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學術界對孫中山思想在政治、文化、哲學等領域的研究較為廣泛,但是從心理建設思想出發,剖析其對當代大學生成長的作用,這個視角的探索很少。孫中山強調心理建設對于國家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創造性提出“知難行易”的知行觀,他的思想、思路及方式方法,對當今社會大學生的成長也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本文旨在通過對孫中山心理建設思想的初步研究,從個別視角,探究其對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孫中山;心理建設;大學生;成長
孫中山出生于革命動蕩的時代,那時的國家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他原本是名出色的醫生,但他認為,喚醒民眾精神比治愈肉體更為緊迫,因此棄醫從文。當時孫中山認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敗,是缺乏人民心力,就像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國民心理關系著國家興亡。“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國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心理建設思想主要關心的是民眾的心理發展和社會進步問題,是孫中山革命和建設理論的重要內容,被列為建國方略中的三大建設之首。“只要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舊思想,另外換成一種新思想,這便是國家的基礎革新。”孫中山認為國家建設的根本在于“心”,“改造人心”,培養民眾“新思想”,可以幫助國家革新。
孫中山的心理建設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先進性和指導意義,放到當代社會,對于思想引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都具有一定啟發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心理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知難行易”學說的確立
孫中山先生提出的“知難行易”雖有局限性,但依然有其積極意義。由于人認知的局限性,很難做到先知而后能行,他更多強調人要懂得“知”之難而努力求“知”,知道“行”之“易”而樂于實“行”。
(二)積極樂觀的國民心態
“是以建國之基,當發端于心理。”“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國家興亡,系乎人心之振靡。”做好心理建設,可鞏固民國之根基。破除舊思想,可促進社會的進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利于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國家健康發展。
(三)天下為公,舍小為大
“則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皆人民公仆”,要樹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觀念,增強民族責任感。他提倡“以死為榮”的革命精神,但其中的犧牲,不僅僅指生命的逝去,更包含有犧牲個人自由、平等權利的含義,要舍小我為大我,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
二、對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現實意義
第一,“是以建國之基,當發端于心理。”人心,擁有巨大的力量。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它關系著國家的興亡。對于個人來說,它關系著一個人的成長。這是一個千變萬化的時代,大學生要想勇立這個時代的潮頭,就要時刻警醒自己,認清自己的現狀,改變固有思維,突破“圍城”,不斷創新。
第二,大學生應辯證看待“知易行難”,以實際行動說話,努力跨出第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日常生活中要言行一致,要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而不是生搬硬套學理論,不懂運用。
第三,積極樂觀,戰勝負面情緒,培植健康人格,做自己“心靈的主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當代的大學生。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應不斷提升自己克服困難、應對挫折的能力。只有經受住生活的長期考驗,才能成長為有益于家國建設之人。
第四,順應時代,中西合璧,融會貫通。當今社會,信息爆炸,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和知識水平,讓自己在時代的浪潮中,始終擁有核心競爭力。在面對風云變幻的國內外環境時,要學會從容應對,有自己的見解,堅定走適合自己的路,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
第五,舍小我,為大家,為人民服務。大學生要清醒認識到自己肩上背負的歷史責任,凡事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向優秀的人看齊。同時,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小結
孫中山先生的心理建設思想,主旨是改變民眾舊的、消極狹隘的心理認知和狀態,進行思想革新,以此促進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其內涵豐富,意義深刻。心理建設思想雖歷經歲月沉淀,依然有其吸引力,作為中華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啟迪作用不可小覷。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430-431.
[2]孫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158-159,214.
[3]孫中山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29.
[4]王靜,霍涌泉,宋佩佩,等.孫中山的心理建設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心理學報,2019(11):1281-1290.
作者簡介
宋海燕(1991-),女,漢族,浙江湖州人,碩士,中級經濟師(人力資源管理),從事植物營養,教師教學發展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