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曼榮
◆摘? 要: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影響。教師必須和家長聯系、溝通,相互了解孩子的情況,交流教育孩子的想法,給予家長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才能在教育孩子方面達成共識,以便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孩子不斷進步。
◆關鍵詞:家庭教育;幼兒園;家園共育
騰飛是今年9月份轉來我園的大班插班生,6歲的他看起來比同齡的孩子要矮小半個頭,他不太愛說話,胖嘟嘟的圓圓臉蛋上帶著靦腆的笑容。
一、觀察——家庭教育指導的前提
經過一個多月的觀察,我們發現騰飛的適應能力很強,能較快地融入新的學習環境,也交到了幾位要好的新朋友,但是他的動手能力明顯落后于班里其他孩子,比如:
鏡頭一:美工區里騰飛使用剪刀的時候遇到了問題,剪刀剪紙剪不開,最后剪下來一些,大部分還連著,騰飛干脆用手撕了下來。最后完成了,剪出邊緣呈現鋸齒狀。
分析:《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動作發展目標三:手的動作協調靈活,5-6歲的大班孩子能沿輪廓線剪出由曲線構成的簡單圖形,邊線吻合且平滑。從鏡頭一中可以看出,騰飛還不能熟練地使用剪刀,從他剪出的圖形邊緣呈鋸齒狀,可見他不能邊線吻合且平滑的剪出作品。
鏡頭二:午睡起床,老師說:“騰飛,把馬甲的紐扣扭好,然后把外套額拉鏈也拉起來哦?!边^了五分鐘,老師發現騰飛還沒有做,他說:“我不會扭紐扣。”
分析:《指南》目標: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中班幼兒的典型表現為:能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扣紐扣。騰飛作為大班年齡段的孩子,還不會拉拉鏈與扣紐扣,可見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比較后進的。
鏡頭三:午餐時,我們為孩子提供了筷子和勺子兩種餐具,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大多數孩子都能用筷子吃飯了,而騰飛每次都選擇用勺子,老師提醒他可以試一試使用筷子,騰飛搖搖頭。
分析:《展指南》目標:手的動作協調靈活,4-5歲的中班幼兒就已經有了會用筷子吃飯的要求,5-6歲的大班幼兒則要求能熟練地使用筷子。騰飛已經是大班年齡段,但是他還不會使用筷子,可見他的手的靈活性發展是欠缺的。
大班幼兒要求能熟練地使用筷子,經過我們的細心觀察,發現騰飛還不會使用剪刀,自己穿脫衣物還不熟練,還不能使用筷子吃飯,相較于目前大班年齡段的孩子動手能力,尤其是精細動作、自理能力總體發展水平來說,騰飛是較為后進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的。
二、家訪——尋求行為背后的原因
為了找到騰飛小肌肉動作發展能力欠缺背后的原因,我和配班老師一致認為:騰飛的家訪是必要的。
一天下班后,我和搭班老師來到騰飛家,不大的房間里堆滿了雜物,騰飛家開了一個五金小作坊,爸爸負責生產,媽媽負責外銷,根本顧及不了兩個孩子的學習與生活。騰飛生活基本上是散養的,玩iPad,或者看電視。晚上孩子基本上要到十點多才能睡覺,早晨起不來,來不及吃早飯,媽媽騰飛喂食,失去了鍛煉機會。
分析:一方面:騰飛家長的工作忙,疏忽了對孩子的教育,沒有養成早睡早起、按時吃飯等作息習慣;另一方面:家長的包辦代替剝奪了孩子的動手能力的發發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騰飛家長的文化層次較低,家庭教育意識薄弱,缺少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
三、合作——家園合力共同促進孩子發展
第一,給予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建議
我和搭班老師主要圍繞動手能力說說我們觀察到的情況,建議騰飛爸爸、媽媽多關心孩子的學習與生活,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比如給孩子買一些幼兒剪紙、折紙的材料,每天陪著孩子剪一剪,折一折,多陪陪孩子看書,閱讀等。
第二,運用信息技術指導家庭教育
在班級的QQ群里,老師會經常推送一些全面、系統的,經過篩選、整合先進的家庭教育文章,家長們可以在空余的時間學習,將網絡資源優勢發揮到最大。
之后,騰飛媽媽在班級群里發了幾張騰飛剪紙的照片,雖然還不熟練,但努力學習。我們立即給予鼓勵,贊許了他的進步。騰飛媽媽和我們老師說:“剪紙的時候拍照片發到群里給老師看,獲得老師表揚,他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第三,利用家長活動分享家庭教育心得
家長開放活動有一個家長經驗交流環節,這一環節中家長之間的育兒心得交流也是非常受家長歡迎的,因為可以學習、借鑒其他家長的成功經驗,或者避習得失敗的經驗教訓。
又過了幾天,恰逢家長開放活動,騰飛媽媽和騰飛一起高高興興地來了,在家長育兒經驗分享與交流環節,騰飛媽媽介紹了自己育兒思想的轉變,以及自己的思想轉變之后騰飛的變化,她詳細得把這幾天騰飛在家中的改變,尤其是動手能力方面的進步向其他家長做了介紹,在她的言辭之間,溢滿了自豪與感激之情。
四、期待——小小的改變,大大的動力
現在的騰飛特別喜歡到美工區剪剪畫畫、折折貼貼,作品完成之后還會拿給老師看,有時會向同伴介紹,自豪地說:“你看,這是我的作品。”在剪剪貼貼中騰飛的小手變得靈巧了。午睡起床之后,騰飛穿衣服、疊被子的速度也變快了,偶爾還能幫助個別速度很慢的同伴,老師、家長的小小改變,促成了騰飛的改變,他變得自信、開朗了,這些改變,也將為他今后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五、結語
對騰飛的家訪結束了,但溝通還在繼續,相信在我們一次次的溝通了解中,家長的家庭教育的理念會得到提升,孩子的成長環境會得到優化,為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是有益處的,我們的孩子會獲得更多的關愛、適宜的教育,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文集》[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6.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