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建 任廣明
(作者單位:德州學院。)

黨的十九大中明確指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正處于不斷提速階段,當代社會需要“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也給新時代大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擇業觀發展方向,可以說使命與擔當、勵志與篤行、奮斗與奉獻是新時代大學生發展的核心要素。但當前部分大學生在擇業觀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影響了社會的穩定發展,加強大學生擇業觀的培育勢在必行。基于此,本文簡要闡述了新時代培育大學生正確擇業觀的作用,分析了當前我國大學生擇業觀所陷入的困境,并結合時代發展特征給出了有效的培育策略,旨在為增強大學生的時代責任感與使命感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早在2015 年,我國國務院就明確指出了應當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力度,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擇業觀能夠讓正處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學畢業生或自主創業大學生有更為清晰的發展方向,讓其能夠選擇利于自身健康成長以及滿足時代需求的職業,自身的職業選擇觀念也更為理性,不再盲目跟從互聯網中火熱的擇業風氣,真正實現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這一目的。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由之前的高速增長階段逐步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培育大學生正確的擇業觀,能夠讓其樹立相應的創新擇業意識,有效推動就業市場的穩定運轉,提升社會經濟發展質量,全面實現人才強國這一根本戰略方針。
從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所公示的全新職業來看,其中包含了眾多當前較為火熱的崗位,諸如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智能操作人員等,這類職業對從業者的綜合素養以及專業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如若大學生依舊沿用傳統的擇業觀,那么勢必無法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中脫穎而出。新職業不斷涌現的背景之下,也讓大眾擇業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轉變,多元擇業觀占據了高位,也是未來大學生選擇職業的主要方向。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提速的背景之下,各國之間的文化思想交流也更為深入,這也讓西方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這類價值觀嚴重沖擊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良思想有了生存的土壤,社會風氣出現了變化,部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產生了一定的偏差。在他們看來,娛樂至死、調侃人生是所奉行的人生態度,自身的個人價值觀也顯得過于膚淺化、碎片化以及低俗化,道德失范、精神缺失以及自我迷失這類消極行為屢見不鮮,情況嚴重時更是滋生了善惡不明、是非模糊、榮辱錯位等問題。這樣一來,部分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之中,并未清晰認識到個人就業行為對國家穩定發展、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意義與價值,過分重視個人利益,忽視了整體利益,因此在擇業中缺乏家國情懷、民族氣節與社會意識,缺乏對個人、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擔當。
當前我國部分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之中,往往更為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體現出了一定的功利主義思想。受到這類思想的驅使,一定數量的大學生更為熱衷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大規模企業,力求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收獲更佳的待遇與地位。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19 年我國就業市場競爭空前激烈,但大學生的擇業標準卻依舊體現出了“求高求大”這一特征,在進行擇業時仍然重點關注工資水平、單位性質以及工作所在地。具體而言,北上廣深這類經濟發達地區是大學生擇業首選地域,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以及國家機關則是大學生擇業首選單位,工資高低是大學生擇業的優先考慮項,并未從長遠來對自身的發展前景進行思考,相比之下,諸如中西部地區這類具備較大發展空間的地域卻無法吸引到優質人才。在國家建設過程之中,需求的是能夠為社會服務的人才,但當前部分大學生過于急功近利,缺乏扎根基層、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埋頭苦干實干的勇氣。
當前社會輿論普遍性針對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大城市安逸的生活環境、優越的社會福利、多元的精神生活進行宣傳,但針對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很多時候容易給求職者一種精神文化欠缺、交通不便、生活艱苦的感受,對當代大學生求職給予了一種暗示性的導向。目前大部分大學生屬于90 后,其基本是獨生子女,家中也常常希望他們可以到大城市就業。同時還有很多家庭想讓孩子進入機關單位工作,抑或是選擇距離家鄉不遠的地區上班。這些因素都可能為當代大學生擇業產生影響,導致其做出不理性的判斷。智聯招聘在2019 年和2020 年的調查數據中表明,求職心態迷茫是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不知道應當選擇何種工作這一選項的占比為23.45%,如此一來就很容易讓大學生擇業過程中出現從眾心理、盲目跟風,對于熱門行業一窩蜂進入,產生“扎堆”現象,比如說公務員熱、計算機熱等。多年的公務員考試熱度依舊不減,以2017 年數據來說,公務員報考人數為14.8 萬人,最為熱門的崗位淘汰比高達9837 ∶1,這樣一種不理想的擇業心態讓當代大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們的擇業和就業。
1.應當用科學理論來武裝自己。教育廣大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總書記針對大學生成長的重要講話,能夠正確認識世界與中國的發展形勢,正確理解中國特色,主動承擔好當代大學生的職責與使命,堅持樹立遠大理想,堅持腳踏實地。當代大學生應當積極肩負起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和歷史使命。
2.應當用優秀文化來滋養自己。在當代大學生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宣傳引導活動,促進理論聯系實際,讓大學生在中國革命、建設以及改革的歷史環境下體會近百年來我國社會的變化,體會一代代大學生熱血拼搏的精神,吸取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從而產生一種歷史自覺。
3.應當用家國情懷來激勵自己。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和雷鋒、錢學森、黃大年、王繼才等各個行業和領域的優秀人物事跡,用先進思想來洗禮自己,以他們為自己行動的榜樣,同時開展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等書籍,體會習近平總書記的家國情懷,組織推進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宣傳活動,引導當代大學生主動學習優秀代表的愛國主義情懷,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堅守正道、不忘初心、樂于奉獻,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都投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中去。
1.應當實施課程化教學。貫徹落實思政教育,借助于思政理論課程、通識教育以及專業知識的協同,進一步挖掘利用好不同學科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促進知識學習和價值引導同步推進,促進當代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培養其良好的道德操守。比如說可以設置《大學導航》《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等課程,深入研究當代大學生擇業、創業的規律,優化調整教學手段,在教學時實施職業價值觀滲透。
2.應當推進落實分層教育。比如說針對大一大二的學生要傾向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堅持和理想信念教育、誠信感恩教育、社會責任教育聯系起來,讓廣大大學生能夠根據社會需求和自身興趣,對自己的主客觀條件予以科學分析,明確職業奮斗目標;而針對大三大四的學生需要傾向于就業能力、求職技巧以及敬業精神的教育,促進其擇業就業水平的提升,提高大學生的事業心與責任感。
3.應當落實好常態化指導。組織進行專題講座活動,讓更多大學生清楚明白國家發展趨勢和當前的社會就業形勢,能夠了解國家頒布的就業創業相關支持政策,邀請社會中的代表人物或者優秀畢業校友到校現身說法,激發學生共鳴。同時還需要做好職業咨詢工作,第一時間糾錯糾偏,讓應屆畢業生能夠主動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1.應當推進校園文化環境創建。可以借助于班級、黨團組織、學生會等,充分利用互聯網、多媒體、廣播站等載體,積極開展校園文化節、活動周等,組織進行征文比賽、經典誦讀、設計比賽等主題教育活動,在大學生群體中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從而有效引導大學生正確擇業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2.應當組織推進創新創業實踐。借助于開展主題報告、學術論壇以及專題講座活動來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支持大學生自行建立興趣小組,積極申報創新創業項目,主動和教師一起進行科研項目,參與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參與創青春大學生創業比賽活動等,在這些項目和比賽的參與中,大學生的專業精神、敬業精神等都能夠得以有效提升。
3.應當定期推進實施社會實踐活動。比如說設置青春勤奮斗、青春獻祖國、建功新時代等作為主題,組織進行理論宣講、科技幫農、教育服務、醫療服務、文化服務、國情觀察等多元化的實踐活動,讓更多大學生能夠在這些活動中接受教育,不斷成長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大學生傳統的擇業觀亟待改良與優化。在新時代,應當充分認識到培養大學生正確擇業觀的重要意義,明確當前大學生擇業觀所陷入的困境,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改善,這樣才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從而促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