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很多重要的新觀點、新論斷,如將黨的百年歷程劃分為四個歷史時期,提出并深刻闡釋偉大建黨精神,作出“三個不代表”的重要論斷,用四個“是”闡釋黨的領導的極端重要性,作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表述等,深入學習領會這些理論創新成果,對于我們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建黨100周年;七一講話;理論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光輝,蘊含著豐富的理論創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綱領性文獻。
一、將黨的百年歷程劃分為四個歷史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深刻總結了一百年來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的四個偉大成就,作出的四個偉大貢獻。這樣的總結意味著可以將黨的一百年劃分為四個歷史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分別用8個字精準概括出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精神特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自力更生、發憤圖強;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解放思想、銳意進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學習黨史、研究黨史、宣傳黨史提供了根本理論遵循。
二、提出并深刻闡釋偉大建黨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32個字深刻闡釋偉大建黨精神,并指出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我們黨在一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鮮明的精神譜系,包括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這些在艱辛實踐中形成的偉大精神,彰顯了一百年來黨的偉大實踐的內在邏輯和成功秘訣。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彪炳史冊的歷史性成就,正是源于以偉大建黨精神為引領的精神譜系發散出來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從精神譜系的傳承中汲取前行動力的思想自覺,并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激勵全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三、作出“三個不代表”的重要論斷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叭齻€不代表”的提出,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為無產階級、為絕大多數勞動人民謀利益。中國共產黨人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觀察和思考中國社會,“使我們黨得以擺脫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堅定不移地反對腐敗,就是要防范和清除可能出現的各種利益集團、權勢團體、特權階層對黨內政治生活的影響,始終保持良好的黨內政治生態。“三個不代表”是馬克思主義根本政治立場的具體體現,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根本屬性的具體體現。
四、用四個“是”闡釋黨的領導的極端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以前的講話中,用兩個“是”來闡釋黨的領導的重要性,即: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這次“七一”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兩個“是”: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這兩個“是”,是對前兩個“是”的拓展和補充,是從我們黨百年奮斗取得的歷史性貢獻中得出的結論。對黨本身來說,我們黨一百年前成立時只有50多名黨員,今天已經成為擁有9500多萬名黨員、領導著14億多人口大國、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過去一百年,我們黨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了優異答卷。今天,黨立足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必將在新時代的趕考中再次交出優異答卷。對國家來說,在黨的領導下一個積貧積弱落后挨打的國家已經發展成一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日益走向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人民來說,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翻身解放、當家作主,人民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斷增強,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這就很好地詮釋了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從而更好地詮釋了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凸顯了黨的領導的極端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五、作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表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講話中沒有展開論述,但在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專門講到中國現代化的5個特征: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光明前景,也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道路,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人類文明新形態,是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邏輯結果,是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為條件和特征的文明新形態,既是關于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的創新,也是關于文明的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彰顯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特色和中國優勢,必將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此外,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還提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等新觀點。我們要深入研究這些理論創新點,準確把握其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更好地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