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國棟,張 弦,高嬋娟,吳 倩,姚一軍
(西安工程大學 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紡織行業不僅是我國的傳統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還是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的產業。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成為紡織品生產和出口排名世界第一的貿易大國。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我國2020年紡織品全年出口額為1 538.4億美元,同比增長29.2%(以人民幣計同比增長30.4%)[1]。然而,我國現階段的紡織品進出口貿易中面臨的諸如結構性過剩、國際紡織品市場競爭激烈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紡織品對外貿易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急需一大批能打入國際市場、參與并能應對激烈的國際紡織品市場競爭的紡織貿易人才來推動我國紡織行業快速、穩定發展,提升我國紡織行業在國際市場的產業競爭力。西安工程大學紡織工程專業已于2020年通過工程教育認證,作為具有悠久紡織專業辦學歷史的高等學校,勢必承擔著培養既具有扎實的紡織與國際貿易知識結構又具有工程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高水平紡織貿易人才的重任。但是,傳統的“國際貿易實務”通識課程以講授國際貿易基礎知識為主,缺乏對紡織品國際貿易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難以滿足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急需的復合型高水平紡織貿易人才的育人需求。
“新工科”建設的提出在為當前新形勢和新需求下新型工科學生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和培養內容提出明確要求的同時,也為工程創新和實踐能力強且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紡織貿易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方向[2]。近年來,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在紡織工程教育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并獲得了較為明顯的育人質量提升效果,其關注的是教育的“產出”,即以學生學到了什么來衡量教學質量,而不再強調教師“如何教”和“教什么”[3]。OBE理念的內涵包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宗旨、以產出為導向的教育取向和持續改進的質量保障機制[4]。為了滿足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對復合型高水平紡織貿易人才的迫切需求和紡織工程專業方向發展的需求,提出了基于OBE理念開展“紡織品進出口貿易”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工作[5]。結合紡織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和當前的社會需求,“紡織品進出口貿易”課程建設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組織管理合作交流和自主學習能力為重點,旨在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成為能在紡織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的應用型專門人才,以滿足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突出的紡織貿易人才需求。如圖1所示,“紡織品進出口貿易”課程建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理論知識傳授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和以社會需求型專業人才產出為導向的思路開展課程建設,主要包括3點。(1)所有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多措并舉,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以課堂知識傳授為起點,通過參加課程實驗、貿易實踐和外貿跟單大賽多個環節,逐步提高學生對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的認識程度,在其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激發其自主學習興趣,最終獲得貿易人才必備的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2)循環促進能力提升和不斷學習,滿足復合型紡織貿易人才的產出需求。充分結合當前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的特點和“新工科”對復合型工科人才的培養要求,在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結合的基礎上,注重“能力提升”與“不斷學習”的循環結構,滿足復合型高水平紡織貿易人才的產出需求。(3)充分利用課程思政與理論實踐教學形成的協同效應,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紡織品進出口貿易活動密切影響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使學生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為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輸出復合型高水平紡織貿易人才的前提,在課程建設中,合理融入課程思政,引導學生的正面價值觀。

圖1 以“以學生為中心”的紡織品進出口貿易課程建設
成果導向教育教學設計的重點是確定內外需求與培養目標、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畢業要求與課程體系和畢業要求與教學內容這4個對應關系[6]。結合“紡織品進出口貿易”課程建設目標,前兩種對應關系的核心是實現兼具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水平紡織貿易人才培養;后兩種對應關系的核心則是完成“紡織品進出口貿易”課程建設(圖2)。因此,課程教學內容建設以培養和輸出滿足社會要求的紡織品進出口貿易應用型人才為核心,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實施需加強以下內容。

圖2 基于OBE理念的紡織品進出口貿易課程建設
2.1.1 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
(1)保證教學內容新穎、信息量大。作為新開設的紡織工程專業方向課,“紡織品進出口貿易”講授的教學內容既要保證不是淘汰的知識點,也要保證課程結構緊湊合理,知識點分布恰當。除講授國際貿易的基礎知識外,還要重點介紹國內外紡織品貿易市場、紡織品進出口貿易實務、紡織品外貿跟單以及紡織企業跨國經營等內容,保證在每一節課程教學內容中包含若干個知識點,課程學習后,使學生感到收獲了知識。
(2)構建課程教學內容與相關課程交叉關聯的立體教學結構。同行院校和西安工程大學以往開設的傳統紡織品國際貿易類課程只追求單一課程結構的完整性,對部分教學內容存在重復教學等問題考慮較少。該專業已經開設多年的“紡織品商檢學”在線課程和“紡織電子商務”以及2020版培養方案中新增的“紡織商務英語”的教學內容與本課程教學內容聯系緊密,而“企業管理與貿易實務實踐”和全國大學生外貿跟單大賽(國家級競賽)也是本課程教學內容應用于實踐實訓的良好平臺。基于此,本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將與上述教學環節相結合,共同構建成“理論學習+實驗教學+實踐環節+學科競賽”的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立體式教學(圖3),成為紡織工程及相關領域輸送從事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

圖3 “理論學習+實驗教學+實踐環節+學科競賽”的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立體式教學
2.1.2 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實施
(1)以理論聯系實際為重點,實施課程教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既包含經濟管理基礎知識,也與紡織專業工程緊密相關,在教學過程中,著重通過真實案例、教學參考文獻和資料庫支撐等方式,向學生說明國際貿易基礎知識在紡織品進出口貿易中的應用。
(2)以課內課外教學相結合,實施課程教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實施構成中要注重三位一體,特別是能力培養。因此,在構建立體教學體系的基礎上,通過運用模擬軟件平臺操作實驗、實踐實訓鍛煉和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級學科競賽的方式來豐富第一課堂中難以開展的感性知識的印證性學習和專業能力教育,驅動人才培養目標的高效達成,即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于一體的課程教學。
(3)以教書育人為導向,實施課程教學。作為一門講授紡織品進出口貿易市場與發展的專業方向課,賦有“價值引領”的職能。在教學過程中,以課程思政和實踐能力培養為抓手,結合“新絲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路”沿線紡織品國際貿易發展實例,引領學生明確國家在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現實意義,加深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達到育人效果明顯、引導正面價值觀的課程教學目標。
(1)課程教學方法建設結合課程特點,運用案例教學、學術信息推送、模擬平臺上機操作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潛能。
(2)課程考試方法建設重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增加課堂互動與實驗操作部分的成績占比,組織對試卷題量、難度系數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3)課程教學手段建設充分使用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課程教學,包括多媒體課件、小程序在線作業、二維碼拓展閱讀等,實現在有限學時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除了參與學校和學院組織的同行專家、督導評價外,本項目以學生評價作為教學效果評價的建設重點,通過在小程序作業和二維碼拓展閱讀中開設學習效果評價與留言互動功能,將評價調查結果和互動數量與質量作為課程教學評價的依據,并以此參考推動課程教學的持續改進。
在新工科背景下,“紡織品進出口貿易”基于OBE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構建“理論學習+實驗教學+實踐環節+學科競賽”的立體式教學,達到輸出復合型高水平紡織貿易人才的育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