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劉樹立
摘 要:職教中心作為職業的教育機構,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改革過程中,職教中心就是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載體,更是時代賦予中職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在鄉村振興實踐工作中,職教中心需要明確鄉村振興的內涵與意義,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提升鄉村振興的成效,將職教中心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本文就針對職教中心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的實踐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職教中心;振興鄉村;工作實踐
通過參與鄉村振興實踐,理清參與鄉村振興的基本內涵,更好地提升職教中心鄉村振興實踐成效,進一步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擴大職教中心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效應,推動地方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
一、縣級職教中心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價值
縣級職教中心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國家、省市對縣級職教中心參與鄉村振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支持地方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第三十二章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中強調,創新培訓組織形式,加強鄉土人才培育。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倡導實行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煉等多種方式并舉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
職教中心作為縣域內職業教育機構,參與鄉村振興實踐,是時代賦予中職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和責任,是在新時代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實踐活動,是履行職教中心社會責任的重要載體和形式。通過參與鄉村振興實踐,理清參與鄉村振興的基本內涵,更好地提升職教中心鄉村振興實踐成效,進一步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擴大職教中心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效應,推動地方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
縣級職教中心具有鄉村振興工作相關的基礎和能力。通過參與鄉村振興實踐,積極發揮職業學校人才培養、專業服務、宣傳推介等方面的優勢,與項目方、合作方形成密切的戰略合作開發共同體,有效發揮職教中心服務地方社會,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功能,擴大職教中心的辦學規模和社會效益。同時也通過鄉村振興實踐活動,壯大職教中心師資力量,提高師資水平,加強中職學生專業鍛煉和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技能,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此外,縣級職教中心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中現代化經濟體系、美麗宜居環境、優秀傳統文化、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共同富裕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對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進農民福祉,實現偉大夢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
路徑選擇必須從職教中心現有條件出發,選擇適當的進入途徑,這關系到中職學校資源優越發揮和鄉村振興助力成效。
二、縣級職教中心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樣例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作廣度和深度要求很高。縣級職教中心不可能也不應該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去助力鄉村振興。應該從自身條件出發,從興辦專業、職業培訓、專業服務三個維度開展路徑設計和選擇。三者之間緊密聯系,互相融合配合,形成有機整體,發揮協同效應,共同助力鄉村振興工作。
(一)構建鄉村振興服務體系
要重視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和戰略地位,依托吉林省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組建鄉村振興綜合平臺“三院一團”(集安社區學院、鴨綠江旅游職業教育研究院、鴨綠江生態旅游創業學院和鴨綠江旅游職教集團),做好建章立制等基礎性工作,構建社區學院的組織機構和制度體系框架。2019年上半年,經與集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主管副市長、市教育局領導請示匯報溝通,召開有關部門、街道領導參加的專題會議,認真做好社區學院籌辦準備工作。2019年7月,請示市編辦得到批復成立社區教育科,承擔起本市鄉村振興教育組織、協調工作等職責。2019年11月份,集安市高度重視,推動市直部門、鄉鎮街道、社區100余名領導參加,還邀請省教育廳領導和省職業研究中心等專家親臨中心,舉行了隆重的揭牌成立儀式。集安市委書記出席儀式并致辭,積極鼓勵創辦集安社區學院。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是辦好社區教育非常重要的前提和基礎。
社區教育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社區教育與鄉村振興工作的有機結合,今年上半年分別在集安市下活龍村和前灣村成立鄉村振興工作站,派駐專職人員常態化駐村,全面對接合作村鄉村振興發展事務,為鄉村振興注入中職學校的資源,提供人才培養、技術服務、創新創業等綜合性服務。
(二)推動鄉村振興共同體合作共建
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必須加強與鄉村振興有關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興辦與之有關的專業。學院圍繞本地市場發展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和學生及家長的愿望要求,堅持“三面結合、三全育人”辦學理念,大膽探索實踐,取得豐碩成果,形成了“依托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的辦學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探索共建模式。學院主動與域內外32家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探索出電子商務專業“引企入校”,汽修專業“3+2工學交替”,旅游專業“旺進淡出”,學前教育專業“以教促學”等產教融合模式。
學院與8所省屬高校簽訂中高職銜接協議,構建人才培養立交橋。與東北師范大學等22所省內高校簽訂協議,共享實訓資源。與眾多省內高校聯辦“3+2”大專班,直接為本地農村培養農產品加工、旅游、學前、社區管理與服務、電商實用技術技能人才,每年招收農村學生500余人。
加大鄉村振興有關的培訓力度。為此,學院實行“請進來”“走出去”資源開發開放戰略。“請進來”,就是先后邀請市區4個街道、14個社區的領導來校參觀考察座談,向居民開放學院教育培訓資源。“走出去”,就是積極加強與黨政群部門、街道、社區、村、企業、兄弟院校等單位合作共建,形成社區教育合作共同體,統一整合、調配有關資源,共同辦訓,多邊合作實現互惠共贏。
(三)注重鄉村振興教育培訓課程資源開發
圍繞居民需求,學院不斷開發線上線下課程資源,從教育供給端發力,完善供給側課程改革,不斷滿足居民的終身教育需求。為此,學院一方面組織本校教師圍繞本身專業技能,開發一些線上線下課程,如茶藝、旅游、家政等課程資源。另一方面,學院積極與合作共建部門單位聯系,尋求外援性的課程資源,為我所用。
(四)強化鄉村振興教育培訓師資隊伍建設
建設好培訓師資隊伍是搞好社區教育的關鍵。學院非常重視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采取在崗培養、外部引入方式進行專兼職隊伍建設,選送了50余名教師進行線上線下培訓,鼓勵在崗提升專業素養。學院還積極聘請專家學者、能工巧匠、民間高手為校兼職培訓教師,不斷充實社區教育師資庫,已入庫師資接近200名。如草編大師殷桂榮技藝精湛,在全省也很有名氣,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大獎,邀請她為校草編培訓班講課,深受學員歡迎。
(五)深入鄉村開展鄉村振興教育培訓調研
做好調研,為社區教育問診把脈,摸清社區居民的實際培訓需求,才能做到精心施策,精準發力,精致服務。為此,學院做了問卷調查、實地走訪、赴外考察學習、申報有關省級課題等工作,不斷提升社區教育的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動社區教育不斷邁上新臺階,發揮更大的社會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李伯玲.縣級職教中心的辦學機制問題研究——基于三個縣級職教中心的實地考察[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161-165.
[2]周文佳.區域經濟視角下河北省縣級職教中心的功能定位思考[J].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4): 80-82.
[3]王凱.發達國家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的特色及對我國的啟示[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 272-274.
[4]苗曉丹,劉立新,劉杰.德國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及其主要特點[J]中國農村經濟,2015(6):85-95.
基金項目:2020年度吉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
(作者簡介:李剛,吉林省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等職業教育管理;劉樹立,吉林省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等職業教育、社區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