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喜容
(廈門億力吉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9)
道路遙感影像在民生、救災、軍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地圖道路網數據變化檢測分析方法,分析同一地區不同時相的遙感影像,檢測道路網數據變化,定位產生變化的道路,判斷變化類型,及時更新道路地圖,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國內外道路變化檢測研究都取得較大發展,通過圖像配準、目標分割等計算機視覺技術,檢測變化的道路區域,分類和識別道路變化類型。文獻[1]預處理采集的道路遙感影像,將筆畫寬度作為道路特征,采用均值漂移算法,初始化道路特征信息,在遙感影像的樣本數據中,后處理道路數據,提取符合空間形態的道路數據,以及符合屬性特征的信息數據,但該方法受外界地形和天氣影響較大,道路區域檢出率較低。文獻[2]構建道路特征編碼器,采用遷移權值算法,區分道路區域和非道路區域的空間幾何特征,利用人工神經網絡訓練方法,擬合道路特征,得到道路輻射的主干網,但該方法自動化程度較低,道路區域拓撲結構不連貫,檢測精度較低。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區域遙感影像,設計地圖道路網數據變化檢測分析方法,采用旋轉滑動模板,聚類遙感圖像中的道路區域,優化道路檢出率和檢測精度。
采用旋轉滑動模板,結合聚類算法,提取遙感影像中的道路網數據。將可旋轉的滑動模板,作為提取道路網數據的基本單元,根據遙感圖像分辨率,設置模板大小。把遙感圖像輸入旋轉滑動模板,滑動矩形模板,0~90°旋轉模板,使模板覆蓋所有道路區域。矩形模板的旋轉角度,由計算模板頂點得到,如公式(1)所示:

式(1)中,(x,y)為模板當前頂點位置;a為旋轉角度;(x1,y1)為模板旋轉后的頂點位置;m、n分別為模板長度和寬度。將長度遠大于寬度的條狀結構,作為遙感影像中道路的幾何特征,刪除不符合幾何特征的區域,在模板兩側設置長方形區域,取反檢測背景,剔除非道路干擾區域。采用鄰域均值法,對遙感圖像進行任意角度的一致性檢測,統計模板內相似的像素個數,將相似個數大于設定閾值的模板區域,作為一致性較高區域,即地圖道路的候選區域。
篩選道路候選區域,通過特定顏色量化像素值,統計量化后的像素,得到顏色分布的顏色直方圖,將其作為候選區域的顏色特征,將RGB色彩空間的三原色,轉換為HSV中的亮度、飽和度、色調三個參數,增加顏色直方圖的維度。然后提取道路候選區域的紋理特征,定義9×9大小的方形窗口,令方形窗口遍歷整幅遙感圖像,比較窗口內中心點和其余點的像素值大小,若小于中心點,將像素點位置視作0,否則視作1,從左至右依次讀取位置點數,統計窗口內所有像素點的二進制數,將相同的二進制數歸為一類,記錄二進制數中的最小數值,即為候選區域的紋理特征[3]。
將提取的顏色特征和紋理特征,輸入k-means聚類算法,不斷修正所有道路區域和非道路區域的距離誤差,得到去除廣場、水體等大部分誤檢區域的道路候選區域,界定道路區域和非道路區域。針對二進制數的道路網絡二值圖像,檢測二值圖像中的非零部分,把道路端點細化為單像素,將單像素連通區域作為道路骨架。提取道路骨架,統計骨架內與非零像素點歐式距離為1的像素點,當非零像素周圍僅有一個不為零的像素點時,判定該點為骨架末端像素點,否則判定該點處于非末端區域,標記并連接道路末端的像素點,得到遙感圖像的道路網[4]。至此完成遙感影像道路網數據的提取。
將遙感影像提取的道路網數據,作為新道路網數據,使其與歷史道路網數據相匹配。引入徑向基函數網絡理論,匹配道路網數據的幾何信息,包括長度、形狀、方向、結點度、距離,將其作為道路網數據的5個空間特征,判斷新道路網和歷史道路網的相似度。利用長度相似度S,判定道路幾何長度的相似程度,如公式(2)所示:

式(2)中,L、L′分別為新道路網數據、歷史道路網數據中的道路幾何長度;min、max分別為求最小值函數、求最大值函數。利用方向相似度A,判定道路整體走向的相似程度,如公式(3)所示:

式(3)中,O、O′分別為新數據和歷史數據中道路首尾結點連線的方向角。利用形狀相似度,綜合描述道路形狀特性,包括綜合型道路、曲線型道路、平直型道路,形狀相似度特征因子f計算公式如公式(4)所示:

式(4)中,X、X′分別為新數據和歷史數據中第i個節點和第i+1個節點組成向量。形狀相似度G計算公式如公式(5)所示:

式(5)中,M、M′分別為新數據和歷史數據中的道路節點數;ki+1、ki為道路第i+1節點與起始節點、i節點與起始節點之間累積長度與道路總長度的比值[5]。利用距離相似度F,描述道路之間的相對位置差異,計算公式如公式(6)所示:

式(6)中,U為新數據和歷史數據中的道路Hausdorff距離;B為新數據中道路生成的搜索緩沖區半徑。利用結點相似度D,判定新數據和歷史數據中,道路兩端結點的結點度相似程度,對道路首尾結點的相似度進行分權求和,結點相似度D計算公式如公式(7)所示:

式(7)中,J、J′分別為新數據和歷史數據中的道路首結點結點度;P、P′分別為新數據和歷史數據中的道路尾結點結點度。構建三層結構的人工神經網絡,把5個空間特征相似度值,作為網絡輸入信號,非線性連接網絡結構,迭代訓練神經元輸出值,輸出新道路網數據和歷史道路網數據的匹配度。采用非參數化離散算法,由輸出層至輸入層逆向傳播誤差信號,結合不同結構的神經元概率函數,修正網絡連接權值,最小化誤差信號,消除匹配度輸出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偏差。歸一化處理輸出的最終匹配度I,計算公式如公式(8)所示:

式(8)中,h為隱含層輸出值;l為神經網絡連接權值。將匹配度最高的新道路網數據和歷史道路網數據,作為最佳匹配,確定兩份數據為同名要素。至此完成新道路網數據和歷史道路網數據的匹配。
計算匹配道路網數據變化特征,檢測新道路和歷史道路的變化。計算道路空間變化特征,設置道路路長變化閾值,當長度相似度小于閾值,判定道路長度發生變化,否則未發生變化,若發生變化時,當L>L′,判定道路變化類型為延長,否則為縮短。設置道路路型變化閾值、方向變化閾值、距離變化閾值,當形狀相似度小于路型變化閾值時,判定道路發生局部形變,否則未發生變化,當方向相似度小于方向變化閾值時,判定道路發生旋轉變化,否則未發生變化,當距離相似度小于距離變化閾值時,判定道路發生位置變化,否則未發生變化。通過道路弧段結點度,衡量道路結點是否發生變化,其結點度V計算公式如公式(9)所示:

式(9)中,C、C′分別為新數據和歷史數據中道路弧段的結點度,當結點度大于0時,判定道路結點度增加,結點度小于0,判定道路結點度減小,結點度等于0,則判定道路結點度保持不變。分析道路屬性變化特征,包括寬度、名稱、材質、等級、車道數等附屬信息,通過字符相加形式,把道路所有屬性值,都合并到新增屬性字段中。道路新增屬性字段Z計算公式,如公式(10)所示:

式(10)中,Z1、Z2、L、Zn為道路各屬性字段;N為道路包含的屬性類別。采用重心后移規律匹配算法,計算新增屬性字段的相似度,設置道路屬性變化閾值,當屬性相似度低于閾值時,判定道路屬性發生變化,否則未發生變化。劃分決策數結點為內部結點和葉結點,使其分別表示一個道路特征,以及特征對應的道路變化。采用決策樹生成算法,排序道路網數據幾何變化特征、屬性變化特征的影響力值,根據影響力值設定決策樹的結點值。影響力值K計算公式如公式(11)所示:

式(11)中,g(j,E)為第j個遙感影像樣本數據中第E個道路變化特征的影響力值,S為樣本數量。從大到小依次排序變化特征的影響力值,生成決策樹的樹形結構,遞歸選擇最優變化特征,映射道路變化特征和變化類型,其映射關系如下:長度變化特征對應道路延長和縮短,方向變化特征對應道路旋轉變化,形狀變化特征對應道路局部變形,距離變化特征對應道路位置變化,結點度變化特征對應道路結點度增加、結點度減小,屬性變化特征對應道路屬性變化。將信息增益作為最優變化特征的選擇準則,遍歷遙感影像中的所有樣本數據,根據決策樹檢測到的最優變化特征,判斷并分類道路網數據變化。至此完成匹配道路網數據變化的檢測,實現結合區域遙感影像,地圖道路網數據變化檢測分析方法的設計。
將此次設計方法(方法1),與用于地圖道路網數據變化檢測分析的核密度檢測方法(方法2)、貝葉斯網絡檢測方法(方法3),進行對比實驗,比較三組分析方法的檢測性能。
選擇某城市2000年基礎道路網數據和2020年基礎道路網數據,包括縣鄉道、省道、國道三類道路,將2000年數據作為歷史數據,共有1426條道路,將2020年數據作為新數據,共有1883條道路,統計的道路網數據變化(如表1所示):

表1 道路網數據變化統計
三組方法分別檢測該城市的道路網數據變化。選擇15-20級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作為提取地圖道路網數據的實驗對象,采集遙感影像的外界條件不同,包括夜晚場景和白天場景,陰影和光照變化較大,其比例尺和空間分辨率(如表2所示):

表2 遙感影像比例尺和空間分辨率
不同級別遙感影像的圖像分辨率都為256×280。設計方法在遙感影像中提取道路候選區域,旋轉滑動模板的檢測顯示(如圖1所示):

圖1 遙感圖像道路網數據提取
左圖為用于檢測的18級遙感圖像,右圖為使用40×10像素大小滑動模板后,提取的道路候選區域。
2.2.1 道路檢出率實驗結果
針對白天場景和夜晚場景的遙感圖像,比較三組方法的道路檢出率,檢出率C計算公式如公式(12)所示:

式(12)中,b、c分別為真實道路區域和非道路區域中,檢測為道路區域的像素點個數。道路檢出率的實驗對比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道路檢出率實驗對比結果

表3 道路檢出率實驗對比表
由圖2可知:夜晚場景中的道路檢出率要低于白天場景,針對白天場景的遙感圖像,設計方法道路檢出率均值為96.8%,相比核密度檢測方法、貝葉斯網絡檢測方法,本設計方法道路檢出率分別提高了4.5%、9.3%。針對夜晚場景的遙感圖像,設計方法道路檢出率均值為92.7%,相比核密度檢測方法、貝葉斯網絡檢測方法,設計方法道路檢出率分別提高了5.3%、9.1%。兩個時段平均分別提高了4.9%、9.2%。
在遙感圖像中提取的道路網數據,明顯多于另兩組方法,檢測的道路區域更加全面。
2.2.2 道路檢測精度實驗結果
針對白天場景和夜晚場景的遙感圖像,比較三組方法的道路檢測精度,檢測精度O計算公式如公式(13)所示:

式(13)中,O為真實道路區域中,檢測為非道路區域的像素點個數。道路檢測精度實驗對比結果(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夜晚場景中的道路檢測精度同樣低于白天場景,針對白天場景的遙感圖像,設計方法道路檢測精度均值為98.4%,相比核密度檢測方法、貝葉斯網絡檢測方法,設計方法道路檢測精度分別提高了10.6%、16.8%。針對夜晚場景的遙感圖像,設計方法道路檢測精度均值為88.1%,相比核密度檢測方法、貝葉斯網絡檢測方法,設計方法道路檢測精度分別提高了5.3%、10.2%。兩個時段平均分別提高了8.0%、13.5%。

圖3 道路檢測精度實驗對比結果

表4 道路檢測精度實驗對比表
在遙感圖像中提取的道路網數據更加準確,充分刪除了圖像中的非道路區域。
2.2.3 道路變化檢測精度實驗結果
比較三組方法的道路變化檢測精度,變化檢測精度計算公式如公式(14)所示:

式(14)中,p為正確檢測到發生變化,且對變化類型判斷正確的道路數量;v為正確檢測到未發生變化的道路數量;q為檢測到的道路總數量。三組方法的實驗對比結果(如圖4所示):
由圖4可知:設計方法道路變化檢測精度均值為96.6%,對道路屬性變化判斷最為準確,檢測精度高達98.3%,核密度檢測方法、貝葉斯網絡檢測方法道路變化檢測精度均值分別為87.1%和82.6%,設計方法道路變化檢測精度分別提高了9.5%、14.0%,提高了對道路變化類型的檢測準確度,檢測結果更加真實可靠。

圖4 道路變化檢測精度實驗對比結果

表5 道路變化檢測精度實驗對比表
此次研究結合遙感影像,設計了一組地圖道路網數據變化檢測方法,提高了道路檢出率和檢測精度,對道路變化類型的判斷更為準確。但此次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會將道路檢測過程與障礙物檢測過程相融合,提升道路檢測算法的準確性,使分析方法能夠適應多種環境且復雜多變的道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