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曉紅

◆摘? 要:史料實證素養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史料作為載體,強調學生們史料辨析能力、史料判斷能力、史料價值評判能力等等的培養。對學生們的史料實證素養進行培育的過程,是引導學生確認史實的有效途徑,同時也能夠針對相關的歷史做出科學客觀全面的評價,立足于日常教學,老師應該融入更多的歷史資料,發揮史料的價值,引導學生們正確看待歷史,促進學生歷史綜合能力得以培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素養;培養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重視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是學生們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思維品質,它是學生在理解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中所具備的關鍵能力,這一素養的培養是長期而漫長的過程,需要借助與歷史教學,逐步習得。本文就史料實證素養的內涵以及培養路徑展開探討。
一、史料實證素養的內涵分析
核心素養已經成為21世紀的育人目標,并且成為了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趨勢。《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也進一步強化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理念,而史料實證素養是歷史學科五大素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強調讓學生們對了解獲取的歷史資料展開分析、辯解,并且運用可信的史料,重現歷史,從而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能夠有全面的認知,這一素養更加強調史料在學生們感知歷史、學習歷史中的關鍵作用,并且要求學生們能夠融入到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廣泛收集,不斷整理、總結、辨析相關的資料,最后從這些歷史資料背后歸納總結出相關的歷史客觀發展規律,這不僅僅是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思維品質,同時也是學生能夠正確看待歷史,解決相關歷史問題所具備的關鍵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無論是對于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還是對高效課堂的構建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首先,通過相關的歷史資料再現歷史教學情境,通過復原和再現,能夠真正將其作為教學課堂上創設情境的重要基礎,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的全貌,促進他們對于歷史有深刻性的認知,并且了解歷史學科的歷史性特點;另外,當學生們看著被還原的歷史事件,了解更多的史料時,就能夠認識現代很多歷史結論的來源和出處,這對于增強學生們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義。再者,通過史料的融入,能夠充實歷史課堂教學內容,以豐富的課程資源激活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在史料的分析和辯解中引導師生互動,促進學生們在不斷的交流和溝通中提升學習能力,發展辯證思維。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路徑
1.開展項目式教學,組織學生收集史料
引導學生們史料實證素養得以培養最基本的就是讓學生尊重并知曉基本的史料,因此,立足于初中歷史教學,老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們積極收集史料,整理史料,從而了解歷史真相,形成求實辯證的思維習慣。項目式學習是圍繞某一項目主題,引導學生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際體驗和探究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內化與吸收的過程。為了真正讓學生樹立史料實證素養,老師應該以項目化教學為指導,組織學生們展開始料的收集、整理和歸類。比如,在講“明清文化的發展”這一部分知識時,在對涉及到的科學技術、哲學、文學等各方面的成就進行講解時,老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完成歷史項目,通過計算機搜集與明清文化相關的圖片資料,可以是某種科學技術成就的,可以是某項文學著作的創作背景,也可以是與之相關的人物介紹,這樣既提升了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同時也在史料的搜集中,讓學生切身體會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從而在自己大腦中建構起自己的基本史料,也對史料形成了初步認識,這對于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奠定了基礎。又如,在講解有關長征的歷史知識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們完成項目學習:搜集與長征相關的一些真實的歷史視頻,并且從網絡上搜集當時紅軍長征時的地圖,當時歷史背景下的歷史文物、老照片、年代久遠的衣物等等,并將其設計為PPT在課堂上進行演示,這樣以項目化學習的形式,既能夠讓客觀史料運用于平時的歷史課堂之上,同時又能夠讓學生體驗史料的收集的過程,促進學生將史料聚集于腦海之中,以項目式學習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有助于實現學生們史料實證素養的有效提升。
2.更新教學理念,樹立史料實證意識
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為了真正培養學生們的史料實證素養,老師應該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主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用自己正確的史料史證意識引領學生們積極運用史料分析、解決歷史問題,在史料分析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得以提升。首先,教師應該積極挖掘滲透在教材中的諸多史料教學元素,并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與融入,積極引導學生們運用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比如,在對唐玄宗這一歷史人物展開評價時,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們科學運用史學資料,從正反兩個方面對唐玄宗這一人物展開評價,通過史學資料的有效分析,能夠讓學生們具備較高的實學素養,同時在分析史料的過程中,也能夠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入,增強他們史料實證素養的有效提升;另外,老師要發揮自己的教學引導作用,善于選擇史料,對學生們的史料實證素養進行培養,比如,在選擇史料史料具有權威性、真實性、典型性,將具有真實性的歷史資料作為歷史問題分析的證據和由來,讓學生們對歷史問題、歷史人物有全面性的看待,才能夠真正做到史論結合,為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3.運用最新史料,助推學生積極分析
變換刺激是心理學家加涅所提出的一個新的理論,強調不斷變換刺激,引發受教育者的注意,中學生們對于新鮮且變化著的事物充滿了無限的好奇,同時也能夠產生探索的興趣,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老師應該積極運用最新的歷史資料,以最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同時,也引導學生產生史料分析意識,這就需要老師立足于日常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對史料進行不斷的補充和完善,這樣才能夠真正充實日常教學,豐滿歷史課堂,同時也更好地輔助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提升。以“抗日戰爭”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老師并可以借助計算機收集相關的圖片、歌曲、視頻等等,可以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紅色歌曲,也可以是反映抗日戰爭歷史事件的電影資料,也可以是當時的革命人士所運用的武器裝備等等,通過這些史料的課堂融入,既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也引導學生對抗日戰爭時期的史料進行實證分析,促進學生們史料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在不斷獲得新鮮感的情況下,激活初中歷史課堂,同時也能夠真正讓學生們積極融入,積極分析,借助這些可信、最新的史料表達對歷史真實的態度。
4.實施問題導學,促進有效解讀
老師是課堂的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問題導學教學方法能夠通過老師有效的提問,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同時,也能夠誘導學生積極學習。另外,還為師生的互動、交流與溝通提供了有效平臺和途徑,從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來看,在傳統的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非常少,往往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其實這樣并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提升,為了真正引導學生們史料實證素養的提升,老師應該開展有效提問,以問題導學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們對史料進行有效的解讀,所以這就要求歷史老師從學生們的認知特點、思維能力出發,基于教學內容設計多元化且有效的問題,真正讓課堂向雙向模式轉變,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索熱情,讓學生們在對史料的探索和分析過程中實現實證精神的有效培養。以“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教學為例,老師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們展示史料,并讓學生結合史料展開分析,第一個史料為一張圖片史料,問題為:根據圖片的觀看思考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與傳統的官府工業的區別;第二個史料,為李鴻章和洋務運動的相關史料。問題為根據這一史料的分析展開猜測,洋務派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哪些困難?第三個材料為洋務運動創辦的部分近代民用工業一覽表,并且給學生提出問題:這些企業與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有何區別?洋務派為求富采取了什么行動?以三種類型的史料展示為基礎,為學生提出問題,帶領學生們重回歷史現場,讓他們通過分析、比較感受近代工業的特征,既為學生們分析洋務運動的影響做好了鋪墊,同時又為學生收集信息、自主閱讀、歸納信息能力的提升做好了鋪墊,有助于讓他們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對相關史料進行分析,對相關的觀點進行論證,以促進史料實證素養的提升和培養。
三、結束語
史料實證是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依托,同時也是解釋歷史的能力體現。立足于初中歷史教學,老師應該緊扣教學內容,抓住重難點,結合學生們的學習實情,搜集、辨析、使用各種歷史資料,真正讓學生運用史料進行實證,把握好尺度,讓學生們通過相關的史料,對歷史形成客觀、全面、獨特的認知,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史料史證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讓每位學生樹立尊重歷史,追求真實的求實態度。
參考文獻
[1]楊世玉.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J].讀寫算,2021(13):87-88.
[2]李志偉.初中歷史核心素養中“史料實證”研究[J].教育界,2021(11):32-33.
[3]張佳靜.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研究——以盛唐氣象為例[J].考試周刊,2021(03):153-154.
[4]陳天清.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J].名師在線,2020(35):60-61.
[5]劉秋谷.素養背景下利用教材輔助材料進行史料教學的策略——以初中歷史《秦的統一》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2):76.
[6]李雍貞.史料實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軍機處的設立”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10):41-42.
[7]徐宏.相通互證:圖文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啟迪與智慧(中),2020(0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