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燕
姓名:上海中醫藥大學
生日:1956年9月
校訓:勤奮 仁愛 求實 創新
學子別稱:“小杏仁”“申小杏”
屬性:“雙一流”高校,國家首批建立的中醫藥高等學校之一,是上海市屬高校中唯一的一所醫科類重點特色院校
地址:蔡倫路1200號,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核心板塊,是“張江藥谷”的重要組成部分
優勢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學校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排名全國第一,均進入A+等級,是全國中醫院校中唯一取得3個A+的高校。康復治療學是學校的特色學科,通過世界物理治療師聯合會(WCPT)和世界作業治療師聯合會(WFOT)雙認證,是國內首家同時擁有物理治療(PT)、作業治療(OT)、聽力與言語治療(ST)專業的高校。
“陽光灑遍青翠的杏林,我們相聚在浦江之濱,努力弘揚中華的瑰寶,為人類托起濃濃的綠蔭……”伴著輕快嘹亮的校歌,我們踏入了一塊中醫藥的寶地——上海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上中醫”)。當初因為夢想成為一名中醫,我來到這里,如今只覺得自己無比幸運,感恩母校,我的選擇沒有錯。
“最好學風高校”,勤學是我們的名片
還記得入學班會上,院長致辭的第一句話就是:“各位不要想著上了大學就可以放縱自己,一定要勤奮踏實,努力學習,記住我們手里把握著的是別人的健康乃至生命。”而這句話所描述的東西,也成了我日后學習生活的一個縮影。
上中醫的學風有口皆碑,即便在節假日,自習室和圖書館的座位依然供不應求。如果你來到圖書館,放眼望去,到處坐滿了刻苦學習的學子。學子們有的在梳理上課時抄下的筆記,有的在學英語,有的在準備考研……每逢考試月,學校還會特地開放十余間通宵自習室。在這種學風的感染下,你也會順理成章地加入“學習大軍”。
上中醫對必修課、限選課實行課程淘汰制,淘汰率為不低于參加課程考核的學生數的5%。這就意味著如果成績排在班級后百分之五,即使及格了,也是不合格。一旦掛掉,沒有補考,只有來年重修,重修以70分為考核標準。這是幾乎每個學生都會擔心的事,即使是“學霸”,到了考試月的時候,也會十分緊張,加倍努力地學習,為此大家經常打趣“我們學校可以去研發中草藥生發液了”。
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規定,其實充分反映了上中醫對學習的重視,醫生手上掌握著人命,不能有絲毫馬虎,我們必須要刻苦學習,未來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另外,為了讓中醫藥走上國際舞臺,英語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學生手冊已明確規定,不過四級者,拿不到畢業證。英語成績優秀的學生,還可以申請到獎學金。
正是在這樣的嚴格要求下,上中醫才凝聚出來一股濃濃的勤學之風,才培養出了世世代代勤奮耕耘的中醫人。或許你會覺得學校在成績這塊過于較真了,但正是因為我們的所學所為與生命相關,才更需要扎實的基礎和淵博的知識。每一位學子的內心都清楚地知道:探索求知不僅是為自己的學業添彩,更是為患者負責。
“早臨床,多臨床”,實踐課讓我們小試牛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只學理論,不去實踐,就不能很好地掌握一門技術。而學校“早臨床,多臨床”的實踐教學模式就給學生提供了很多小試牛刀的機會,與此模式相得益彰的是三學期制,其中兩個大學期各15周,許多課程都是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老師會安排一部分時間在教室上理論課,一部分時間到實驗室采數據或去醫院見習,二者相輔相成。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與“大體老師”的第一次會面。剛踏入解剖實驗樓,濃濃的福爾馬林味兒就撲面而來,侵襲著我們的每一個感官,每一寸腠理。同學們都不由自主地捂上了本就戴著口罩的口鼻,留下一雙眼睛獨自“受苦”,我們課后還打趣“老師講著講著就哭了,同學聽著聽著也哭了”。較之強烈的生理攻擊,同學們更多感受到的還是對人體的好奇和對生命的敬畏。上課之前,老師就帶著我們為“大體老師”默哀,課程中也沒有人嬉笑打鬧,大家都嚴肅認真地圍在老師身旁,聽她講解。
不同的“大體老師”展示著不同的部分,肌肉、骨骼、神經和血管,生命最原始的樣貌一一呈現在眼前。沒有我瞎想的醫學院靈異事件,也沒有自己編出來嚇自己的“鬼魂”說法,反而被“大體老師”的精神感動著。他們中的一些也曾被病魔纏身,最小的一個才四歲。我想,他們一定變成了天使,引領著一屆又一屆醫學生前行,守護著其他被疾病折磨的生靈。
在第三學期,我們就會分批去各個醫院和社區的科室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實踐。在那里,我們可以見到許多與課本上不同的東西,甚至能學到課本上沒有的東西,如教材上說偏癱患者可以用健側帶動患側活動,但是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患者由于長期臥床,健側的功能也不太好,活動不當甚至會導致健側損傷。我們的溝通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畢竟對于醫生來說,得到患者和家屬的信任尤為重要,特別是處在醫患矛盾頻發的大環境,溝通交流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在見習基地,你可以親身體驗與患者溝通的感覺,有時會因為上海阿姨教了你兩句滬語而開心一整天。當然,我們也不光是聽聽看看,帶教老師也會毫無保留地教我們操作手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給我們動手實踐的機會。空下來的時候,老師還會給你免費拔火罐,打針灸。
畢業臨床實習可以夯實學生的基礎,培養學生臨床工作的能力,是最接近未來工作的形式。在大三下學期快結束的時候,各學院教研室會提供8-9個實習套餐選擇,一般是一個學校的附屬醫院搭配一個復旦、同濟或交大的附屬醫院或其他專科醫院,兩家醫院各實習5個月和7個月,共一年。它與以上兩種實踐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你需要獨自面對活生生的病人,處理未曾遇到過的難題。你會發現患者并不會照著教科書生病,而你那些年背過的書沒有一個條目是被清楚記住了的。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回歸基礎知識,多跟帶教老師取經,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生命守護者。
當然,就算你的成績不是很好,如果你實習表現優秀的話,也是有機會留在大醫院的,有些醫院還會專門為本院的實習生提供“綠色通道”。如果沒能留下的話,也不必遺憾,學校有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畢業季也有好幾場招聘會,輔導員也會幫你找出路。總之,勤奮積極,思維活躍的“小杏仁”備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沒課的周三下午,課余活動讓你大開眼界
“申小杏”不僅會學習,也很會玩。學校周三下午都是沒課的,學生可以充分地體味生活,感受學習之余的放松和快樂。在休閑的同時,也可以通過活動積攢一些文化素質分。
豐富的社團活動是每個大學必備的。在上中醫,手語社教給你另外一種語言,卿園劇社滿足你的演員夢,眾益社跟你一起做公益,綠色形體社帶你練出好身材,逐風詩社帶你焚香潑墨、以文會友……如果你對文藝感興趣,十佳歌手比賽等著你C位出道,民樂團等你描繪“猶抱琵琶半遮面”,合唱隊等你錄活動開場,藥丸街舞隊喊你去大學生街舞聯盟秀舞姿……只要你想被看見,上中醫就會給你舞臺。
當然,擁有強健的體魄才能“百毒不侵”,鍛煉身體也成了“申小杏”生活的一部分。貫穿學校的三星河里,幾只龍舟在你追我趕。排球場、網球場、籃球場和田徑場不時傳來陣陣歡呼。青春活力的啦啦操、流暢優美的藝術體操成為不少女孩子的第一選擇。傳統體育運動與中醫藥一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也成了“申小杏”們的必修課,氣功研究所還會招募同學每天清晨習練氣功。除此之外,還有易筋經、刀術、太極劍之類的課程可供感興趣的同學挑選。學校還有兩年一屆的師生傳統保健運動會,前八名都會得到豐厚的獎勵。
如果不想參加活動,你可以約上三兩好友去感受百草園靈動的春,活潑的夏,溫婉的秋,蕭瑟的冬;帶上學生證,去逛逛四年限免的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去坐1塊錢的電車,從宿舍大門到學校正門;去對面的復旦大學蹭喜歡的課;抑或是什么都不做,躺在床上任思緒蔓延,又何嘗不可呢?
從入學到畢業,“杏”好遇見你
每年新生季,學校會先后派出400名左右的志愿者與“萌新”赴約。上中醫派出的志愿者絕對是上海高校中最多的,學生事務中心、生活園區、后勤樓、地鐵站等都會有他們的身影。新生“無障礙”到校的第一天,就會感到很踏實,心里暖暖的。各學院還會根據專業特色為學生送上禮物,我收到的就是刻有自己姓名學號的叩診錘,它會讓你感受到歸屬感,感受到每個人都是特別的、獨一無二的。
而畢業季,學校會用它自己的方式照亮我們的錦繡前程。去年,“外灘之窗”首次為我校畢業生送上祝福:“我愛上中醫!”“遠志厚樸,熟地當歸”……在那個夜晚,“申小杏”是最耀眼的星。康復醫學院更是連年創作師生原創歌曲及MV,打造燃情畢業季,只為把誠意滿滿的禮物送給每一位畢業生。
岐黃傳人,以傳統文化為根,以傳承精華為莖,以創新發展為葉,在蔡倫路1200號這塊寶地上,長出自強不息之花,催生大醫精誠之果,留下造福人民之種。“杏”好遇見你,我的“醉”美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