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國家對于思政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均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面對全新的歷史形式,需要強化高校輔導員、思政課教師之間的協同育人,提升教育實效。文章分析了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的現實意義,探討具體的育人路徑。
◆關鍵詞:三全育人背景;高校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路徑;實施
在全球化、信息化進程的發展下,文化變得更加多元,面臨良莠不齊、復雜紛繁的文化信息,極大的催生了大學生的獵奇心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力逐漸衰減,而西方敵對勢力也在針對青年大學生開展文化滲透。高校是各類新思潮、新文化的匯聚地,在高校中,加強思政教育,提升學生鑒別能力,使之樹立正確三觀,是高校面臨的重要政治任務。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需要將立德樹人滲透至科研、教學、服務全過程,其中,輔導員、思政課教師是重要力量,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需要充分發揮出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的協同育人作用。
1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的現實意義
1.1有助于打造大思政格局
輔導員、思政課教師都接受過科班教育,具有較高的理論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承擔“立德樹人”任務的主體,在教育出發點和歸宿點上,都是為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大學時期,學生的三觀處于形成階段,離不開各科教師、輔導員的悉心栽培,發揮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的協同育人作用。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在工作任務上具有互補性、同一性,工作方法之間可以相互借鑒,利用顯性與隱性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能夠在高校校園內打造良好的“大思政”格局,讓思政教育實現功能、空間上的互補,對于培育高素質接班人有著重要意義。
1.2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質量
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大多是科班出身,接收過系統的哲學社會科學培育,而輔導員的教育背景是多學科的,發揮出兩支隊伍的協同育人作用,能夠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充分挖掘出各個領域的思政教育元素,實現學科碰撞、交流。在實踐中,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可相互交流工作理念、方法和思路,補充輔導員專業上的短板,促進輔導員的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也讓思政課教師了解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的行為表現,針對性的調整思政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水平[1]。
1.3深化育人與管理工作深度
思政課教師除了要做好課堂教育之外,課后日常多是備課、科研項目、理論知識學習,與學生互動、溝通的機會并不多,由于對學生不夠了解,難以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實際情況,未能及時為學生解答他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導致學生出現消極心理。而輔導員疲于學生工作,理論學習時間較少,對思政理論的研讀缺失,通過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的協同育人,能夠提升育人與管理工作的深度,彌補傳統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工作的不足。
2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路徑的實施
2.1完善政策,夯實協同育人
2.1.1轉變工作崗位
為輔導員、思政課教師提供轉變身份的機會,具有經驗的輔導員,可同時從事關于思政教育相關的任務,思政課教師也可兼任輔導員工作,通過轉變工作崗位,使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可了解雙方工作的內容、性質、難點與重點,實現取長補短。
2.1.2優化考評體系
制定科學的考評體系,激發出系統育人的積極性,針對輔導員,可將其年終考核與科研成果掛鉤,提升輔導員的科研成績,將輔導員的思政課學習成果納入考核內容[2]。針對思政課教師,將學生綜合評價等管理任務納入到年終考核,完善的考評體系能夠激勵協同育人,也能夠讓雙方交換意見,進一步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2.1.3調查學生情況
為了讓協同育人可做到有的放矢,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要形成合力,利用抽樣訪談、實地調查、問題對象深度訪談的方式,了解學生思想行為動態變化,讓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在具體措施上,可將各類調查方式交叉應用,對交叉結果進行分類歸納總結,幫助輔導員、思政課教師來調整思政教育目標,使這項教育活動更加具備針對性,這也能夠增強思政課教師、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頻率,為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提供良好的客觀環境支持。
2.2深化改革,提升實踐比例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路徑的實施需要深化理論學習,要求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發揮各自優勢,在活動中互補合作。具體可在學生群體中成立興趣學習小組,教師為主、學生骨干為主,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共同為學生指導,并帶領相關志愿者團隊、社團等,開展理論宣講、理論學習競賽,定期舉辦專題講座,設置“大班思政課堂”、“小班研討互動”,讓思政課教師、輔導員之間可互換身份。
為了充分發揮協同育人效應,需要深化實踐互動,鼓勵輔導員參與思政課教研、教學活動,參與大綱制定、教學改革,鼓勵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兩者共同成立課題組,針對學生成長規律、國內國情等展開深入研究,探索出符合大學生需求的思政課程體系。邀請思政課教師擔任輔導員角色,深入學生生活之中,促進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之間的滲透融合,形成教育活力,這樣,晦澀難懂的思政課理論可通過實踐進入學生生活,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把握理論。
另外,還要走科研合作共贏戰略,在思政教育中,輔導員重點專攻工作實務,思政課教師則側重于理論教學,兩支隊伍均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科研項目中,兩支隊伍各具優勢。思政課教師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基礎,有良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輔導員則有專業的管理能力,因此,有必要促進兩者之間的科研協同、取長補短,使協同育人產生新的突破。
2.3深化互動,打通線上平臺
線上網絡平臺無疑是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的有效渠道,在線上網絡平臺的內容上,增設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知識點,聚焦于熱點問題,加強“兩微一端”建設,設置專門的主題教育網站,采用大學生群體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進行溝通與交流。具體需將思政內容融入幕課、微課視頻等,打造特色課程,平臺中提供線上交流、在線答疑契機,這樣,學生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新知,也可與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展開交流,提升育人實效[3]。另外,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可通過朋友圈、論壇、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為學生發布熱點話題,豐富內容儲備,提升學生熱愛時政的責任感,通過線上平臺的交流,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打開思想盲區,在師生之間找到共鳴。另外,設置網絡服務社區,由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為學生耐心解決困惑,了解學生群體的新動向、新問題、新情況,輔導員、思政課教師也可以定期發布工作任務、工作動態,為學生介紹主題活動、教師日常安排、校園熱點事件、科研項目等,增進學生的信任感,通過師生之間的平等互動來強化協同育人工作實效。
2.4兼專結合,強化隊伍建設
在高校中,輔導員一直是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其專業化發展也存在瓶頸,輔導員長期忙于日常學生管理工作,其思政知識儲備較弱,讓輔導員兼職負責思政教學,能夠解決輔導員的瓶頸期,使之掌握更多的思政理論內容,彌補思政課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對此,可邀請輔導員擔任思政課教師的助研、助教,共同授課,共同上好思政課堂,對于選拔通過,綜合素質過硬的輔導員隊伍,可擔任思政教學工作,體驗思政課教師的工作,更好的進行協同育人[4]。
思政課教師可在業余時間負責學生管理工作,為思政課堂的開展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不僅如此,思政課教師還可參與愛國教育、學生軍訓、學生黨政教育、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活動,在實踐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生,發揮出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的作用,使學生對思政課知識產生濃厚興趣,達到1+1>2的育人效果。為了激發出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參與協同育人的積極性,需采用科學的激勵手段,將協同育人納入到兩者績效考核、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先進評選、課題申報中,提升協同育人實效。
3結語
三全育人是涉及學生思政教育各個層面的系統化工程,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均是思政教育的主力軍,為了順利達成三全育人的目的,需要強化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的協同作用,實現理論、實踐教學上的互補。在具體的實踐路徑上,需激活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強化兩者的政治意識,從多方面促進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的協同,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豆豆.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模式的分析與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9).142~143.
[2]楊艷妮,蘭倩.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鍛造"創享課堂"[J].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13~16.
[3]晏強,陳玉芳,張嘉良.選擇與認同:雙因素理論視角下高校輔導員職業環境評價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00-106.
[4]楊智勇.民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基于思政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8).78-80.
作者簡介
王景青(1990-),女,助教,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