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勝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讀、寫錯字屢見不鮮,一個個看似幽默搞笑的鬧劇或者“悲劇”,但在嫣然一笑之余,細思極恐,追根溯源正是識字教育中的無視或習慣性的忽視,教育的悲喜劇才衍生為社會的悲喜劇,潛藏著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教育之殤。
幾十年來,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改革與探索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特別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法的異彩紛呈,研究浪潮的掀起,識字教學改革也走向縱深。從枯燥乏味到趣新穎;從機械呆板到人文浸染;從封閉單一到開放多元;從唯唯諾諾到敢于表達;從死氣沉沉到激昂碰撞。但是,透過這一個個所謂示范課、公開課和優質課,喧囂退去,總覺得還缺少點什么。
一、現象:識字之“識”的缺失
《趣味漢字字典》前言中說“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幅幅生動展現古人生活的風俗畫,在這畫卷里脈脈流淌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心理潛流。”可見漢字中蘊涵的文化意蘊,肩負文化傳承的識字教學,必須先從教師的正確認識開始,否則,比將走進學生記憶的反面——對字的錯誤認識。
案例一“潛”的讀音
當學生讀到《春夜喜雨》“隨風潛(qi?n)入夜,潤物細無聲”時,教者未表任何異議。突然,一個學生弱弱的說:“老師應該讀‘qián”。教室出現了騷動,老師也表現出猶豫。可見,當下很多教師教學時對“識”字準備不足。
如果說字音因為停頓的短暫而難以發現,那么字的書寫錯誤卻也被一次次地無視,只有仔細觀察才能讓其原形畢露。
案例二“口”字的寫法
關于“口”字的寫法,(正確寫法三筆:?┐;錯誤寫法:?])筆者對一所小學不同年級部分班級進行隨機調查,結果如下:一、二年級錯誤率13.6%,三、四年級錯誤率48.3%,五六年級錯誤率57.4%。
案例三杏花與桃花的區別
一年級識字1中關于“杏花”與“桃花”的教學片段:
出示彩色杏花和桃花圖片
師:杏花是粉紅的,跟老師讀粉紅的杏花。
桃花是什么顏色的呀!
生看完圖片回答:紫色的、粉紅的、雪白的
筆者與之交流:一是我們在與學生的聯系或檢測時,以往所呈現圖片都是黑白的;二是對于花的認識,不能局限于顏色,還可以從形、味等多方面認識,盡管本課重點不是在杏花與桃花的認識,但可以肯定,對教學細節要有“吹毛求疵”的態度。
二、審視:識字之“識”的釋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
識字本身不是終極目的,不能貽誤閱讀,也不能犧牲其他教學任務。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瓶頸”。語文教學的根基不扎穩筑牢,那這個語言教育的“大廈”豈不是一座“空中樓閣”?正如崔巒教授所言:小學是學習語文的起步階段,特點是“小”,既有工具性的性質,還有基礎性的特征,識字教學直接影響語文教學質量。
三、注解:識字堅“識”之路徑
1.避免信口開河,自省教學細節
對漢字音、形義識記的過程,是對漢字信息的加工過程。
教師分析字理是教師的加工,作為教學手段,要確保針對特定學段學生講解字理的有效性,與其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相適配。
學生理解并接受了,才可內化為他自己的加工,才能有效促進識記。漢字字情具有復雜性,學生的記憶加工具有多樣性、獨特性,目中有人的教學,必須接納和尊重學生對漢字信息的獨特方式。
2.糾生錯誤認識,莫要習慣認同
除了面對學生的不良習慣,還要和層出不窮的“錯別字”作堅持不懈的“斗爭”,并稱為小學教育的“頑疾”,是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研究和著力的方向。對于學生的“習慣性錯誤”切不可逐漸認同或許可。
3.警醒信息來源,增強溯源意識
為了工作的便捷,我們網絡依賴性也越來越強,但浩瀚的資源中,充斥著各種謬誤,如果采取拿來主義,就會陷入教學誤區,因此我們必須養成溯源意識獲取正確的認知,避免“以誤傳誤”現象的重復再現。
四、識字堅“識”之實踐
1.引導觀察,在發現中識字。
學生識字過程應是積極觀察、思考、發現的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細心對比,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如我在一年級的語文園地:讀讀比比“人—大、日—目、二—土”,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的區別,發現“加一筆、減一筆”的認字規律和方法,體會了學習的樂趣,增強了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在學習“告”時,學生就編謎語“一口吃掉牛尾巴”。只要是思維碰撞的火花,言之有理,我都及時給予肯定鼓勵。
2.互幫互助,在合作中識字。
眾多的學生必然存在個體差異,難以一一關注。小組互助、交流學習識字方法,互相檢查、互相指出錯別字,形成資源共享,互相啟迪,互相借鑒,整合不同的觀點,汲取彼此的智慧,從而達到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目的,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3.聯系生活,在開放中識字。
識字并非獨立的語文教學環節,如果只局限于課堂、書本的識字量遠遠不夠。要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大語文觀,在生活中識字,在開放中識字,多渠道不斷擴大識字量。
校內標語、地圖、黑板報、宣傳欄;校外廣告牌、路牌、包裝、說明等;家里各種報刊、雜志等。生活中漢字無處不在,要鼓勵學生多問、讀、認、記。
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認字。教師可以:(1)讓學生自制“識字小報”,動手剪、帖、畫、寫自己的識字成果,通過評比,變“要我認”為“我要認”。(2)自制“識字袋”,收集認識的字,記錄識字的點滴進步。(3)開展“識字”專題活動。如“水果王國、動物王國、蔬菜王國”等專題場景識字。既易記易學,又激發興趣。
總之,識字教學不能千課一面、千篇一律成為學生一種負擔,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讓一個個方塊漢字,化為一個個有個性、有生命、充滿智慧的東西,進入孩子的世界,走進孩子的心里。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2]施茂枝.《語文教學通訊》《詩意的烏托邦——對部分科學識字理論與實踐的的思考》.山西師范大學,2011年第Z3期第13、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