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紅
◆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無論是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還是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都需要學生透過課中的情境、問題中的信息等現象去抓住數學當中不變的東西。
◆關鍵詞:有效;情境創設
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結合已有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去設計熟悉的、富有情趣及意義的活動,引發學習興趣,利用舊知為新認知搭建橋梁。
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用同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學會數學,會學數學,還要愛學數學,在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上應當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及認知規律,以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經過教學觀察、反思,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教學體會。
一、聯系生活實際,促進知識遷移,引發學習興趣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無論是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還是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都需要學生透過課中的情境、問題中的信息等現象去抓住數學當中不變的東西。比例尺是比例知識在生活中最廣泛的應用,要從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比例尺》一課時,我利用本班個別孩子的照片,我們的校園簡單平面圖,這些孩子們熟悉的現象,激發孩子們強烈的探究欲望,然后讓孩子們利用圖片和實事進行對比,嘗試歸納、總結比例尺的概念。通過分析、討論、對比,學生認識到實事與圖片的形狀是一樣的,大小不同而已,它們大小還是有一定的比例關系。通過進一步的學習,是學生懂得了比例尺的實質意義及前項后項,形成基本的概念。理解圖片和平面圖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去縮小做成的,從而理解了比例尺的涵義。
變換是數學中一個帶有普通性的概念,在圖形的性質上午認識中有重要的應用。圓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常見的曲邊圖形,圓的特征主要是體現在隱形的線段——半徑,隱形的點——圓心上。因此在上到《圓的認識》一課時,素材采用:車輪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長方形或者其他形狀而偏要做成圓形?有了難題就想辦法去解決,小組團隊合作進行研究,上網查,找課外書查,團結力量大,很快孩子們就找到并掌握了圓的特征。只有不斷的創造難題,才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為了繼續讓他們探索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沒有物體的面是做成圓形,然后利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為什么要做成圓形,這樣就可以讓數學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在《按比例分配》的解決問題教學中,還可以設計如下問題:把10公頃土地平均分給黃山等五位村民耕種,能分得公平嗎?分別種上紅蘿卜、黃瓜、茄子、青菜、土豆,把這片土地平均分5份合不合理?讓學生懂得土地要按照人數來平均分,種農作物要根據市場、生活的需求來種。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無處不數學,數學就像風一樣的存在我們的身邊。即符合兒童的生長認知規律,又能幫助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思維去觀察和認識事物,促進知識的遷移。
二、強化自身體驗,突破重難點,內化知識
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在學生學習《相遇問題》時,在理解“同時”、“兩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讓兩個孩子到講臺前面,要求孩子們按照規定的指令行動,形象快速地理解了概念。“圓柱的表面積”是學生很容易計算錯誤的知識。因此讓學生制作教具,觀察教具,模一模教具,找一找圓柱體的表面積由哪部分組成,分別是什么形狀的,計算時分開各個部分的表面積計算,最后在把所有的表面積總和,計算結束后檢驗,以減少計算錯誤。
此外,還根據課的內容,把孩子們家里的每月燃氣、水費、電費、物業費等家庭支出作為上課的素材。讓學生懂得:數學是我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是現代文明的組成部分,以激發孩子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三、堅持語言表達,促進思維發展,鍛煉智力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我們除了要注意孩子們能否“會做”,還要注意孩子們能不能“會說”。在學習探究、解決問題時,讓學生要用自己的話表述數學問題、信息。因此在上《小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要求學生在觀察算式0.1=0.10=0.100,問:“從左往右看,小數末尾有什么變化?”,“再從右往左看,小數又有什么變化?”,“你發現什么規律?”,“怎樣概括這一規律?”等等。不停的追問,個人回答,小組回答、全班齊答,從分提供讓孩子們表述數學問題信息的機會,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孩子們的表述中找到她們表述問題及思維過程中的缺陷。然后,在根據孩子們的表達情況,及時點撥,就能有效促進孩子們數學的思維性發展。對于孩子們的發言,我們要及時鼓勵、及時引導、不要求急于求成去剝奪不善表述或者變數不完整學生發言的機會,要給耐心的等待。
四、多方評價,樹立學生自信,激發情感
多一種測量的方法就多一批愛好學數學的孩子,想學生往哪方面發展就往哪方面去夸贊。比如在學習《圓柱的認識》時,就采用生本課堂的方式,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對比、分析等形式去探究圓柱有什么特征。有孩子說:“圓柱體是由2個圓面和一個曲面組成的圖形。”這是就要表揚他觀察能力強。有孩子想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驗證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馬上表揚他思維靈活,想象獨特。有孩子在概括圓柱的高的定義時候,沒有找對位置,覺得很不好意,但是馬上表揚孩子“你敢于發言,敢于表達自己思想的這種精神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孩子們的學習過程是一種知識內化過程,需受孩子們主動完成。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應用與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有關的素材,從孩子們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興趣出發,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索、思考和研究,還要引導學生講所學知識用于時間,用科學角度對待日常生活、問題。同時,我們還要遵循孩子們的知識認知規律出發,以新課標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用多維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孩子,用及時的鼓勵和稱贊去喚醒孩子們對數學的熱愛,促進孩子們的各個方面的發展。值得我們思考。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