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泊言
(魯迅美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50)
文創產品的展示成果能否使廣大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各年齡段游客、國際友人等喜愛,是驗證當下文創產品設計與制作成功與否的重要參考。
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與發揚,文物利用的合理化日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2016 年國務院轉發《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中,提出要深入發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通過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升國家軟實力。在《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設立了“多措并舉讓文物活起來”專章,強調要堅持保護為主、保用結合,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大力拓展文物合理適度利用的有效途徑,促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是讓文物活起來的一項重要舉措。一些文化文物單位逐漸意識到,要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文物自身強大的生命力與影響力,構建具有特色的“文創語言”系統,對文化元素進行提取研制,從而生產出文創產品以滿足當代消費者的需求,使得地域文化經久不息,傳播源源不斷。
文創產品的產生一定要把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提煉、整合、再解讀及重構作為前提,再結合當下的文化特征、大眾審美等因素,在一般產品中注入新時代人文精神及內涵,這樣,最終設計出的“文化標志”才是有“靈魂”的文創產品。
一方面,文創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原產品的附加價值。文創產品在一般商品原有的實用性及功能性上增加了人文性及藝術性,使普通商品成為蘊含了人文精神、傳統文化、流行藝術的有機結合衍生品,在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說,文創產品的大賣,也有利于提高各大博物館及文物開發保護中心等機構或組織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擴大博物館及文物開發保護中心等機構或組織的文化影響力與號召力,從而更高效地傳播傳統文化。而開發文創產品進而售賣可以拓寬各大博物館及其他文物開發保護中心等諸多機構或組織的資金收入來源,增加收益后形成良性的產業循環也有利于此類組織或機構支付修繕文物、維護組織或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各領域專業人員雇用的費用,使博物館及其他文物開發保護中心等組織或機構得到更好的發展和運作。因此,文創對相關產品在市場中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開發與研制文創產品,有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發展與傳播。文創產品是當下流行元素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有利載體,是加深國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增進優秀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以及對外弘揚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在國際上更好地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文創產品的結合可以創造出許多兼具民族文化特色與當下流行元素的創新產品。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璀璨多元。但在文創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寶庫中素材的提煉不應因其內容廣泛而掉以輕心。
目前國內的文創產品主要以兩種方式進行出售,一種是各大博物館的文創實體店,另一種則是網上售賣文創用品的虛擬店鋪。二者出售方式雖有些許區別,但所出售的文創用品種類及樣式大都別無二致,這些文創產品按照呈現的方式可大致分為中小型歷史文物復原品和傳統文化符號提取再創衍生品。其中中小型文物復原品往往受眾面集中在文物愛好者和收藏者之間,此類文創用品相對制作精良,品相精美,價格較高;而傳統文化符號提取再創衍生品則包攬了文創產品領域的大部分種類與形式,其價格往往由其制作材料影響或決定。
當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文創產品的研發更應將現代的科技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將文創產品的質量提升一個高度。然而,在這些文創作品中,往往都存在比較明顯的特征,即以常見生活用品簡單地結合傳統文化元素。這些生活用品多為杯、盤、筆、書簽、手機殼、圍巾等,而傳統元素的提取范圍多為文物的原始形態、顏色搭配及紋樣等,二者的結合方式多為在生活用品上直接印制文物的紋樣及圖案。這樣的方式在早期文創產品的制作實驗中可以被接納,但文創產業當下發展迅速,若還是以簡單結合的方式進行制作,內容無新的變化,材質亦無科技的痕跡,如此呈現的文創產品的最終效果則會顯得呆板無趣,人們在看到這類文創產品時沒有耳目一新之感,亦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情之心,反而隱約有被敷衍之感,這使得許多傳統文化愛好者、游客乃至國際友人等對文創產品的現實感受指數遠不及期望指數。
文創產品的設計與制作絕不能浮躁,其創作的過程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再梳理,而文創用品的魅力在于既能表達傳統文化的特性又具有現代流行元素的特征,其存在要滿足日常用品的基礎功能,還要讓使用者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并能引發相關問題的思考。若其存在不能有效地傳播傳統文化內涵,不能引發人們對傳統文化在當下及未來發展的思考,甚至不能表達出文物原有藝術美感的十分之一,這樣的文創產品就是不成功的。簡單地將文物的某一部分提取出來或直接將整件文物印制在某一載體上是十分輕率的,不僅不能表達出原文物的歷史影響及地位,也不能體現出原歷史文物的人文精神與藝術美感,而這類文創用品對相關產品經濟的帶動性也微乎其微。
1.美感把控失度。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其物質載體的表現豐富絢爛,既有大方優美的形態亦有奇譎瑰麗的樣式。在文創產品的設計與制作中,設計者必須要考慮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在體現,例如顏色的選擇與搭配、紋樣的疏密與取舍、元素的打破與重組等,該環節是文創產品設計的重點之一,一旦出現問題將直接影響最終效果。在目前可見的所有文創用品中,部分產品在最終呈現時并沒有重視這一問題。一方面不能適度的控制選材,核心元素再創作時表達不明確,不能準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征,當我們面對該文創產品時獲得的信息模糊;另一方面則是把所有的紋樣、元素雜糅在一起或是同西方的藝術形式強行結合,進行打破重組后便直接成型。這類文創用品在出售時確實顏色絢麗,引人注目,但仔細觀玩時便會發現該類文創產品所表達的文化內涵單薄無力、不分主次、結構混亂,并不能準確的表達其文化價值,甚至有時雜糅力度過大,使文創產品沾染“俗氣”或是完全西化失去東方藝術特色。
2.適用性把控失度。文創產品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時必須考慮二者的相適程度,即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某一文創產品中的適用性。在文創產品研發設計時,面對眾多的可選擇項,并非所有素材的選擇都能成功地與文創載體相適。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深挖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了解其發展脈絡及影響,在此基礎上才能清晰地看到,不同的傳統文化形態要予以不同的且最適合的表達方式。目前可見的部分文創產品便有不重視此問題的通病。在傳統元素中所截取的部分被直接嵌入文創載體內,將十分具象的文化元素安置在幾乎所有產品上,這是粗魯且不明智的。這使得文創產品給人以千篇一律,“強行文創”之感。
中國傳統文化的表象其實是其內涵的具象載體,而文創產品則是要通過再創作讓人們在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表象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在文創產品中我們最直觀看到的便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表象內容的提取和再創作,如服飾紋理、建筑樣式、圖案紋樣、文字筆錄、色彩等諸多形式。中國傳統文化的樣式是千變萬化的,可以是溫婉的也可以是寂寥的;可以平鋪直敘亦可婉轉曲折。因此在文創產品設計與創作時的選擇是多種多樣、自由自在的,不應被某一特定表象的特征禁錮。
透過文化表象,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改善當下文創產品種種問題的重點。深入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思想內核、由本及表的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與載體的微妙關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探究其當下的形態與變化才能從根本上把握文創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
當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創產品相結合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其根源在于設計者與研發者對中國傳統文化表象的過分執著,在文化載體的汲取上有“急功近利”之嫌,而在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下的聯系問題上未下足苦工。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亙古綿長,博大而精深。當下,文創產品的設計與研發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保護與弘揚有著重要的作用,不斷完善并解決相關問題是一條辛苦而漫長的必經之路,必須持之以恒,誠心研究。如此,具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點的文創產品必定可以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