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昕煒 鄭偉東
(揚州職業大學 江蘇揚州 225009)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報告(2015年)》,2012年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5.2%,中國居民高血壓患病人數預計超過2.7億[1]。超重和肥胖是影響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提前對肥胖前期人群進行干預,可延緩高血壓發生與進展[2]。靜息心率(RHR)是安靜狀態下每分鐘心跳的次數。研究顯示,靜息心率加快可增加心率變異性發生概率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3]。該文通過對656名高校教師體質量指數(BMI)、血壓和RHR調查研究,分析高校教師BMI與高血壓和RHR的關系,為預控超重肥胖、降低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提供依據。
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法,以江蘇省656名高校教師作為調查對象,測試地點為江蘇省各市區國民體質測試站。其中,男性317人,女性339人,年齡在25~59歲。按照年齡分層,分為25~34歲226人,35~44歲179人,45~59歲251人,排除心率異常及相關關聯疾病和長期服用心血管病治療性藥物的教師。
1.2.1 數據收集
(1)指標測試
按照《國民體質測試標準手冊》要求,由體質監測中心專業測試員開展數據測量。測量指標包括體質指數、收縮壓、舒張壓和安靜心率。血壓和RHR測量方法:受試者在安靜休息5min后采用坐位,使用血壓計測量上臂肱動脈脈搏、收縮壓和舒張壓。BMI測量方法:體質測量儀測量身高、體重和體質指數。
(2)問卷調查
通過面訪和問卷調查,收集調查對象一般情況、疾病史和服藥情況、體育活動等資料。
1.2.2 診斷標準
(1)體質量指數(BMI)
BMI小于18.5kg/m2為體重偏輕,18.5~23.9為正常體重,24~27.9kg/km2為超重,BMI大于28kg/m2為肥胖。
(2)高血壓
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標準,在未服用抗高血壓藥物情況下,SBP﹤120mmHg和DBP﹤80mmHg為正常血壓;120mmHg≤SBP﹤140mmHg和80mmHg≤DBP﹤90mmHg 為正常高值血壓;SBP≥140mmHg和DBP≥90mmHg為高血壓。
(3)靜息心率
RHR﹤60次/min為心動過緩,60≤RHR﹤100次/min為正常心率,RHR>100次/min為心動過速,即判定為靜息心率過快。
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連續性計量資料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BMI對血壓和RHR的影響,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高校教師超重率為34.75%,肥胖率為10.97%。隨著年齡增加,超重和肥胖率逐年增長,見表1。

表1 高校教師BMI分層結果[n(%)]
不同BMI分型教師的SBP、DBP和RHR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隨著BMI上升,收縮壓、舒張壓和RHR均呈上升趨勢,BMI超重和肥胖組收縮壓、舒張壓和RHR均高于BMI正常組,見表2。
表2 高校教師不同BMI血壓和RHR比較 ()

表2 高校教師不同BMI血壓和RHR比較 ()
注:a表示與體重正常組相比,P﹤0.05;b表示與體重超重組相比,P﹤0.05;
將BMI與血壓水平和RHR進行偏相關分析,性別和年齡為控制變量。結果顯示,教師BMI與收縮壓、舒張壓和靜息心率呈正相關(P﹤0.01),見表3。

表3 高校教師BMI與血壓和RHR相關性
男性教師BMI超重和肥胖組高血壓患病風險分別是正常組的3.43倍和3.98倍。女性教師BMI超重和肥胖組高血壓患病風險分別是正常組的2.3倍和3.09倍,見表4。

表4 不同BMI高校教師高血壓檢出率及
男性教師BMI超重和肥胖組RHR過快發生風險分別是正常組的1.39倍和2.69倍。女性教師BMI超重和肥胖組RHR過快發生風險分別是正常組的7.77倍和11.05倍,見表5。

表5 不同BMI高校教師RHR過快檢出率及BMI對RHR過快影響的Logistic回歸分析
高血壓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罹患風險。超重和肥胖伴隨脂質代謝障礙促使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不同程度合并存在[4]。該研究結果顯示,隨著BMI升高,高血壓檢出率增加,超重和肥胖組高血壓檢出率高于正常組;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男性教師BMI超重和肥胖組高血壓患病風險分別是正常組的3.43倍和3.98倍,女性教師超重和肥胖組分別是正常組的2.3倍和3.09倍,BMI與SBP、DBP水平顯著相關(P﹤0.05),與拉巴片多[5]研究結果一致。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者常合并有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Hcy升高是低密度脂蛋白和總膽固醇增加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危險因素,從而增加高血壓發生風險。
RHR過快是自主神經調節失衡,心臟搏動頻率加快,心動周期縮短,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增多導致心肌缺血等綜合表現。該研究顯示,隨著BMI升高,RHR過速檢出率增加,超重和肥胖組RHR過速檢出率明顯高于正常組;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男性教師BMI超重和肥胖組高血壓患病風險分別是正常組的1.39倍和2.69倍,女性教師超重和肥胖組分別是正常組的7.77倍和11.05倍,BMI與RHR過速顯著相關(P﹤0.05),與張秋梅[6]研究結果一致。研究表明,肥胖可引發機體脂肪代謝異常,促進巨噬細胞釋放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6等因子觸發炎癥反應[7],產生胰島素抵抗,激活交感神經,引起RHR加快。
高校教師BMI與高血壓及RHR具有顯著相關性,超重和肥胖者高血壓及RHR加快發生風險增加,提示BMI監測有助于預防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