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以城市社保體系和農村統一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為主社會保障機制不斷完善,初步建立起了城市農村全覆蓋、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資源的運行體系,為今后一個時期國家持續健康發展創造了有力的基礎條件。但是,隨著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特別是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公眾保障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整體相對單一的不足日漸突顯。2021年3月,部分兩會代表呼吁盡快推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本文圍繞這方面問題,利用經濟學基本原理,從多個視角進行初步探究。
關鍵詞:社會保障;商業保險;社會保險;層次化保障
一個國家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根本上取決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保障人口的數量,以及原有的社會保障基礎。同時,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也是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標志,國家實力的象征,是政府執政理念和社會和諧進步程度的體現。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建設發展,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從無到有,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是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目標之一。從矛盾運動的角度看,目前所遇到的問題,本質上是制度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需要政府和全社會共同努力,化解矛盾,消除風險,使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一、發展背景
(一)社會保障體系的主體發展過程
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由來已久,先后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長期面對的實際情況是: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基數龐大,社會保障體系嚴重缺失。特別是農村與城市之間,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保障需求與供給之間嚴重脫節。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建設進入起步階段,但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環境的制約,發展速度比較緩慢。1992年底,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面實施,改革開放力度更大,幅度更大,要求國內市場環境進行根本性改革,核心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破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內在經濟壁壘。1998年,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深水區,為解決大批下崗位工人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國家建立了城市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也就是后來社保制度的前身。2003年10月,隨著城鎮職工社保體系的初步建成,國家著手推動建立面向農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即行業中所稱“新農合”制度,第一次使廣大農民有了基本醫療保障,取得了很好的政策效果。2016年10月,全國城鎮化戰略正式實施,新農合制度開始并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統籌管理,獨立運行。標志著國家層面主導的社會保障體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直到現在。
(二)商業保險體系的逐步建成
商業保險是以市場組織形式為主要特征的社會行為,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借助群體力量抵御個體風險的主動響應機制,特別是在近代社會,人身商業保險已經成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機制,越是發達國家,人身商業保險制度越為普遍成熟,并成為一個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財產保險發展比較早,新中國成立初期即有基本財產保險業務,但市場化程度不高,主要由政府部門直接管理運營。而人身保險業務,除了火車、輪船等交通工具保險外,沒有正式的商業化人身保險業務。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1995年,中國平安保險公司第一款人身保險產品正式投放市場,標志著我國人身保險業務模式商業化運營的開始,很快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4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人身商業保險發展的專題指導性文件,明確了人身商業保險體系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也標志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三大基本格局的初步形成:社會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含新農合)、人身商業保險。三者既相互補充,又有部分交叉融合,但整體上業務邊界還是比較清楚的。
二、現行社會保障體系整體功能實現方面存在問題
應該說,我國基本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成既是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成果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在我們這樣一個底子相當薄弱的人口大國,通過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建成這樣的社會保障體系,符合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級的事物發展規律,在很長一個時期,也基本滿足了我國社會保障需求實際。但是,近5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情況,特別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保障壓力,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功能不足的情況越發突出,急需從國家層面重新進行頂層結構調整完善。
(一)現有社會保障體系實際覆蓋有盲區
本質上,社保體系的主要保障的是現有就業職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主要面向參保農民及城鎮居民提供醫療保障服務,而人身商業保險則主要為購買了人身保險產品的被保險人提供保障。但是,對于處于不同學習階段的在校學生群體、長期失業群體、未購買人身保險產品的群體、未參加新農合醫療保障的農民群體,則處于社會保障體系之外。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比如:人身保險產品價格整體上還不是每個公眾或家庭都具有足夠的支付能力,政府相關政策方面也缺少必要的銜接。但不管怎樣,社會保障覆蓋不完整的實際是明顯存在的。
(二)現有社會保障體系市場化程度不夠充分
現有社會保障體系三大基本業務組成都不同程度地帶有一定的行業壟斷性質,不屬于經學中理論中所說的完全競爭市場,而更接近于寡頭市場,因此,其市場效益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社保體系,通過勞動法規及專職事業管理部門,強制用人單位從職工月工資中自行扣除,雖然保證了一定的公平性和客觀性,但不具有靈活性,比如:有的職工可以在現有標準上多繳一些社保費用,無法實現。在社保基金的運用上,多年存在的空帳現象,實際上間接影響個人賬戶社保基金的時間價值。其次,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體系的農民保障部分,突出問題是額度偏低,保障額度有限。超過60周歲的人員,每月可以領取的保障金從60元左右至100元左右不等,遠不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醫療費用支出也有上限,真的發生重大疾病時,農民經濟負擔仍然需要自行解決一大部分。而人身商業保險,則實際購買公眾數量還是處于比較低的水平,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指標距離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
三、現行社會保障體系問題原因分析及建議措施
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是社會矛盾不斷發展變化,由個體波及到整體的過程,也是推進社會行業進步的內在動力。因此,出現問題在某種角度看,不一定總是具有負面作用,也蘊含的新的社會進步力量。
(一)現存社會保障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微觀經濟學認為,經濟體實現商品的生產制造和銷售,主要通過市場中介完成。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市場的構成和規模差異比較大,功能強弱也不同,需要的組織管理形式也彼此不同。通常,微觀經濟學將市場劃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市場和壟斷市場。市場效率的高低,取決于生產力的釋放程度,釋放越充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具有決定性。按照這樣的原理,完全競爭市場效率最高,壟斷市場效率最低。但這兩種市場形態實際經濟體中并不存在,而更多地是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市場,前者相對效率更高。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中,社保體系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接近壟斷市場,而人身保險市場則接近壟斷競爭市場。從這個層面也可以從側面看出,現行社會保障體系的效率不是處于最高的。
(二)建議政策措施
為了改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現行功能,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滿足不同潛在市場需求。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質,是改善市場內在結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按照這樣的理解和定位,這種配置調整是開放性的、動態性的和整體性的。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優化現有三大社會保障體系的功能種類和功能深度,比如:在社保體系主框架模式下,可以讓有條件、有能力的企業或個人,根據實際情況以高于社保標準的額度繳納社保基金,對應地在其退休后,多領取相應津貼,保障多交多得,早交多得。又比如:人身商業保險市場,政府要對其加強社會效益的評估引導,增強其公益服務屬性。
二是積極支持新型社會保障服務業務開展。近些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成為人身商業保險的重要銷售媒介,一方面延伸范圍廣,可以覆蓋全國每個縣級行政區域,另一方面,可以極大降低保險產品本身的運營成本,有效降低保險產品市場價格,促進市場銷售規模擴大。此外,水滴籌保險、眾籌保險等新產品形態,也要鼓勵其市場運作,從不同層次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三是針對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深,政府要加大醫養結合保障制度推進力度,增加老年人服務資源;同時,大力發展護理保險業務,使商業化保障體系不僅僅停留在產品層面,而是加入人工要素,進區入戶,有實體形式和過程。
四是政府要適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特別是對于一些偏遠貧困地區,要精準扶植,長遠規劃,逐步增強其自我服務資源供給能力。
四、結束語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處于重要的轉型升級時期,有國內的因素,也有國際的因素,錯綜復雜,盤根錯節。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突出問題,政府一方面在大力推進適應性社會保險體系建設,另一方面,也在積極調整人口政策,降低老齡化程度和發展速度,增加社會就業力量,并通過延遲退休等政策增加養老金代給能力。社會保障服務部門要針對這一基本態勢,從市場經濟和社會服務兩方面效益均衡把握,通過優質靈活服務體系創造更大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東躍.我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與展望[J].社會保障研究,2017(2):13—19。
作者簡介:
張茹杰(1989—),女,河北,中鐵鐵龍集裝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金融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