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作為相對比較富庶的安徽一隅,灣沚從原本的“灣沚鎮”變成“灣沚區”只不過是2020年下半年的事。對于這樣的轉變,無論是經濟發展、政策制度,還是農業農村產業轉型,都是不可多得的機遇。該文對蕪湖市灣沚區的農業產值及其產業的優劣勢等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經濟;現狀分析;發展規劃;灣沚區
中圖分類號 F323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7-0001-07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search in Wanzhi District, Wuhu City
——Based on Available Public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OU Yujia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Wanzhi as a relatively rich corner in Anhui Province, transfer from original bay town of interlingual transfer into a district area but also is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20 for such a shift. Whe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system, or th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t is a rare opportunity.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existing numerical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mainly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wanzhi district, Wuhu city, proposed the suitable planning methods for the loc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economy; Status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plan; Wanzhi district
灣沚區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原稱蕪湖縣,曾經市縣同名。2020年9月21日上午,原蕪湖縣正式“切換”為灣沚區。此前,國務院批復蕪湖市區劃調整,撤銷蕪湖縣,設立蕪湖市灣沚區,以原蕪湖縣的行政區域為灣沚區的行政區域。現轄灣沚、六郎、陶辛、紅楊、花橋5個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安徽新蕪經濟開發區,總面積670km2,人口35萬。該區域在經濟發展、農業農村治理上具有較為優異的示范帶頭作用,2019年末,蕪湖縣全年地區生產總值315.4億元。現今灣沚區變更定位不久,產業定位、發展策略則需額外調整,對于需要產業轉型、發展生產的商戶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良機。
1 研究背景
1.1 現有政策解讀
1.1.1 農業農村部《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 農業農村部為更好落實國家重點決策部署,頒發了《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其中,全面發展特色種養業、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園,較符合當前灣沚區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方向。
(1)全面發展特色種養業。《規劃》中提出,要全面構建全產業鏈,以第二、三產業作為拓展重點,提高特色資源的競爭力,全面發展具有特色的種養業。通過以市場為導向、針對當地主導產業,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方式,提升鄉村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2)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第四章提到,要將農村資源聚集在一起,加強建設具有一定規模化、特色化的產業聚集區。隨著復合產業園的興起,原本的農業產業園需要逐漸升級,強化產業園研發、生產、加工、物流、服務等功能,提高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綜合能力。
1.2 蕪湖市及灣沚區對農業農村方面的相關政策 蕪湖,別稱江城,地處長三角西南部,土壤肥沃,農業種植是其農業產值的主要來源。就2019年來說,全市農業產值占總量50%,其次是漁業(見圖1)。為利用好地理優勢,緊跟時代政策,蕪湖市就漁業出臺了相關政策。(1)政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質量興漁、市場導向、創新驅動、依法治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減量增收、提質增效為著力點,加快構建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推動蕪湖市由水產養殖業大市向水產養殖業強市轉變。(2)除了針對經濟產業發展,灣沚區就道路和文化2個方面提出相應政策:一是積極開展“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對農村道路進行全面的改擴建及維修;二是預提供更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使廣大居民在家門口能夠直接享受到文化民生發展成果。
1.3 基本定義
1.3.1 農業發展規劃與農村發展規劃 農業發展規劃的定義是根據生產生活對外貿易的需要,與現有資源和條件的可能性對當地農業做出規劃,是比較全面的、長遠的規劃,包含畜牧業產值、年均增長速度等,體現了一定歷史時期該地區的政策、發展方針。這種規劃是一種動態的、經常性的需要依據時政做出調整和修正的規劃。而農村發展規劃是做好農村地區各項建設管理工作的先導和基礎,是針對農村的、范圍較小的規劃。
1.3.2 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數字農業、智慧農業,除此之外,或者說放在首要的是注重生態人居。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是規劃的目標,政策指出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
2 灣沚區現狀分析
2.1 基本信息
2.1.1 地理位置 灣沚區,隸屬于安徽省蕪湖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東南鄰宣城市,西南接南陵縣,東北與當涂縣交界,西北緊鄰蕪湖市區,介于東經118°17′~118°44′,北緯30°57′~31°24′之間,總面積667km2。境內有楚王城、南唐九十殿、北宋東門渡官窯、南宋珩瑯塔等古跡。清朝時與九江、無錫、長沙并稱“全國四大米市”。
(1)水系:如圖2所示,灣沚區距離長江干流位置適中,境內有長江支流青弋江。在長江禁捕之前,灣沚區的捕魚撈沙可以說是“水上居民”的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灣沚區最初的發源正是基于青弋江。
(2)城際位置關系:灣沚區從宏觀上可以看出,距離合肥、南京、蘇州較近,實際車程在3~4h;距離上海、杭州稍遠,車程耗時仍在可接受范圍。受長江三角區經濟圈的影響,灣沚區的經濟發展相對穩定,具有進一步提升商業圈的潛力。
2.1.2 農業產業 灣沚區2020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350191萬元,其中農業仍是主要產值,其次是漁業和牧業。對比圖1蕪湖市同年數據,灣沚區農業占比更多,漁業和牧業占比則縮減3%。如圖3和圖4所示,灣沚區現有農林牧漁產業產值中,林業的發展最為平穩,同時也最為薄弱?;诂F有地形條件來看,灣沚區不適合大面積種植商業林,雖有較小范圍的苗圃,但總產值每年并無較大波動,對總產值造成的影響較小。農業產量在2017—2019年內有較大變化,2018年明顯下降,2019年大幅增長。灣沚區古有“四大米市”之稱,每個下屬鄉鎮都有較大范圍的水稻種植。漁業和牧業總體較為穩定,但在2018年和2019年有輕微的下降趨勢,產值介于2015年和2016年之間,作為來年重點發展產業和政策扶持項目,漁業還需進一步加強。
2.1.3 生態現狀 灣沚區在作為縣城時,就力求打造和諧宜居的生態縣城,黨委政府對這方面要求嚴苛,以在城區和工業開發區之間建成東湖公園這一大型公園為例。公園總面積200hm2,陸地70hm2,水面80hm2,原本是一處內澇荒地,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原蕪湖縣歷屆黨委政府帶領全縣人民,以義務勞動的方式,開始了東湖公園的建設。后因當時經濟社會條件等因素,建設一度停滯。隨著原蕪湖縣經濟的快速發展,東湖公園的建設項目再度啟動。2006年8月正式動工,投資4億多元,前后歷時5年。現今公園已成為蕪湖縣的“綠肺”,切實提升了城區的生態環境,緩解了由于工業開發區發展造成的廢物排放影響。2020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2 優勢、劣勢產業 本規劃分析是基于灣沚區農業農村發展現狀的,其優勢劣勢產業分析也是基于此項,工業、建筑業、外資等其他產業在本篇中不做分析,僅摘錄統計年鑒數據做基本說明:
(1)蕪湖縣(現灣沚區)2019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8.9%,其中,5000萬以上項目投資增長26.7%。第一產業投資下降20.1%;第二產業投資增長63.0%,其中工業投資增長63.0%;第三產業投資下降0.3%,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6%(見圖5)。全年銷售商品房面積為82.0萬m2,下降22.7%;商品房銷售額51.6億元,下降11.1%。
(2)工業生產方面:35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2.5%,增加值增長9.5%。其中,“3+3”產業集群產值增長17.2%;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4.0%,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7.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3.8%,增加值增長11.2%。
(3)建筑業方面:全年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49家,完成總產值70.5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實現利潤2.7億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50.4萬m2,增長4.0%;房屋竣工面積210.3萬m2,下降36.7%。
(4)市場消費和對外貿易方面: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8億元,比2018年增長12.3%,全年進出口總額達4452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0.2%。其中,進口總額6777萬美元,增長14.8%;出口總額37746萬美元,下降2.1%;人均水準來看,據抽樣調查顯示,全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84元,比上年增長10.0%,高于全國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48元,比上年增長9.3%;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37元,比上年增長9.7%。
2.2.1 優勢產業 (1)經濟優勢和政策優勢:灣沚區基于較為優異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過程中受長江三角區經濟圈影響,經濟發展較為迅速。作為離市區較近的原縣區行政鎮,灣沚區2019年全年實現財政收入49.1億元,比上年增長4.9%。全年地區生產總值更是達到315.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4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167.8億元,增長10.3%;第三產業增加值127.2億元,增長7.9%。
(2)農業產業優勢:農業生產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0963hm2,比上年增加16hm2;糧食產量19.96萬t,下降0.3%;油料種植面積4731hm2,增加169hm2;棉花種植面積1102hm2,增加78hm2;棉花產量910t,增長6.6%;油料產量1.4萬t,增長4.4%;蔬菜產量16.7萬t,增長8.9%(見圖6)。肉類產量1.4萬t,下降13.2%;水產品產量3.0萬t,增長2.4%。
(3)生態優勢:灣沚區依靠長江支流,2019年平均氣溫17.1℃,年均降水量893.2mm,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2.2.2 劣勢產業
2.2.2.1 林業產業整體發展水平較低 林業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林業發展是改善地區生態、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的重要手段。灣沚區有馬尾松、黑松、金錢松、銀杏、楊梅、桑、板栗、榔榆、槐、刺槐、山合歡、皂莢、臭椿、香椿、苦楝、油桐、烏桕、絲棉木、棗、無患子、泡桐、梓樹、楓香、柿、杜仲、茶、油茶、毛竹、淡竹等。2019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24.32%,但總體林業產值并不可觀,缺乏市場競爭力。
2.2.2.2 農林牧漁副產品開發不足 隨著經濟發展,灣沚區農林牧漁基本產值穩定發展,但其中間消耗較大,影響了資源的合理利用。各類副產品開發不到位,開發利用程度有限,如卷柏、木賊、鳳尾蕨、海金沙、貫眾、葎草等等野生中草藥的開采利用、花卉林果的集體養育等。目前,灣沚區缺少現代化、規?;⑻厣漠a業,而這是開發當下時興的文化小鎮、生態農業等鄉村振興項目的“原石”。
2.2.2.3 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在科技不斷進步的當下,智慧農業已然成為不可忽視的話題。現今作為農業基礎性項目,“互聯網+農業”的模式,許多地區開放政策,推進農業工業現代化技術,有效地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然而,灣沚區在機械化作業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圖7所示,除1999—2000年、2016—2020年,蕪湖機耕面積有大幅增長外,在2018年甚至大幅下跌。農業現代化不完全等于機耕、機械化情況,但是機械化水平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農業現代化水平。就此方面而言,灣沚區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3 規劃策略
3.1 優勢產業方面
3.1.1 政策經濟 隨著社會發展,政策也在隨之改變。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地方政策也在隨著國家政策作出相應調整、積極響應。蕪湖市政府加緊加強生態建設治理、建立健全農村基礎服務保障機制、實施農村“三變”改革計劃、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灣沚區有79村實施“三變”改革計劃,確立“三立足”“四提升”“四強化”文化惠民工作,強調生態、文化、經濟多方面的農村綜合提升,切實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保障農戶基礎權益。
3.1.2 農業產業 灣沚區在農業產業部分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農村隨處可見的水田、藕塘是水鄉米市的典型配置。農業方面,灣沚區在科技化、信息化、現代化方面仍有不足,人為機耕看天收地是當下農民的主要收獲方式。因此,為改善此類情況,今后一是完善更高標準的農田建設。灣沚區自身基礎優異,因此也應有更高標準的要求。就當前農村常見的田耕路布局形式和其他水利配套設施效果來看,灣沚區農村還需建成更高標準的相對集中連片、格田成方的農田,路、橋、林、涵、田等農業水利設施配套提升。二是建設農業電商平臺,緊跟時代步伐。當前世面流通的農業產業渠道缺少電商的加入,農戶大多難以接受電子交易,認為“不靠譜”。通過“政府+電商+企業+農戶”的電商平臺搭建模式,有政府支持和入戶指導,農戶會相對容易接受此類發展生產的觀念,增加銷售渠道、提升實際收入。
3.1.3 生態環境 如前文所述,灣沚區力求打造和諧宜居的生態環境。灣沚區處于亞熱帶向暖溫帶交替的過渡地帶,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本就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之政府的扶持,今后應在充分發揮原有的生態優勢、貫徹生態發展策略方面成效顯著,有開發特色鄉村旅游的潛力。如今,由于相關政策和政府的嚴格管控,全市農村在化肥使用總量上逐年遞減,為提升生態環境、優化鄉村條件做了貢獻。除此之外,還需提升公民素養、普及生態文化知識,讓居民從自身的根本意識上,自愿建設維護優良的生態環境。
3.2 劣勢產業方面
3.2.1 林業及其他產業收益較低 蕪湖市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從2002年開始至2006年結束,后續工作是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灣沚區也緊跟市政政策,積極響應造林策略,但由于地勢緩和,造林收效不及其他城區。因此,為改善這一現狀,就林業方面來說,除單一造林工程外,還需開發林業副產品、構建林業產業鏈,結合林業產出,提供適當的政府幫扶,再根據年末實際收益、林木效益,施行特色苗木培養,提升從業者的實際收益。一是發揮地域優勢、發展林下產業和森林旅游。建設生態文明,核心就是轉變發展方式。結合生態鄉村旅游、成片生態林和林下空間的合理規劃,將林業產業建設和生態經濟建設結合起來,持續提高經濟效益。二是加大林業產業投入、建設完整的產業鏈、扶植龍頭企業品牌企業。合理投入是林業產業的重要保障,不同于其他可以當年看到收益的農業、漁業、牧業,林業想要建成規模往往需要數年時間。為此,政府幫扶、規范市場化管理、品牌帶動效益不可或缺。
3.2.2 農副產品開發利用有限 灣沚區原本擁有的農副產品規模和種類有限,以茶(汀溪蘭茶等山茶)、紅鹵(當地人偏好的鹵菜是雞鴨等的重要銷售方向之一)、傻子瓜子、老鴨湯等為主,尚不構成更具規模、更完整的產業鏈。因此,為改善此類情況,今后一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設休閑農業生態農莊,引進信息化管理、開發新型農副產品普及和交易渠道。互聯網信息化是當今社會宣傳自身的最優選,這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在政府加大相關產業投資力度的同時,網上的宣傳手段不可缺失。并且引進信息化管理,對產品售后有保障,可以有效建立良好的商業形象,留住顧客。二是建設建成規范化農業基地和農業規模化經營。規范化管理農業基地,建設可行標準,根據實際用地性質、土壤成分、水土環境,引用現行最佳種植方式、提升實際產量,切實保障參與農戶的年收入。規模化經營,注重品牌效應,在提升產品收益的同時,規范化銷售渠道,保障買賣雙方的權益,形成合理的產業鏈、獲得實際的產業效益。
3.2.3 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化、現代化,農業信息化可以有效提供城市農業新的增長點,引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化技術實時監控管理,保障農產品安全售后,增加疫情期無接觸式交易渠道。一是科技入戶,引進科技人才。農戶對快速接受新轉變普遍具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因此,做好農業科技化、現代化的前提,是本地農戶普遍開始接受改變。引進高新人才,讓農戶切實看到科技帶來的改變,一步步轉變頑固思想,可以有效保障科技入戶的實際效益。二是在農民接受轉變之后,從農業配置到后期的交易渠道的改進,農業現代化不只是基于思想上的改變,還有后續在政府幫扶下,徹底將現代科技的福祉切實帶給農戶,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三是疫情當前,快速高效的無接觸式貿易手段是降低農戶損失的重要措施。現代化農業在銷售、發貨、售后等方方面面的服務上,可以最大化地減少農戶與外來人員的接觸。疫情穩定之后,這項現代化交易手段所積累的客戶源不會消失,是農戶補貼家用的不二選擇。
3.3 生態建設方面 除上述繼續發揮原有的生態優勢,致力生態環保措施、貫徹生態發展策略外,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園,融合“農業+旅游”理念也至關重要。
3.3.1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園 灣沚區一直在嘗試建設小范圍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然而有的農業園因知名度不足,難以對設施進行及時維護,導致設備老化、逐漸沒落。為建設合適的、具有一定經濟價值和生態效益的現代農業園,需要營造鄉土景觀特色、向現代多元化形式轉變的特色農業產業園。當前,灣沚區稍有名氣的農業園以桃林、玫瑰園、采摘園等形式居多,大多是通過朋友圈宣傳活動吸引游客。但是這些“特色”并不是完全適應于灣沚氣候環境的,以玫瑰園為例,觀“玫瑰花海”曾興起一時風波,然而實際到了農業園,玫瑰的長勢并不足以稱為“花?!?,并且由于沒有相關的文創產品、作物加工配套產業鏈,“花海”帶來的經濟效益并不可觀。當前社會發展離不開互聯網,但與此同時,產業的發展需要完整的規劃設計和因地制宜的“特色”。為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園,不能為了“生態”而“生態”,可以由點到面,從分散到整體,逐步構建配套體系,完善基礎服務建設,推廣自身優勢,加強對特色著力點的把控。
3.3.2 促進生態鄉村旅游 生態農業園構建完成后,下一步要推進生態鄉村旅游、打造農業特色休閑游計劃。灣沚區本身在2020年有開展“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對農村道路進行了全面的改擴建及維修,具備條件的鎮和建制村實現100%通客車。這為建設鄉村旅游點可達性創造了有利條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及中心城區,以前的灣沚區部分鄉鎮的路面存在顛簸、過窄等問題。實施水鄉旅游公路建設,可以有效提升道路通行環境,穩步推進鄉村旅游建設。政府推行將道路建設與農村旅游、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相結合,在路邊種植各類綠植、放置具有文化特色的公交站牌,垃圾桶,打造農村最美旅游路、品質示范路。早在2019年,灣沚區六郎鎮、紅楊鎮被授予“四好農村路”示范鎮稱號,灣西公路被授予省級“四好農村路”品質示范路,為農村貢獻力量。灣沚區擁有發展生態鄉村旅游的潛力,除了生態條件優渥,灣沚區歷史悠久,現已發掘九十殿廟會、葛村山板龍燈、花橋渡采茶燈、妙因旱船、東門渡旱船等特色匯演活動。因此,這就更需要在政策扶持下,創建特色鄉村休閑品牌產業、提升品牌形象和產品附加值。
3.4 人居文化方面 發展的最終受益者往往是居民本身,無論是生態環境還是便捷優質的服務,“尊重自然,以人為本”是許多規劃設計的最優先考慮。當今社會,人口老齡化加重,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家庭子女教育缺失、老人養老困境的現象層出不窮。在灣沚區的農村也不乏此類情況,以下數據基于往年蕪湖市全市范圍人口統計數據(見圖8)。如圖8所示,在對1949—2019年蕪湖市鄉村人口變動情況做雙周期移動平均線可以看出:建國初期,農村人口數量增加,隨著時代發展,外出務工成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養家糊口的重要來源,農村人口逐年遞減,甚至略低于雙周期移動平均線水平。
3.4.1 教育及留守問題 如圖9所示,從最新數據往前推10年,并對圖表同樣做雙周期移動平均線可以看出:近兩年年末人口總數有輕微增長,但整體趨勢仍是下降的。這對當下急需勞動力、人力的農村建設來說,是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從2019年農村勞動力的資源配置(圖10)上看,只有41%的勞動力從事農林牧漁業。因此,為改善此類情況,今后一是提升人居文化之前,教育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自義務教育以來,全國文盲率大大降低,但在農村,有高中學歷的人群仍在少數,特別是留守在農村的35周歲以上人群。無論是輔導子女學習,還是自身的思想觀念,教育的缺失很容易使人們思想固化,無法更好地提升自我。二是要想解決教育缺失問題,除了政府政策扶持外,還需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加強高等教育的思想宣傳。作為不是一時可以改變的現狀,多數留守婦女本能認為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自己無關,并認為女兒多讀書沒有好處,教育相關的宣講應該與在外務工的丈夫商議。就這種情況而言,適當利用輿論、如“同村的誰家女兒讀高中了、上大學了能賺大錢”這類,留守婦女便會認為自己家的子女讀書有前途,不讀書會“低人一等”,從而樂意支持子女的教育。然而具體情況還應具體判斷。
圖10 2019年蕪湖市農村勞動力的資源配置情況
3.4.2 農村文化建設 (1)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當前農村基本社區建設已達到一定程度,社區居委會、黨政干部在文化宣傳方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隨著經濟發展,農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圖11),線性滿足:
y=-0.9912x+2036.3
R2=0.9842
這也使居民對個人文化素養的提升和豐富業余文化生活有較為明顯的需求;同時,也為進一步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弘揚當代文化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農村文化建設,甚至于農村特色文化建設是尤為必要的。
(2)農村文化建設最終是應作用于農民本身的,因此,就文化建設方面,結合灣沚區政府發布的相關政策,其具體措施是要做到立足于基礎,即建設好陣地、基層一線,同時要把控好適宜的時間節點,豐富文化宣傳方式、宣講活動形式。按照“政府引導、多元發展、共同建設”的基本思路,基層建設應依托各鎮文化站、村居文化服務中心等陣地開展,同時建立健全區鎮(村)三級宣傳工作者隊伍,制定適用于當地的宣傳工作方案。以下具體按照60周歲以下(不小于16周歲)和60周歲以上年齡段的宣傳方式做細述:
對灣沚區農村抽樣走訪可知,無論是留守在家的婦女、小孩,還是在外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60周歲以下人群對互聯網、微信、抖音等的接受程度較高,69%的人群經常上網,幾乎沒有從來不接觸網絡的人群。因此,借助互聯網、建立微信群、官方微博,利用時下流行的微視頻、抖音、微電影等體裁多渠道、多形式進行宣傳,效率較高,受眾的接受程度和宣傳效果也是最佳的。
60周歲以上人群除了外出務工的少數人外,對互聯網的了解僅限于和子女通話,他們更愿意接受廟會、聯歡晚會這類實際可以參與、感受的活動。因此,在合適的時間舉辦適宜的文化惠民活動是必要的。如在春節、中秋、五一、國慶等這類大型節日,提前到戶通知并舉辦文藝匯演或其他公益性活動,編排含有政策宣講、文化宣傳性質的小品相聲,可以有效提升文化宣傳效果。
4 結語
現代農業規劃發展是基于當前政策和時代發展實際情況作出的規劃設計方案,灣沚區的現代農業規劃是基于國家、市區、當地政府現行和預計施行政策的基礎上。本文結合現有的統計數據,對灣沚區的優勢劣勢產業作出相關分析,探究發展方向。
(1)發展現代農業應以生態為先。建設生態農業產業園、發展農業林業規?;?,建設具體的森林旅游、生態鄉村旅游策略,將生態建設與社會、經濟效益掛鉤,提升農村服務水平、開發農戶可轉型崗位,為禁捕后和疫情期受影響的居民提供有生態價值的工作崗位、收入來源。
(2)現代化需要科技支撐。引進科技現代化產業、發展電商銷售、在政府扶持的基礎上,以科技帶來更高效適宜的生產力,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農戶接受科技帶來的優質效益,增加農田產出、個人收入,保障實際利益、開發新型貿易渠道,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將高新科技帶入家家戶戶。
(3)人居文化建設是政府對農戶提供社會福利的保障,是提升公民素養的重要舉措。灣沚區注重文化惠民工作建成圖書館、社區文化站若干,注重傳統文化保留宣傳,保障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再教育情況,為農村留守家庭貢獻一份力量。
灣沚區地理位置優異,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是蕪湖市轄內發展進步較快的縣城之一,2020年“撤縣為區”后,灣沚區的經濟發展更進一步,市政府對其扶持力度也大大提升。當前,灣沚區工業產業園區為數萬農村戶籍的居民提供了工作崗位,每年的發展建設、春季招聘會都需要新鮮血液的加入?,F代農業規劃發展本就需要與時俱進的設計規劃,當今世界對現代化的定義多種多樣,但除了高危行業(機器人海下作業等),都將現代化的目光瞄準農業,畢竟“民以食為天”,農業現代化的程度、實際產業效益關系著國家經濟發展。適合當地的農業規劃,往往能最大化當地特色,帶來巨大收益。在有著招商引資優勢和發展農林牧漁優質潛力的當下,剛轉為灣沚區的原蕪湖縣,定會迎來更好的明天。
作者簡介:竇余嘉(1998—),女,安徽蕪湖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農村文化和鄉村經濟發展。? 收稿日期:2021-05-25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人民日報,2020-02-29.
[2]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人民日報,2020-02-29.
[3]農業農村部.走中國特色現代馬產業發展道路——農業農村部、國家體育總局有關司局負責同志解讀《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J].畜牧產業,2020(11):21-23.
[4]梁明.農業農村部《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節選)解讀[J].農村實用技術,2020(11):3-4.
[5]安徽交通廣播.撤縣設區!原蕪湖縣正式“切換”為灣沚區[EB/OL].http://www.jingxunwang.com.cn/information/article/index/52552,2020.
[6]王曉芬,陳義安,劉剛,等.“155戰略”背景下南充現代蠶桑產業發展研究[J].四川蠶業,2020,48(02):1-5.
[7]張嬋娟,尚虎平.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過猶不及”誘致的逆向不均等——面向東中西部24個鄉村的實證探索[J].行政論壇,2020,27(06):146-153.
[8]鄭曼莉.皖西革命老區加快區域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為例[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03):171.
[9]李自聰,劉平書.鎮沅縣現代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初步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20,45(03):97-100.
[10]張延平.水土保持在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中的作用探討[J].南方農機,2020,51(19):85-86.
[11]張博陽,卜月蒙.脫貧攻堅背景下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優化研究——以張家口市張北縣臺路溝鄉為例[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20,38(03):68-72.
[12]許湖濱,茶學萍.淺析銀橋鎮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家參謀,2019(14):35,60.
[13]李旭冉,王云開,王未潔.“互聯網+”開拓農業農村發展新思路[J].河南農業,2019(19):10.
[14]孟祥豐.“農業+旅游”融合視角下現代農業園區轉型與重構研究——以宜興楊巷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規劃為例[J].長江技術經濟,2019,3(S1):121-125.
[15]陳麗娜,史佳林,李瑾.大運河天津段沿線現代農業規劃開發思路與對策研究——以天津靜海段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20,26(01):59-62.
[16]灣沚生活.被稱為蕪湖縣城“綠肺”的東湖公園[DB/OL].https://www.sohu.com/a/241268778_10005644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