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欣怡
摘 要:當今世界經濟在飛速增長,但虛假財務報告現象卻依舊屢禁不止,如何有效遏止虛假財務報告的蔓延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本文從相關法律規范、道德教育、監督管理體制等諸多領域和方面層層分析怎樣建立并健全有效的虛假財務報告防范機制,旨在從根本層次上杜絕虛假財務報告的產生。
關鍵詞:虛假財務報告;防范機制;監督管理;會計政策
虛假財務報告是一種泛指沒有按照財務報告準則,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錯誤反映一個企業的財務情況或其經營結果,對其經營活動發表非實際性陳述的財務報告。虛假財務報告中所發布的信息失真往往使得一個企業真實的整體經營情況被遮蔽和掩蓋,極易造成信息使用者在決策中做出錯誤決定,增加了社會主義經濟在其運行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性等因素,對廣大的投資者而言也存在一定的欺騙嫌疑,甚至可能會嚴重誤導社會和國家對我們當前的國民經濟發展狀況進行錯誤判斷,從而促使政府在實踐中制定一些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社會經濟政策,最終將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害和后果。所以建立并健全有效的虛假財務報告防范機制至關重要。
一、完善相關會計法律標準,規范經濟主體行為
(一)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新的會計政策也逐年新增,對舊的會計政策也進行了更改與完善,使之更好地符合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態,但“革命尚未成功”我國的會計政策仍然有待完善。從當前我國實際經濟形勢來看,如果依舊習慣于過分地強調借用國際經驗,一昧地盲目著眼于與國內外有關的會計資料和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很有可能就會導致更多虛假的財務報告留存于市場中。相關性固然重要,但對于保證財務數據和信息真實性與可靠性需要引起更高度的重視,隨著技術和科學的發展,財務信息的造假措施也層出不窮。同時,有關部門也應盡量避免在制定會計政策過程中的模糊表述,減少真空地帶,及時建立符合當前社會實際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二)完善注冊會計師制度
自1980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制度重建恢復以來,中國市場經濟能夠有序運行中國注冊會計師們功不可沒。但隨著資本市場的崛起,中國經濟的發展,對注冊會計師的影響和要求也日益增加。不斷地完善中國注冊會計師制度,使之順應我國當下的經濟發展形勢,才能使注冊會計師的真正價值得到體現。對注冊會計師的執行環境進行優化,使其審計的獨立性得到保證,堅決禁止政府機關干預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獨立性,杜絕此類腐敗行為。同時,政府部門還應完善《注冊會計師法》,嚴格要求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使之充分發揮行業其行業自律嚴謹的作用。此外,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專業知識水平也應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逐漸提升。注冊會計師協會可定期組織開展職業道德素養教育,加強對注冊會計師職業操守的監管力度,對知法犯法等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積極引導注冊會計師們通過業務學習或后續教育等方式來提升個人的專業知識水平,做到與時俱進,適應當下愈發廣泛的業務服務范圍。
(三)完善法律法規
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對管理者在財務信息披露中應付的法律責任做出更加明確的規定,對于提供虛假信息和財務舞弊等行為應當嚴肅處理,依法追究瀆職人員的法律責任,情節嚴重者應嚴令禁止其繼續從事該行業,一旦觸犯刑法要依法懲處。
(四)健全民事賠償機制
虛假財務報告的猖獗勢必會對民事賠償機制帶來一定的沖擊,許多損失的賠償界限仍舊模糊不清,猶如怎樣確定被欺詐的投資者遭受的損失,是否是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均包括在內,還是只包括直接損失,這點目前暫未有明確規定指出。但如果從經濟學的長遠角度出發,受欺詐的投資者遭受的損失除了當下的現有利益之外,還應當包括未來的可期利益。不斷健全民事賠償機制,也是震懾虛假財務報告產生的一種強力手段。
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財務人員的綜合素養
相關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綜合素養將從根本上決定虛假的財務報告是否存在市場,是否會對國家市場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一)出具報告人員角度:提高財務報告出具者的道德素養,使其從主觀上拒絕做出出具虛假財務報告等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同時提升職業技術水平也十分關鍵,財務報告出具者能夠熟練掌握各項有關的法律法規、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規范制度,將大幅降低出現虛假財務報告的誤差率。
(二)決策人員角度:提高決策者的整體素養水平,提升其經營管理的能力,使企業的未來可持續利益得到保證,從而避免出現因貪圖虛假財務報告帶來的短期利益而做出損害長遠利益的不法行為。
(三)報告使用人員和監察人員角度:當報告使用人員和監察人員的鑒別能力和技術水平得到提升后,其對于虛假財務信息將會有更敏銳的洞察能力,更能識破虛假財務報告的造假技倆,及時阻止虛假財務報告進一步的惡劣蔓延。
三、健全財務監督管理體系,強化“防控治理”力度
(一)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建立企業內部有效制衡、約束制度
(1)完善公司董事制度。
首先,標準化董事的選聘機制,確保董事制度的獨立性是實施董事制度的關鍵。其次,標準化董事的上任資格與要求。確保選用的董事是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專業能力且非債務之身,同時還應建立一個董事檔案管理機制,對其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監督與約束。最后,標準化董事的責任與權力,董事除了履行其義務與行使其權力權力之外,還應對其行使權力的行為承擔責任。此外,建立董事激勵機制也不失為一個調動董事積極性的有效手段。
(2)規范內部控制制度。
首先,改善內部控制規范系統。目前,我國的內部控制法規仍然缺乏成型系統。由于《內部會計控制規范》的基本規范等法規的陸續出臺,內部會計控制將形成更加完整的規范系統,但在可操作性級別上仍然存在相當艱巨的任務。其次是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內部控制,組織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加強員工的職業道德教育,完善職員技術考核機制等內部控制的實施均可起到防控治理造假行為的作用。最后是建立內部控制評估系統。為了確保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可以持續有效運作,公司必須定期檢查并評估內部控制系統的實施。可以適當通過獎懲結合的手段來達到內部控制的效果。
(二)健全政府部門監管制度與懲處機制
加強政府對經濟市場的合理有效監督是減少虛假財務報告的重要手段。關于防控治理虛假財經報告的問題,有關政府部門不僅應發揮國有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作用,還應發揮其對經濟市場的監督管理作用。通過對市場的有效監督,對非法違規者進行嚴厲處罰,加大查處力度,增加造假者的賠償成本,從利益與風險上遏制造假者的僥幸心理。只有政府部門加強對經濟市場的有效監督與管理,才能真正的從根本上遏制虛假財務報告的蔓延,改善經濟市場環境。
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行業中市場競爭和投資風險的情況日益嚴重以及新時代高科技的迅速進步和發展,人們對于財務報告的預期和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使得虛假財務報告的影響和危害越來越大,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正常、健康、持續性發展以及我們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都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需要時刻引起國家及其他各級有關主管部門、相關企業的高度重視,從相關法律規范、道德教育、監督管理體制等諸多領域和方面出發,進行一個整體性的綜合治理。
參考文獻:
[1]曾勤.虛假財務報告的成因與防范[J].科學與財富,2011(07):043-044.
[2]張曉嵩,李一川,張亞超.怎樣治理虛假財務報告[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8):22-23.
[3]陳江楠.論虛假財務報告的防范[J].中國經貿,2009(14):100-101.
[4]尹健,王萍.虛假財務報告成因的分析及治理對策[J].新經濟,2015(0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