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春妹
[摘? 要] 二次函數與幾何是中考的考查重點,其中的相似三角形存在性問題尤為重要. 問題解析要關注其中的相似對應,把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從函數與幾何的關聯視角切入,合理構建解題思路. 文章將深入探究函數背景中的相似三角形問題,結合實例問題進行探討,突破難點并進行拓展探究,以饗讀者.
[關鍵詞] 二次函數;幾何;相似;最值;分類討論
問題綜述
函數中因動點產生的相似三角形問題十分常見,通常以探究的形式綜合構建,如求解圖形相似時點的坐標,如三角形相似時邊長大小或直線斜率等. 對于三角形相似時點的坐標問題,可先分析已知三角形的幾何特征,然后根據相似對應關系進行分類討論. 如若問題沒有給出三角形的邊長,則可以根據函數解析式以及直線與曲線的交點坐標來表示各邊長,之后根據相似關系構建方程. 下面結合實例加以探究.
問題探究
問題:如圖1所示,二次函數y=ax2+bx+2的圖像與x軸相交于點A(-1,0),B(4,0),與y軸相交于點C.
(1)試求函數的表達式;
(2)點P為函數在第一象限內圖像上的一點,過點P作PQ⊥BC,垂足為Q,連接PC.
①求線段PQ的最大值;
②如果以點P,C,Q為頂點的三角形與△CBO相似,試求點P的坐標.
思路分析:(1)點A和B為拋物線與x軸的交點,根據交點坐標可將拋物線設為y=a(x+1)(x-4),整理可得a=- ,即可求出函數的解析式.
(2)①點P為拋物線上的動點,PQ可視為是△PBC底邊BC上的高,可設出點P的坐標,然后利用幾何性質推導點Q的坐標,將PQ長表示為關于坐標參數的函數,后續利用幾何性質即可確定PQ的最大值.
②該問探究以點P,C,Q為頂點的三角形與△CBO相似,其中的相似對應未定,則需要分類討論,結合三角形相似時的等角關系或邊長對應關系來逐步求解.
過程探究:(1)點C為拋物線與y軸的交點,可得點C(0,2),又知A(-1,0),B(4,0),設拋物線的表達式為y=a(x+1)·(x-4),將點C坐標代入其中,可得-4a=2,可解得a=- ,則函數的表達式為y=- x2+ x+2.
(2)①作PN⊥x軸于N,交BC于點M,如圖2所示,由點B和C坐標可得BC=2 ,根據點B和C的坐標可求得直線BC的解析式為y=- x+2. 設點P的坐標為t,- t2+ t+2,則可推得點M的坐標為Mt,- t+2,有PM=- t2+2t. 分析可證△PQM∽△BOC,由相似性質可得 = ,即PQ=? PM,所以PQ=- t2+? t=- (t-2)2+? ,分析可知,當t=2時,線段PQ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為? .
②以點P,C,Q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由于三角形中存在直角,則相似情形有兩種,分別為△PCQ∽△CBO或△CPQ∽△CBO,下面分類討論.
情形一:當∠PCQ=∠OBC時,△PCQ∽△CBO,此時PC∥OB,則點P關于直線x= 對稱,可求得點P的坐標為(3,2);
情形二:當∠CPQ=∠OBC時,△CPQ∽△CBO. 由于∠OBC=∠NPQ,則∠CPQ=∠MPQ,又知PQ⊥CM,可證△PCM為等腰三角形,故PC=PM,結合點的坐標可得t2+- t2+ t2=- t2+2t2,可解得t= ,此時點P的坐標為 , ;
綜上可知,滿足條件的點P的坐標有兩個,分別為(3,2)和 , .
評析:上述是關于二次函數與幾何的綜合題,第二問分為兩小問,第11問求線段的最大值,把握動點軌跡,建立線段函數是突破關鍵,第22問討論三角形相似時點P的位置,結合相似判定定理開展條件探究,分類討論相似情形十分重要. 從圖像構建形式來看,總體上屬于函數與幾何的動態問題,把握知識聯系,利用幾何性質切入可降低思維難度.
解析探討
上述考題第二問中的相似三角形存在性問題是核心之問,具有一定的解析難度,突破的難點有兩個:一是沒有設定相似對應關系,需要分類討論;二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較多,如何確定. 下面基于問題難點進行深入反思.
1. 相似關系的探討
確定三角形的相似對應關系是后續定理分析的前提,相似對應關系不明是引出分類討論、造成問題多解的重要因素. 在不設定特殊條件的情形下需要討論三種情形,若存在特殊角度或點位置限制,則會減少討論情形. 上述題目中只給出△CPQ與△CBO相似,但沒有設定對應情形,故需要結合問題進行分類討論,但由于直角的存在,有∠PQC=∠COB,使得最多存在兩種相似情形. 若將上述問題變更如下:若△PCQ∽△CBO或△CPQ∽△CBO,試求點P的坐標,則由于問題的相似對應關系確定,故無須分類討論.
2. 判定定理的探討
考題探究除了需要關注解析過程外,還需關注其中的解法定理,總體上三角形存在性問題的突破思路為假設相似存在,結合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推導圖像特性,根據幾何特性與函數關系進行結論推導. 其中確定適用的判定定理在突破時尤為重要,由教材內容可知相似三角形有三大判定定理,其中定理1是關于三角形的兩邊與夾角,定理2是關于三角形的兩角,定理3是關于三邊比例關系. 判定定理1和2均含有對應角相等的條件,通常探究相似三角形存在性問題從尋找一組對應角相等入手,定理的解題步驟如下:
對于判定定理1,解題應用分三步:第一步,探尋一組對應角相等;第二步,分兩種情形列比例方程;第三步,解方程檢驗,確定最終結論.
對于判定定理2,解題應用分兩步:首先確定一組等角,然后探究另一組角相等.
判定定理3的解題應用較為少見,需要根據三邊對應成比例來列連續比例式,然后構建方程組求解.
上述相似三角形存在性問題的解題依據為判定定理2,探討兩個直角三角形相似只需再確定一組等角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若其中一組銳角相等,則直角三角形的銳角三角比確定,可直接將其轉化為討論另一直角三角形的三角比.
拓展探究
三角形相似與三角形全等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其中的對應邊關系是兩者轉化的紐帶,即對于相似三角形,若有一組對應邊相等則可轉化為全等三角形. 在實際探究時可以相似三角形為中間關系來探討三角形全等,即首先確定兩三角形為相似關系,再引入一組等邊.
例題:(2020年陜西中考卷)如圖3,拋物線y=x2+bx+c經過點(3,12)和(-2,-3),與兩坐標軸的交點分別為A,B,C,它的對稱軸為直線l.
(1)求該拋物線的表達式;
(2)P是該拋物線上的點,過點P作l的垂線,垂足為D,E是l上的點. 要使以P,D,E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OC全等,求滿足條件的點P、點E的坐標.
解析:這里主要探究考題的第(2)問,由坐標點可確定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x2+2x-3. 根據條件可確定點A(-3,0),B(1,0),C(0,-3),即AO=CO=3,則△AOC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由作圖過程可知∠PDE=90°,故只需PD=DE(構建相似三角形),且長度為3(構建全等三角形),具體如下.
如圖4,當PD=DE=3時,以P,D,E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OC全等. 可設點P(m,n),當點P在拋物線對稱軸的右側時,可得m=2,故n=5,則點P(2,5),可推得點E的坐標為(-1,2)或(-1,8).
而當點P位于拋物線對稱軸的左側時,由拋物線的對稱性可得P(-4,5),此時點E的坐標同上.
綜上可知,點P的坐標為(2,5)或(-4,5);點E的坐標為(-1,2)或(-1,8).
評析:上述是關于拋物線背景下的全等三角形存在性問題,解析時充分把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來構建思路,解析過程雖未直接點明,但本質上是三角形相似關系的特殊性衍生. 探究學習時要關注幾何中特殊的關聯定理,深刻理解知識本質.
總結思考
函數背景中的相似三角形存在性問題存在一定的解析難度,問題的綜合性較強,在探究學習時需要關注以下幾點:一是深刻理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結合函數背景探究定理的使用方法及條件的構建思路;二是關注函數與幾何的綜合方式,把握點、線、面、形之間的幾何與代數關聯,即可由拋物線解析式求點,由點定線,由線解面,同時可逆向推導.
開展綜合性考題的探究教學,旨在引導學生掌握問題的解析方法,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同時通過探究過程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后者是教學的重點所在. 因此教學中要立足考題,開展思想方法的滲透,借助函數與幾何作圖過程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在問題的解析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在多情形探討中滲透分類討論思想. 教學中倡導設問引導探究,關注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參與探究過程,充分提升學生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