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歡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是為初中數學學習打下扎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所以,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其中生活情境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體驗到數學的實用性價值,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運用
前言: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尊重學生主體學習地位,側重學生學習應用能力的培養是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需要教師立足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從學生生活學習實際情況出發,科學制定教學策略,全面提升素質教育改革工作質量。小學數學教學重點在于通過日常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數學理論知識,并能夠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生活情境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有效滿足素質教學需要,同時能夠有效優化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對學生數學綜合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開展中,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創新教學模式,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多種學習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生活情境教學法為枯燥的數學課堂注入了活力,學生們愿意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促進數學教學有效開展。
一、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意義
新課程教育理念下,學生學習的出發點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講授,更多的是立足學生發展實際情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實踐能力。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對傳統單一抽象的課本教材知識進行豐富和完善,并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學習場景出發,設計教學過程,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生活情境教學法的應用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豐富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文化知識的認知仍然是以感性的認知為主,小學數學作為一門思維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對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基于這一實際情況,生活情境方法的應用可以從日常生活實例出發,將理論知識融入日常實例中去,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認知能力。二是形象化教學過程,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年齡影響較大,在理解能力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加上數學學科知識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學習難度。生活情境方法的應用可以有效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形象化、生活化數學教材知識點,促進學生對課本教材知識的正確理解,有效拉近學生與課本知識之間的距離,對數學課堂高效教學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采用生活情境法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能夠有效促進數學課堂教學順利開展,而其中直觀的生活情境,最能夠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通過最直觀的感知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將數學知識與動畫相結合,創設真實生活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很大幫助。
例如在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時候,老師可以布置作業,讓同學們提前進行課前復習,然后課上的時候,輪流抽同學進行老師角色扮演。同學們就可以上臺進行畫長方形和正方形。但是要注意數量,然后讓同學們進行猜有多少個長方形和正方形就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采用師生互動的模式,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這種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辛苦,然后角色扮演游戲也可以讓同學們更加感興趣,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小學三年級學生對于這種角色扮演生活情境模擬應該是非常感興趣的。可以讓他們對數學學習興趣更高,學習興趣更濃厚。此外,在數學課堂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超市商品價格鍛煉學生的心算和口算能力,學生在思考中也是對已學知識點的復習過程,實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還可以變換出多種計算方法,這對鞏固學生已掌握知識點有很大幫助,使學生可以扎實的掌握數學知識。
2.創設生活情境,激活學生探究欲
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開展,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幫助學生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真實的觀察、感受和發現數學知識。為了有效激活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可以自覺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的方法,調用學生生活場景、生活話題、生活問題,使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并不陌生,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創設生活情境,如幽默語言、角色扮演、多媒體課件等等。
例如在學習《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可創設和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情境,通過不斷練習的方法,讓學生更好的體現生活的小數,并懂得應用小數,對小數的知識進行全面思考,在教學中可引入這樣的思考:“家長給學生10元錢,學生買了一根鉛筆,花了1元5角錢,買一個零食花了2元錢,問學生還剩幾元錢,10-1.5-2=6.5元錢”,6.5元錢就是小數。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強烈探究欲,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知識學習中。
3.創設生活情境,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生活情境方法被廣泛運用小學數學學科,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成績。引入生活情境法開展數學教學,實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結合,將抽象難理解的數學知識轉變為生活化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難點內容。小學高段數學教學內容分為基礎知識和拔高知識,大部分學生可以掌握基礎知識,并可以在學習中加以運用,但對于拔高知識,反應能力快、頭腦思維清晰的學生可以準確計算,但是對于思維能力薄弱的學生而言,學習起來較為困難,這需要數學教師尋找有效的方法,促進全體學生都可以得到提升。將數學題目轉變為學生生活中真實發生的問題,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對學生學習有很大幫助。例如老師可以把全班同學分成五個小組每個小組幾個人,然后安排一個小組長,小組長安排組員的任務,每個小組派一個組員來進行生活情境的模擬,例如可以模擬生活中買菜算賬的情景,一個人模擬賣菜的阿姨一個人模擬和媽媽一起去買菜的情景。然后算出來有多少錢,這時候小學三年級數學就能夠充分的利用好,可以把菜錢算的比較精確,這樣充分利用了生活當中的數學把課堂當中的數學運用到生活當中,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數學,而不是把數學停留在理論學習上,這樣是數學學習更有生機。利用生活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合作的方式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培養學生數學思維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除了基本的課程知識教學之外,同時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樣更為注重。現代化素質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教會學生文化課程知識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生學習方法的教育與引導。生活情境方法的應用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去感受數學的魅力,既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又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在課間游戲跳繩活動中班級一共30個女生,需要分成7組,每組幾個女生?同樣的數學問題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會遇見,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可以很好地將這一問題進行解決,但是在數學問題作業中卻總是錯誤百出,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學生在這類應用題的除法余數問題解決過程中不能靈活的與生活實際進行對接,只是單一的將數學視為一門課程,缺乏數學正確認知和定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相應的數學問題實例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徙和數學知識的融匯應用鍛煉,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與解題應用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從生活學習實際案例的角度去理解看待數學問題,降低學習難度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應用思維意識。小學數學教學采用生活情境方法,對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數學知識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解決,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意義,并產生快樂的學習體驗。因此,數學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將其與數學知識有機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構建高質量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葉曉琛.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0(90):87-88.
[2]韋鋒.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08):49.
[3]胡珊.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新課程導學,2020(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