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倩
摘要: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銀行同業競爭日趨激烈,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商業銀行發展面臨全新的挑戰,困難和風險不容低估。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下加強經營管理創新,推動管理升級,全面提升競爭實力,是商業銀行當前亟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創新
一、經濟新常態的內涵
常態是指事物正常的、平常的狀態,新常態則是事物經歷一定起伏后又重新進入一種穩定的狀態。事物的發展都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規律,經濟新常態則是人類對經濟發展經歷辯證認知后形成的結果,是經濟發展經歷螺旋式上升的結晶。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時期,不再過分強調GDP的快速增長,而是追求在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基礎上通過創新驅動達到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目的。具體而言,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經濟增速逐步換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經濟驅動發生轉變。經濟增速逐步換擋。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保持雙位數的增長。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分析,目前國內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出現錯搭,如人口紅利等傳統的競爭優勢逐漸減弱,同時自然條件也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挑戰。因此摒棄僅依靠資源密集投入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通過調整經濟增長速度,保障經濟發展質量,是我國能從容應對國際勢力變換所帶來的沖擊、探索高效發展路徑的根本前提。
二、傳統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問題
(1)內部流程繁瑣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辦理、運營管理、風險控制均依靠人工處理,而在商業銀行中設置多層級審批的制度,程序嚴謹、手續復雜,人為審批的拖拉或制度的不完善導致管理的低效率,使得傳統機械式組織結構與當前快經濟的節奏格格不入。傳統商業銀行各業務條線也形成了各司其職的內部格局,流程復雜且分散,業務前中后臺分離,使得內部部門求同協作難以企及,降低了整個團隊的效率。(2)金融服務不足傳統商業銀行主要提供存、貸、匯的金融服務,形式單一,往往辦理傳統銀行業務才會被客戶想起,缺乏場景化嵌入。在傳統經營模式下,傳統商業銀行提供的理財、貸款等金融產品,沒有高新技術的加持,受風險管控的要求限制較大,金融產品都大同小異,缺乏靈活性,無法滿足客戶的定制化要求。
三、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創新
(一)優化業務流程,強化風險防控
業務流程的優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礎,要健全公司治理體系,加快完善現代公司治理框架,嚴格內部管理,強化流程體系建設,實現前臺、中臺、后臺的相互分離與有效的協調配合,著力提升運行質量。要調整信貸結構,推進信貸業務規范化管理,縮短審批鏈條,減少審批環節。防范風險是銀行經營工作的永恒主題,也是經營環節中重要的一環,要增強風險意識,完善應急預案,構建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嚴控新增風險,加強源頭治理,做到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最大限度地把風險解決在萌芽狀態。要建立合規管理長效機制,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完善從業規范,加大行業審計力度,探索建立行長履職負面清單制度,強化履職監督,對發生重大、惡性案件及違規行為的,要實行“上追兩級”“雙線問責”“一案四問責”,強化規制監管、法人監管、行為監管、聯動監管和監管處罰,切實做到違規必究、違規必懲,絕不姑息,真正形成高壓態勢,增強震懾力,從根本上遏制因操作風險、道德風險而引發的信用風險、案件風險頻發的事態。
(二)結合客戶需求,優化銀行金融產品與提升服務質量
商業銀行開展的各項經營業務的服務對象均為客戶,所以銀行在目前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的沖擊下,仍然需要對廣大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進行良好的把握,以此站在客戶的立場,設計出令客戶滿意的金融產品,增強服務質量,使得客戶滿意,會繼續來商業銀行辦理各種業務,其中在金融產品方面需要商業銀行透過互聯網企業分析得出的客戶投資理念、理財習慣、風險防控態度等內容與客戶在本銀行以往開展的金融業務內容,將客戶劃分為不同的群體,進行階梯式的理財產品類型設計,這些產品要比客戶原本在網絡上進行的理財活動收益高一些,從而吸引客戶大量購買這些理財產品,幫助客戶合理控制風險,獲得較高的收益;在服務質量方面的創新舉措包括客戶銀行卡借助于機器的自主化辦理、貸款及信用卡申請流程簡化、通過社交網絡多舉辦營銷活動、線下與客戶加強溝通交流等,以此通過這些服務便可以讓客戶收獲全新的服務體驗,愿意參與到各項營銷活動中,增加銀行的收入,還可以吸引一批潛在客戶群體對于商業銀行業務辦理、金融產品購買產生較大的熱情,最終在大量客戶的扶持下助推商業銀行的現代化經營發展。
(三)鼓勵金融科技創新
第一,明確科技創新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和職責分工,探索設立全國性的服務金融科技創新的專業管理機構,統籌安排包括融資支持、咨詢和信息交流等各類創新支持。第二,完善鼓勵科技創新的法律法規體系,健全法律法規對科技創新的制度安排,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在制定金融監管措施制度時,充分考慮金融科技創新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在相應的政策制定中對金融科技創新的保護,適當減少政府的干預,例如美國出臺的《美國國家科學技術、組織和重點法》、德國出臺的《科學技術法》都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完善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機制,平衡金融科技創新鼓勵和監管。為適應金融科技給金融行業帶來的變革,針對持牌機構的管理應當相應的變化。監管層應制定與新型技術手段相適應的監管模式和監管標準,例如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智能化交易技術,都應該在立法上給予一些合理的定位。
四、結束語
總之,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和金融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面臨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商業銀行唯有堅持改革創新、加快轉型步伐、加強經營管理,才能持續增強競爭優勢和價值創造能力,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萬光彩,左正東.杠桿率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22家上市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01):81-87.
[2]鄭志瑛.創建“快樂銀行”支持實體經濟[N].行長視點,2017,(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