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國家出臺系統政策文件,強調要求高校全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就要求在高校各專業課堂實施“課程思政”,從而實現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本研究以“課程思政”教育理念,通過深挖高職護理《人體解剖》教材確定思政題材,聯系專業實踐知識,完成“專業+思政”雙融合。從而以滲透的方式,在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同時,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并內化為愛國敬業精神。
◆關鍵詞:課程思政;解剖;護理 ;職業素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職護理專業目標是培養從事臨床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的專業人才,是衛生類高職院校的主要專業之一。在高職護理專業教學課堂實施“課程思政”,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掌握專業知識的主動性,同時利于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為學生進入社會工作生活打好思想基礎。
一、衛生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現狀
本課題組以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對高職護理專業《人體解剖》課程思政教學情況和學生具體表現進行調研,以了解《人體解剖》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實際現狀。
1.課程思政的價值認識不清。在不斷學習更新日新月異的專業知識,并將知識運用于專業教育中,很容易忽略思政教育,甚至主觀上認為課程思政只是錦上添花,可有可無的工作。即出現“重專業,輕思政”的傾向。另一方面,學生對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認知也有差異,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專業課就是學習好專業知識,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思政課程的任務,對課程思政并不認可。
2.課程思政的內涵了解程度不高。部分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時,對課程思政教學缺乏整體規劃,思政要素和目標沒有準確的切入點,教育連續性欠佳,隨意性大,所以思政要素在專業教育中融合滲透度不夠,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3.課程思政的形式接受程度不高。傳統的《人體解剖》教學授課形式單一,主要以課堂講授和實訓教學為主,這種形式相對“枯燥無趣”。以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思想,學生表示在《人體解剖》學科課堂教學中采用社會時事新聞報道、案例討論等形式,穿插于教學內容中,這類直觀的教學方法更符合學生學習主觀意愿。
4.課程思政的團隊作用不足。《人體解剖》學科是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基礎課程,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掌握專業知識打基礎學科,教學團隊成員成熟穩定。目前,課程思政建設剛起步,還未探索和形成成熟的教學體系。在此過程中,由于教學團隊成員認識程度和政治理論水平的差異,造成團隊作用未充分發揮。“課程思政”教學成效較單一,有待系統化和規范化。
二、開展《人體解剖》“課程思政”措施
1.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的重視度。為了加強《人體解剖》學科“課程思政”建設,就需要轉變和加強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加強《人體解剖》學科教育中德育元素的滲透。教師通過學習,在思想上真正認識到“課程思政”意義和價值,在教學理念上更新專業教學認識,從而才能做到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做到開展、豐富、有效的“課程思政”。
2.完善教師專業知識和提升專業技能。部分教師專業知識儲備相對單一,內容不足,這直接影響教師解讀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只做到專業知識教學“游刃有余”,才能在過程中適當的、準確的滲透思政元素。另一方面,教師專業教學技能,如課堂表現力、表達能力等,也是影響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這樣就教師能在足夠知識儲備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完成思政教學目標,準確向學生傳遞課程思政教學知識。
3.以課堂教學為基礎,革新教學內容。《人體解剖》教師在明確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從課程標準出發,梳理《人體解剖》課程教學內容及重點,梳理課程思政要素,形成思政教學資源庫,確定思政要素切入點,最終達成思政教學目標。
4.以課外特色活動加深教學效果。提升學生思政素質,不能單純依靠課堂教學活動,課外活動在發揮思政滲透作用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學院社團組織較多,學生課外活動豐富,但同時《人體解剖》專業類課程活動較少,教師組織相關活動及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經驗不足。《人體解剖》教學團隊通過借助學生對信息化技術興趣高、對人體知識神秘性等學生主觀因素,開展參觀生命科學館、舉辦“感恩生命”儀式、向“大體老師”致敬等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生命、關注社會,鼓勵學生創新思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課程思政”效果與反思
通過一年多“課程思政”,《人體解剖》教學團隊通過“專業+思政”融合課程思政教學,形成初步的思政目標和思政素材。在課程思政課堂中,明確思政切入點,思政教育時間不長,通常不超過5分鐘。團隊全體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認可度高,但認知狀態還有差異。學生方面,大部分學生認可課程思政教學,并認為其對本人的思想觀念有積極影響。本院課程思政工作進程很快,雖然專業基礎學科,如《人體解剖》等課程思政在大環境下已經開始了一定的嘗試,也有了一些成績,但是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課程思政教育是一個持續的教學過程,現在仍然是處于探索和初級階段,沒有形成成熟成效明顯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資源,更沒有成熟的課程思政學科體系,仍然需要院校和老師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楠.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與育人路徑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46):177.
[2]沈軼.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有效途徑探究[J].教育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4:121.
[3]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
作者簡介
陳軍(1980-),男,籍貫:江西瑞金,民族:漢族,職稱:副教授,學歷:碩士,研究方向:醫學教育。
江西省贛州市2019年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編號:1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