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賢軍,武 永,陳明和,謝蘭生,秦中環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南京 210016;2.北京航星機器制造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鈦合金蜂窩夾層結構由上下2塊薄壁面板與中部鈦合金蜂窩芯組成,具有密度小、剛性大、強度高、隔熱隔音性好的優點,在航空航天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3]。鈦合金蜂窩芯的制備方法主要包括成形法、增材制造法等。成形法工藝流程為先將薄板預成形成瓦楞板,再焊接成蜂窩芯[4-5]。虞文軍等[6]采用輥壓/校形法制備了蜂窩芯瓦楞板,分析了輥壓齒輪間隙和校形參數對瓦楞板尺寸精度的影響。蘇小麗[7]和山口近吾等[8]分別采用點焊和釬焊方法研究了瓦楞板的拼接工藝,并成功制備了蜂窩芯樣件。王琦等[9]研究了點焊TC1鈦合金蜂窩芯的面抗壓性能,發現焊點強度對蜂窩芯平壓極限載荷的影響較大,平壓時的失效形式為焊點剪切失效和蜂窩芯屈曲變形。BARANOWSKI等[10]研究了激光增材制造Ti-6Al-4V鈦合金蜂窩芯在準靜態壓縮下的變形行為,發現隨著蜂窩芯壓縮過程的進行,壓縮力發生不穩定變化,蜂窩芯胞體尺寸影響其力學性能。雖然針對成形法制備鈦合金蜂窩芯的研究已較為深入,但瓦楞板之間的連接強度普遍較低[11];而增材制造蜂窩芯尚未得到大規模應用,在嚴苛的工作條件下應用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研發一種高效、穩定的鈦合金蜂窩芯制造工藝。
在制備復合材料和鋁合金蜂窩芯時,拉伸法[12]是一種常用的高效制備方法,即采用膠接、焊接等方法制備層疊板,再經拉伸變形后得到蜂窩芯[13-14],可批量制備大尺寸蜂窩芯。這為鈦合金蜂窩芯的制備提供了一種新思路。TC4鈦合金在高溫下具有良好的塑性與擴散連接性能[15],可采用擴散連接制備TC4鈦合金層疊板,然后經過高溫拉伸得到胞體形狀較一致的鈦合金蜂窩芯[16]。作者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模擬了TC4鈦合金蜂窩芯的擴散連接/拉伸成形過程,基于仿真結果獲得最佳的拉伸長度,通過擴散連接/拉伸成形試驗,研究了蜂窩芯胞體輪廓、壁厚分布以及擴散連接界面形貌,為鈦合金蜂窩芯的擴散連接/拉伸成形制造工藝的應用提供參考。
試驗材料為寶鈦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厚度為0.2 mm的TC4軋制薄板,其化學成分符合GB/T 3620.1—2016標準。TC4鈦合金的室溫抗拉強度為1 012 MPa,在高溫下具有良好的塑性和擴散連接性能[17]。經過擴散連接工藝處理后TC4鈦合金在800 ℃和不同應變速率下拉伸的真應力-真應變曲線如圖1所示。

圖1 TC4鈦合金在800 ℃和不同應變速率下拉伸時的真應力-真應變曲線Fig.1 True stress-true strain curve of TC4 titanium alloy during tension at 800 ℃ and different strain rates
鈦合金蜂窩芯的擴散連接/拉伸成形工藝的原理如圖2(a)所示:先用擴散連接方法將噴涂氮化硼隔離劑的TC4鈦合金薄板制備成層疊板,再沿層疊板法向高溫拉伸成蜂窩芯。TC4鈦合金薄板長度為130 mm,氮化硼噴涂長度為20 mm,噴涂區間隔長度為20 mm。蜂窩芯胞體目標形狀為正六邊形,胞體邊長L為10 mm,蜂窩芯厚度t為10 mm,由10層鈦合金薄板組成,共5層蜂窩胞體。TC4鈦合金擴散連接溫度為920 ℃,擴散連接壓力為3 MPa,保壓時間為60 min。采用UTM5504X型高溫拉伸試驗機以及圖2(b)所示的拉伸夾具進行拉伸成形,夾具部件可在導軌上自由移動。拉伸時溫度為800 ℃,拉伸速度為1 mm·s-1,拉伸前保溫20 min,拉伸長度根據有限元仿真優化得到。拉伸完成后,迅速取出蜂窩芯并水冷以保存高溫組織。在拉伸過程中,由于胞體輪廓在不斷發生變化,采用蜂窩芯斜邊與水平方向的傾角θ、蜂窩芯胞體寬度W和蜂窩芯胞體高度H描述蜂窩芯胞體尺寸。

圖2 擴散連接/拉伸成形法制備鈦合金蜂窩芯的原理以及拉伸夾具Fig.2 Schematic of diffusion bonding/stretch forming principle for titanium alloy honeycomb core (a) and stretching fixture (b)
采用游標卡尺測量蜂窩芯中部胞體的高度與寬度,獲取蜂窩芯的整體輪廓。采用熱鑲嵌法制備擴散連接層疊板和蜂窩芯金相試樣,利用砂紙打磨和機械拋光,再用Kroll試劑(體積分數2% HF和體積分數4% HNO3組成的溶液)腐蝕后,采用MR5000型光學顯微鏡觀察顯微組織。為了獲取蜂窩芯拉伸變形后的板料減薄量,采用顯微測量軟件對胞體斜邊,即圖2(a)中主要變形區的厚度進行測量,測試間隔為1 mm。
5層正六邊形蜂窩芯的理論總高度為88.4 mm,而拉伸過程中胞體變形存在圓角過渡而無法形成正六邊形[18],因此不能直接采用理論高度作為其拉伸試驗參數。為了獲得合適的拉伸長度,采用ABAQUS軟件中的Dynamic Explicit模塊對蜂窩芯的拉伸成形工藝進行仿真。圖3為蜂窩芯拉伸成形的有限元模型,采用C3D8R單元進行網格劃分,采用結點綁定的方式模擬擴散連接,方框內為施加拉伸載荷的區域,拉伸方向垂直于板料表面,拉伸速度為1 mm·s-1,拉伸長度分別為55, 65, 75, 85,95 mm。仿真過程中TC4鈦合金的材料塑性參數由高溫拉伸應力-應變曲線獲得。

圖3 蜂窩芯拉伸成形有限元模型Fig.3 Honeycomb core stretching forming finite element model
由圖4可以看出,當拉伸長度為55 mm時,蜂窩芯最外側胞體的拉伸應變較大;隨著拉伸過程的進行,胞體形狀逐漸規整,在拉伸至75 mm時,蜂窩芯胞體接近正六邊形結構;隨著拉伸長度的繼續增加,蜂窩芯縱向繼續伸長,橫向繼續收縮,胞體形狀向長方形轉變;當拉伸長度為95 mm時,蜂窩芯胞體呈長方形。拉伸開始時,由于拉伸載荷直接作用在外層的板料上,外層的層疊板先變為扁平六邊形,整體變形不均勻,造成外層板料應變集中;隨著拉伸過程的進行,所有板料被均勻拉開,此時邊緣板料發生彎曲變形而造成應變集中;當胞體形狀變為長方形后,部分板料直接受到拉伸力作用而發生變形。由此可知,在擴散層疊板拉伸變形至六邊形的過程中,蜂窩芯擴散連接區域主要承受彎曲力,其邊緣發生連接界面撕裂和板料彎曲斷裂的可能性較大。

圖4 模擬得到拉伸不同長度后蜂窩芯的等效塑性應變云圖Fig.4 Simulated equivalent plastic strain cloud of honeycomb core by stretching for different lengths
理論正六邊形的高度為17.3 mm,寬度為20 mm,傾角為60°。由圖5可以看出:模擬得到隨著拉伸長度的增加,胞體高度和側邊傾角增加,寬度減小,當拉伸長度為75 mm時,胞體寬度和高度、側邊傾角分別為21.7 mm, 14.9 mm, 70°,胞體形狀最接近正六邊形。因此,根據仿真結果選擇75 mm作為拉伸長度進行蜂窩芯拉伸試驗。

圖5 模擬得到拉伸不同長度后蜂窩芯胞體的尺寸Fig.5 Simulated size of cell of honeycomb core by stretching for different lengths
3.2.1 成形質量
由圖6可以看出:拉伸75 mm后蜂窩芯胞體基本為規則的六邊形,未出現粘連、撕裂、彎曲斷裂現象,蜂窩芯中部質量較好,但部分胞體出現了邊長不一致的情況,且外側胞體發生一定程度的畸變;在拉伸初期,需要將板料從平面狀態拉起至彎曲變形狀態,其拉伸力增加得較快,而在進入彎曲變形階段后,拉伸力緩慢上升,在拉伸長度超過55 mm后,拉伸力迅速上升,并出現較大波動。

圖6 拉伸75 mm后蜂窩芯的外觀及拉伸力-位移曲線Fig.6 Appearance of honeycomb core by stretching 75 mm (a) and tension force-displacement curve (b)
對圖6中蜂窩芯中部7個胞體的尺寸進行測量,結果如圖7所示。由圖7可以看出,蜂窩芯中部胞體的尺寸差距較小。計算得到胞體的平均高度為16.2 mm,平均寬度為21.5 mm,與理想正六邊形尺寸間的相對偏差僅為6.59%與7.55%,說明最外側的胞體畸變對中部胞體尺寸的影響較小。

圖7 拉伸75 mm后蜂窩芯中部胞體的高度與寬度Fig.7 Height (a) and width (b) of cell of honeycomb core by stretching for 75 mm
取圖6(a)中方框所示蜂窩芯中部胞體的試驗和仿真輪廓,與理想正六邊形輪廓進行對比,結果如圖8所示。由圖8可以看出:試驗得到胞體的寬度和高度、斜邊傾角別為21.0 mm, 8.2 mm和65°,與正六邊形尺寸間的相對偏差分別為4.90%, 5.09%,8.33%;測得試驗和仿真得到胞體的圓角半徑分別為2.5,3.3 mm。

圖8 試驗得到拉伸75 mm后蜂窩芯中部胞體輪廓與仿真結果以及理想正六邊形輪廓的對比Fig.8 Comparison of tested cell outline of honeycomb core middle part by stretching for 75 mm with simulation and ideal regular hexagon outline
由圖9可以看出:仿真得到蜂窩芯板料的最小厚度為0.190 mm,最大厚度為0.204 mm,最大減薄率為6.86%,且板料最薄處位于圓角附近;試驗得到蜂窩芯板料的最小厚度為0.194 mm,最大厚度為0.205 mm,最大減薄率為5.37%,最薄處也位于圓角附近。在板料拉伸變形過程中,圓角處承受了較大的彎曲力以及沿板料的拉伸力,因此圓角附近的板料厚度最小。

圖9 試驗得到拉伸75 mm后蜂窩芯板料厚度分布曲線與仿真結果的對比Fig.9 Comparison of tested plat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honeycomb core by stretching for 75 mm with simulation
試驗得到拉伸75 mm后蜂窩芯質量較好,但由于層疊板在噴涂隔離劑和疊放過程中會產生尺寸誤差,部分胞體邊長不一致;夾具部件安裝在層疊板上時存在一定的安裝誤差,夾具部件與導軌的配合精度不足,這些都會導致拉伸力無法垂直作用在胞體的拉伸區域上,從而影響部分胞體的形狀;夾具部件在導軌上移動時存在摩擦力,阻礙了外側胞體在寬度方向上的收縮,導致外側胞體變形不充分而發生畸變[18]。通過提高TC4鈦合金薄板疊放精度以及改進夾具設計可以減小此類工藝缺陷。
3.2.2 擴散連接界面形貌
由圖10可以看出:層疊板擴散連接區域未見明顯孔洞缺陷,擴散連接質量良好,擴散連接區域與母材區域的組織相同,擴散連接區與隔離劑區域界面處存在部分虛焊過渡段,其長度為150 μm左右,這是噴涂隔離劑所引起的正?,F象;拉伸75 mm后蜂窩芯擴散連接質量良好,未擴散連接區域的薄板在拉伸力作用下發生彎曲變形,彎曲圓角區域未出現裂紋,部分虛焊過渡段因連接強度較差而裂開,其長度減小到70 μm左右。經檢查發現,擴散連接區域的焊合率均超過了95%。由此可見,擴散連接/拉伸成形工藝可以實現蜂窩芯板料間的冶金結合,且拉伸成形過程不會對擴散連接質量造成影響。

圖10 擴散連接層疊板以及拉伸75 mm后蜂窩芯擴散連接界面處的微觀形貌Fig.10 Micromorphology diffusion bonding interface area of diffusion bonding laminate (a-b) and honeycomb core by stretching for 75 mm (c-d): (a, c) overall morphology and (b, d) amplification of bonding interface area
(1) 在920 ℃/3 MPa/60 min參數下對表面間隔噴涂氧化硼隔離劑的10層TC4鈦合金薄板進行擴散連接得到層疊板,并在溫度800 ℃、拉伸速度1 mm·s-1下拉伸75 mm制備蜂窩芯,該蜂窩芯形成了規則的正六邊形胞體,驗證了擴散連接/拉伸成形制備TC4鈦合金蜂窩芯的可行性。
(2) 蜂窩芯中部胞體平均高度為16.2 mm,與正六邊形高度的相對偏差為6.59%,平均寬度為21.5 mm,與正六邊形寬度的相對偏差為7.55%,彎曲變形圓角為2.5 mm,板料的最大減薄率為5.37%。
(3) 擴散連接得到的層疊板結合緊密,擴散連接區域未見明顯缺陷,焊合率均超過了95%,擴散焊接區域和隔離劑區域過渡處存在一段虛焊區域,經拉伸變形后焊縫未被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