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馨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蘊含的知識與能量是時代留給我們的生活經驗與精神美好,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對身心健康起到保護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上,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無爭的“和諧”、積極樂觀的“無為”、理想實現的“抱負”、自強不息的“精神”能夠有效抑制精神狀態上的萎靡與懈怠。提高全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是加強全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
關鍵詞:傳統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導
如今社會壓力驟增,考研成功率、就業率逐步降低,社會經濟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健康問題開始成為壓垮人們的巨石之一,出現心理問題的人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問題,又會造成嚴重后果。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藏著古人留給我們的深刻哲理與內涵,是時代留下的智慧結晶,有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使我們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一、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的必要性
1.民族歷經磨難的時代產物
中國傳統文化見證了炎黃子孫成長的過程,見證了中國在歷史長河中的崛起,也見證了苦難與繁榮。它是歷史印在中華民族上的圖騰,是中國人必須牢記的文化,也是中國人必須恪守的使命與尊嚴。中國傳統文化包裹著中華民族的血脈,指引著我們的思想、行動和認知,也激勵著年輕人勇往直前、拼搏奮斗。
2.先輩智慧的綜合與修煉圣經
歷經長久歷史磨難的洗滌,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著古人們在各個領域上做出的巨大成就和指導措施,是先輩們嘔心瀝血為我們種下的乘蔭大樹,他們用并不發達的技術發現天文地理,將智慧開發到極致。例如:詩詞文化中,李白、杜甫、王維、辛棄疾、李清照等群星閃耀;醫學史上,神農嘗百草,秦越人遍地行醫留《扁鵲內經》,華佗“麻沸散”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無比留名萬古;天文學的星星中,張衡、祖沖之、郭守敬、徐光啟均為奇名。在并不發達的時代,他們卻能在各個領域獲得杰出成就,無一不是偉大的智慧結晶的代表。
3.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瑰寶,輸出中國價值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中國內涵的有力方式之一,也是外國了解中國最佳途徑,它代表的是中國人的歷史、體面、尊嚴與禮節,五千年的內涵更顯其無價。通過儒學的了解,外國可以明白中國人的謙卑禮儀;通過對韓非子的了解,外國也可以清楚中國對于律法的重視;通過對家庭文化的認識,外國可以清楚中國人團結一致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中國思維以和為貴,卻也有勇敢的內容,這是給予世界的和平觀念。中國人永遠都是反戰主義,但是當戰爭避無可避,中國也有的是力量與勇氣。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中國傳統文化“自強不息”,提高中國人民抵御挫折的耐力
人生漫長,我們一生中要遇到許多不如意的挫折,學業不順利、戀愛不順心、就業不成功、事業不穩定都是造成我們內心憂慮焦急的根源之一,我們總是被煩惱牽著走。面對這些挫折,我們需要極強的應對能力和承受能力,需要懂得轉換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深入認知,使我們明白控制情緒的真諦與內涵,從而提高我們抵御挫折的耐性。《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廣為流傳,《孟子》有“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表示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不僅要克服身體上的饑餓痛苦,也要抵御精神上的折磨苦難。
2.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提高中國人民人際交往的情商
一個以和為貴的人,善于理解,寬以待人,在工作和社交中能夠以令人舒適的態度進行交流,這就是一個人人際交往能力的情商。中國傳統文化將“和”與“合”列為重點,“和”代表“和諧”、“和平”、“和睦”、“和順”、“和善”、“親和”等,而“合”則有“合作”、“聯合”、“融合”、“匯合”、“合心”等含義,強調人與人親善、社會和諧的美好愿景。“以和為貴”也可以引申儒家文化中各式各樣的禮儀與要求,例如“仁愛”、“孝悌”、“忠良”、“誠信”、“不爭”。
現代人大多是獨生子女,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在交往過程中表現出退步的狀態,大多咄咄逼人、盛氣凌人,這都是沒有深刻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后果。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的為人處事的規則,在人際交往中很好地得到了良性發展。
3.中國傳統文化“鴻鵠之志”,強化中國人民實現志向的信念
現代人總是盲目做事,沒有明確的目標志向。對于遠大的志向,人們總是茫然、猶豫與后退,不愿意堅持自己的想法,總覺得失敗隨時會來臨,為了不接受失敗而選擇放棄。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生目標這一問題上有明確的解釋與引導意義。
孔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聞名世界,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揭示出所有人都是有用之才,屈原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現出自己對志向的不懈追求,漢樂府“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也在告誡人們趁年少及時奮斗莫要老來后悔的道理。真正擁有“鴻鵠之志”的愿望,擁有必勝的信念,就不會輕易被挫折打垮,從而懷疑自己的內心。
4.中國傳統文化“柳暗花明”,樹立中國人民健康樂觀的心態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強大的力量叫做自信。自信可以抵御許多消極情緒:抑郁、不滿、憤怒、焦慮、懷疑,自信的人能夠積極樂觀地看待事物,并且通過自己的力量穩定地解決問題。而自卑的人就會跌入命運陷阱,成為情緒的消費品,被失望和不滿包裹,成為一個冷漠、消極、膽小的人。中國傳統文化在“情緒調節”這方面可謂力量無窮。
中國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有“否極泰來”的警示語,劉禹錫的“沉舟測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用生機活力代替病樹頭,象征著光明的未來、新舊的交替;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鼓勵追求志向的人們乘風破浪,砥礪前行;陸游用簡單的比如描述了積極樂觀的胸懷,“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傳統文化中不可割舍的自信與堅持,使得我們以灑脫大方的胸襟面對實現夢想道路上的挫折,坦然面對暫時的失去與得到的不平等關系。
5.中國傳統文化“梅蘭竹菊”,培養中國人民高雅清正的節操
美好的品質總是能夠涵養一個人的內心,強大的內心自然具備無數優秀的品質,當文化素養超脫于一定境界,心理健康問題自然不會輕易造訪。內化為習性的美好品質,對于精神的洗禮與照拂具有很強的影像意義,中國傳統文化便是通過內化品質的方式涵養處事性格。
于謙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表現出對清白品格的贊頌;王冕《墨梅》中“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表現出對清高正直品格的追求;劉克莊在《演雅二十韻》中的“詎能追高雅,或可洗腐陳”表現出對高雅品質的尊敬。真正被傳統文化浸潤的人修養素質高,善解人意,為人處事清正合理,能夠說服自己,保證自己身心健康。
6.中國傳統文化“武術修身”,鍛煉中國人民精氣神的塑造
中國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人類自身的肢體認識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特殊的極具價值的體育運動方式。武術講究剛柔并濟,不僅要求體態優美健康,也有鍛煉身體、養生治愈的功效,在身體上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狀態,有利于心理健康發展。身體的修養會帶來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擁有良好的體力也就有了沖向美好生活的動力。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有效應用
1.高校積極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大力開展文化活動
高校教師在教授中國傳統文化時,也要結合社會人文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考察,將傳統文化中開明樂觀的心態分享給學生。校內也可以開展各種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原創詩歌大賽與傳統文化故事演講等。
實例:某高校確定中國傳統文化主題“和合”,展開全校中國傳統文化“和合”演講賽,學生們需要搜集關于“和合”的故事分別上臺演講,鼓勵所有人以和平的方式對待他人,達到使社會和諧的目的。這一活動不僅使學生深入學習了中華傳統文化,也學會了為人處事的和合態度,有利于開闊心胸,也有利于自己與他人的心理健康發展。
2.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治療心理問題導入傳統文化
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而我國治療心理健康問題的資源還遠遠不夠,甚至很多人不清楚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在治療過程中導入中國武術是治療精神狀態的有效方式之一。
實例:哈佛大學做了一個實驗,讓病人們學習并且練習了一段時間的中國武術——太極,結果顯示他們抑郁的情況明顯下降,病癥也得到了很大緩解。研究證明,中國武術中,太極的修行對于抑郁癥、焦慮癥有很好的治療和抵御效果,能夠使人神清氣爽,不再被情緒所擾。
四、結語
在社會壓力巨大的當今時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積累和傳播中國智慧,也能夠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經驗和道理,升華為自我的自信、驕傲、淡薄與理性。通過合理的知識吸納,提高自己文化素養與精神素質,實現性格上的安寧,將文化自信轉化為對于自我的認同,能夠減少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種問題的出現。通過深厚文化奠基的人生觀堅強有力,能夠使我們更有勇氣面對困難與不幸,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心理健康的保護與鞏固作用。
參考文獻:
[1]董勤嶺.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