎,為全省各地州市校園足球“共生、共發展”提供實踐性引導以及法規性保障。其次,貴州省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出臺相關發展和激勵政策,基于國家政策、地方行政特征助推體育與教育系統優質資源相互融合,堅持整合兩系統相關部門在共同參與、共同協商的原則下,制定符合貴州省青少年校園足球體教融合發展的法規條例及具體可操作的實施細則。
3.2 加大普及層面體教融合力度
校園足球賽事活動是校園足球普及與發展的重要途徑,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應建立長效的共商共享公辦機制強化校園足球普及。體育系統可憑借優勢委派足球明星、專家團隊及退役運動員進校園開展活動,開展專題講座并指導學生足球技能練習,以達到烘托校園足球氛圍的效果;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可共同舉辦青少年校園足球文化節(如“顛球王”“最佳射手”等)以及大型賽事活動,選拔學生志愿者、球童,讓學生感受專業足球賽事的良好氛圍。在賽事活動方面,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應該積極轉變思想,重視青少年校園足球普及性賽事活動,教育部門可下調賽事級別,如舉辦區域性、校際、班級間等普及性校園足球賽事活動,以及組織專業青訓隊與校隊踢“友誼賽”進行互動、交流,展示專業的足球技能、戰術等,以吸引學生廣泛參與,促進校園足球普及。
3.3 拓寬后備人才輸送渠道
可融合體教兩大系統資源,將大、中、小學校資源優勢進行層層共享,建設橫向與縱向的交叉融合模式。橫向上,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可簽署共培協議,如由體育系統提供專業資源、技術、職業人才、行業服務資金與設施等,學校教育系統提供自身的教育資源、升學通道,實現人才資源、場地資源與師資教育資源共享等,以拓寬合作渠道及范圍。縱向上,各學段學校要打通升學機制,以高校帶動中小學青少年校園足球的發展,同時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各階段也要有相應的升學保障,要定期舉辦升學技能測試及考試,確保足球人才培養的連貫性與延續性,這也能解決職業運動員退役難安置的老大難問題。
3.4 優化體教融合賽事監管體系建設
為監管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在青少年校園足球體教融合實踐方式及行為等,省政府應設立專門的監管協調機構督查委員會。第一,監督機構的建立應由政府主導,前提是公開、公正選舉。第二,明確監督考核的內容及標準,擬制監督考核指標體系,以確保監督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可操作性,避免關起門來的人情考核和灰白地帶的模糊考核。第三,建立反饋機制,為政府宏觀管控與評估體教融合提供依據,幫助相關部門發現體育與教育系統的不足并進行改進和完善。
4 結語
在國家政策方針的引領下,貴州省校園足球取得了顯著成績,省級校園足球示范縣區與特色學校逐漸興起,參加全省足球競賽活動學生人數逐年遞增,但也存在諸多阻撓推進校園足球體教融合的問題,既有人為的也有非人為的。本文僅對貴州校園足球體教融合實踐現狀進行研究,介于眼界與研究工具的局限性,尚存在不足之處,以后筆者會繼續跟進對貴州校園足球體教融合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EB/OL].新華網,http://www.moe.gov.cn/jyb_xwfb/
gzdt_gzdt/202004/t20200428_447382.html,2020-04-27.
[2] 奮戰2020確保“收官之年”圓滿收官202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EB/OL].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001/t20200111_415187.
html,2020-01-11.
[3] 劉樺楠,季瀏.上海市校園足球“一條龍”培養體系的集聚、輻射效應[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07):84-90.
[4] 劉兵.論教練員科學發展觀[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5(3):3-5.
[5] 王海,嚴衛,梁樺.團結奮進 拼搏創新 苦干實干 后發趕超——貴州省校園足球發展五年回顧與展望[J].校園足球,2020(05):70-74.
[6] 青少處.省體育局青少處赴遵義市南白中學調研高中學校體育業訓工作[EB/OL].貴州省體育局,http://tyj.guizhou.
gov.cn/gzty/qsnty/qsxw/202005/t20200507_60360078.html,2017-09-18.
[7] 貴州省體育局青少年體育調研工作組.貴州省青少處赴遵義、畢節、威寧、六盤水等地調研青少年體育工作[EB/OL].貴州省體育局,http://tyj.guizhou.gov.cn/gzty/qsnty/qsxw/
202005/t20200507_60360093.html,2016-03-08.
作者簡介:龍小松(1994—),男,貴州銅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
梁樺(1967—),男,重慶合川人,本科,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