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這天,一對30歲左右的年輕人預約來訪。男方小趙在機關任科長,女方小王是一家公司的部門經理。兩人相戀三年,開始操辦婚事了。即將走進婚姻,可喜可賀的事啊,為什么來做心理咨詢?
小趙先開口了:“她本來善解人意,特別在意我的感受。但最近她越來越忽略我,而把貼心給了別人。我常常感覺她對別人比對我還在意。她卻說遠近心里分,因為我們是自己人,哪還用得著像對外人那樣有那么多講究?”
小王回應說:“其實哪有那么嚴重?就說前兩天吧。剛到下班時間,他連續給我發來幾條微信。當時我跟客戶談業務還沒結束,這種情況下,難道我不該工作第一嗎?結果由于我沒來得及回復,他很不高興,說在我心里他還不如客戶。客戶是外人,不周詳地溝通行嗎?我們不是自己人嗎?自己人不應該多些理解和包容嗎?”
小趙插話說:“你先照顧客戶沒錯??赡阒挥脦酌腌娋涂梢曰貜臀乙痪湓?,卻為什么不理我?”
他們的問題,實際是走入了在親密關系的相處中的誤區。
親密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由于親密關系的實質是心理關系,很難說哪種人際關系算親密關系。親子關系、夫妻關系、戀人關系、友人關系,都可能成為親密關系,但也未必。只有彼此在了解程度、關心程度、依賴程度、默契程度、信任程度、忠誠程度方面,都超出了一般人際關系,才能稱之為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能給人帶來更美好的體驗。然而事實上,親密關系也常給人帶來比一般關系還要多的煩惱。這不是親密關系本身的錯,而是因為在親密關系的相處中,人們往往更容易走進互動的心理誤區。比如“自己人,客氣什么?”“自家人哪還那么多講究,累不累?”“我在外人面前會做個言行得體的女人,只有在我愛的人面前才會撒嬌使性……”“我在外面戴著面具做大男人,在家里才會放開自己……”于是,親密關系中出現了疏忽、怠慢、麻木,隨便、放任、放肆,讓親密關系少了甜蜜與美好,多了痛苦和煩惱。
1親密關系使得“安全感”增強
在一般的人際關系中,人們打交道時都會少些隨性,多些理性,更注意交往的方式和技巧。而親密關系由于增強了人們心理上的安全感,讓人們覺得彼此是自己人,即使相處時隨便些也不會讓對方受傷。于是,人們在親密關系的互動中就會變得疏忽、怠慢、漫不經心,變得有些無所謂,甚至覺得理所當然。
2親密關系使得“新異性”降低
一般的人際關系往往是多變的,交往也是淺層次的,彼此缺乏相互了解,相互有很多的未知。因此,彼此會有較多的新異性,或者叫作新鮮感,互動起來會有較高的敏感度。親密關系就不一樣了。親密關系往往相當穩定,彼此太了解,太熟悉,心理上的新異性和新鮮感就降低了。于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互動中就會變得淡漠、麻木、麻痹大意,親密關系中相處的困擾也就隨之而來了。
人們總以為親密關系中,彼此都有深厚的情感基礎,基礎牢固的情感不會受傷。其實不然,任何感情都需要養護,任何感情都經不起傷害。愛情是這樣,友情是這樣,親情是這樣,所有親密感情都是這樣。我們不能仗著是親密關系,就隨意怠慢,弄性使氣。相反,由于親密關系的特殊性,越是親密關系,越應該用心好好維護;越是親密感情,越應該用心好好滋養;越是親密關系的互動,越應該有所謂,越應該更在意。
社會心理學把生活分為兩種:能被別人知道的公開的生活,叫“前臺生活”;不能被別人知道的隱藏的生活,叫“后臺生活”。在一般關系中,人們很少自我展露,彼此看到的只是對方的“前臺”。但是在親密關系中,人們會有更多的自我展露,彼此會更多地看到對方的“后臺”,因而彼此也就有了更深的了解。深度了解,是親密關系的首要特點。
由于親密關系的這個特點,人們會不經意展露自己并不完美的一面,但這絕不是毫無顧忌地展露自己壞毛病的理由,更不是肆意妄為的借口。越是在親密關系的相處中,越不該隨性妄為,越不該怠慢疏忽,相反,越應該彼此珍視,彼此關注,彼此體貼入微。
親密關系是溫情的。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把親密關系當成滋長壞毛病的溫床。如果感覺在親密關系中還要謹言慎行太累了,那么,就更該借此人生成長的機緣,把親密關系作為好好修養自己的土壤,讓自己從骨子里修出更多美好的心性和言行,讓美好的心性言行成為自然而然。這樣,也就無所謂累不累了。
退一步說,即便做不到如此修為,也不必把美好的一面展現給外面的人,而刻意把不完美的一面展露給自己親近的人。讓親近的人在自己的“后臺生活”中也多看到些美好,利己利人利于親密關系,何樂而不為?
親密關系中,由于日久天長的互動與磨合,雙方會在很多方面變得越來越相似,越來越相容,甚至越來越相融,由分離的“你”和“我”,心理上逐漸地融合為“我們”,這就是彼此有了“深度默契”。深度默契,也是親密關系的一個重要特點。
人們常常認為,親密關系不是該多些包容嗎?其實,與其說親密關系中應該多些包容,不如說親密關系應該多些默契。就是說,親密關系即便達不到“相融”,也應該更多地“相容”,而不是單方面的包容,更不是單方面要求對方包容。
人際心理學把包容分兩種情況。一是主動性包容。這樣的包容是包容者主動的行為,在包容的過程中,帶有較多對被包容對象的理解與接受,一般不會有負面情緒。二是被動性包容。這樣的包容是包容者被動的行為,在包容的過程中,帶有較多對包容對象的不情愿與不得已,一般帶有較強的負面情緒。
為了保持親密關系的默契,彼此應該多些主動包容,少些被動包容。為此,親密關系中,自己應該多包容對方,而不是要求對方多包容自己。即便確需對方包容自己了,也該選擇時機,講究方式,營造氛圍,注意分寸,讓對方多些主動的包容,少些負面的情緒。這樣,親密關系中才能多些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