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美兵

◆摘? 要:根據科學研究壯族的土司文化,主要可以將其界定為:“從元朝正式確立土司制后,壯族土司領地之內所形成的與土司制度緊密關聯的物質形態,精神形態以及制度形態的文化要素總和,主要包括社會制度、土司社會狀態以及土司經濟關系,等這些方面的內容”。其中,壯族土司文化的基本形態,主要包含土司特色的飲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交通文化等等;壯族土司精神文化形態之中主要包含體育文化、戲劇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等。壯族土司文化信息資源十分豐富多樣,這些要素構成了豐富多元的壯族土司文化。
◆關鍵詞:壯族;土司文化;信息資源;文化創意
土司文化的相關信息資源屬于依賴土司文化而逐漸形成的具有科學文化內涵以及民族精神的一種文字以及圖片的集合。而且,文化創意屬于目前最為熱門的話題,具有良好發展前景,有很多衍生項目,而且對于有效壯大文化信息資源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壯族土司文化信息資源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路徑進行以下相關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壯族土司文化信息資源要素的基本類型
(一)實體要素
1.衙署
衙署屬于壯族土司進行地方的行政管理的非常重要的地方,其能夠有效的將集辦公議事建立起來,還能夠解決其生活起居與休閑娛樂等問題,屬于一體化的住宅群落,其有著非常濃郁的漢族與壯族相結合的一個建筑風格的特色[1]。而在當前,桂滇之地的壯族區域還是有著比較多的,相對比較完整的土司衙署的遺存,比如說忻城土司衙署是建筑群,還有西林岑氏的古建筑群,還包括了大新養利州土司的古城衙門,以及奉議州土司衙門、廣南依氏土司衙署等等,其能夠對壯族土司建筑文化起到有效的代表作用,其主要研究的是壯族傳統的建筑,包括選址與式樣,還有結構、規格、裝飾藝術,文化內涵等各種實體的資料。
2.祠堂
祠堂又被稱為家廟與宗祠,其主要是同族與同支,共同供奉的,能夠實現祭祀先祖與議事集會,屬于重要的祭祀場所。而在祠堂之中,能夠將儒家倫理和宗族的生活進行結合,其可以在空間的形態上將宗族觀念表現出來,還能夠實現組織與管理體系的完善,其相應的本質工作,就是將宗族權威化與制度化的歷史過程記錄下來[2]。而在壯族土司之中,不同是大宗族,都盛行修設一個或者是多個祠堂,其中不僅有著總祠,可以根據宗族的繁衍情況,來進行不斷的分化,并且進行不斷的支祠的分設。而目前,在壯族典型土司所涉獵的勢力范圍是比較大的,所以仍然共有著比較多的祠堂遺留,比如說忻城莫氏祠堂,以及那勞鄉與定安鎮岑氏祠堂,包括廣南儂氏祠堂等,為了能夠更好的為壯族土司宗法與管理研究提供相應的物態資料。在壯族土司的祠堂之中,包含了非常多的各大土司家族祭祀祖先與商議大事的地方,其都能夠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威嚴與法的中心。一直以來,都能夠承載著尊祖與重孝,還有就是家族團結的象征寓意,其常常會伴有嚴密的祭祀制度,通常只有宗族之祭,才能夠實現宗族的認同與宗族整合,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到有理、有法與有據的對于族中事物進行管理,將族中基本的規章制度建立起來,從而對族中子弟進行約束[3]。
3.社廟
古人曾說過:無土不立,無谷不食。所以也就有分土設社,立稷而祭之的情況。社廟主要是宗廟和土地廟的合稱,其充分的將人們對土地和自然的尊重和敬畏體現了出來。而在壯族的土司中,也具備著非常獨特的社廟文化,它不僅將壯族土司文化顯示出來,也體現了其濃重的生活印記。在壯族的土司的地理和文化領域之中,社廟屬于人們精神的信仰,也是依存的重要載體,迄今為止,仍然遺存了數量龐大的土司社廟,其部分直接將土司官的名字作為命名,或者是將其和土司有著密切聯系的關帝廟或者是城隍廟來命名。前者主要是以田陽的岑瑛廟與岑三爺廟作為代表,而其中還有德保一帶的天保廟,在桂西與云南文山等地的岑大老爺與岑大將軍廟等。后者主要的代表是忻城的三界廟,還有大新與雷平的關帝廟,包括安平的城隍廟等,其都和壯族土司社廟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4]。而這些土司神,都與舊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需求相符合,其能夠和當地的壯民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柱,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具備教育民眾的功能,也不能夠將土司文化信息資源要素類型輕視。
(二)精神要素
1.土司娛樂
作為土司的娛樂之中,包括了土司和土民日常娛樂的活動,其中有體育、歌舞、戲劇方面[5]。比如說典型的體育項目,包含了搶花炮、賽馬、舞龍,其在一方面,能夠充分的滿足健身娛樂方面的需要,另外,也能夠實現傳統體育活動,這樣可以更好的將土司和土兵們的身體素質進行提升,包括軍事方面的技能等。而在文化娛樂上,在土司歌舞與戲劇大抵方面,都和壯族民間傳統戲曲與歌舞實現重合,在招待貴賓或者是逢佳節期的時候,也會聆聽彩調戲、桂戲與絲弦戲,還可以進行招兵舞的觀賞等;而對于民間的土民們來說,會定期的有歌圩會,對于歌與斗歌不斷,部分情況下政歌、勞動歌、愛情歌等,做到以歌傳情,能夠實現以歌會意,并且通過歌來對感情進行抒發[6]。
2.土地制度
實施壯族土司的土地制度來說,其主要是土司對其領地,也就是森林資源與水資源,還有土地資源包括礦產資源等各種,都能夠擁有絕對的支配權還有所有權,而所謂的“地方水土,實現歸附”,還能夠實現“尺寸土地,悉數官基”。基于這種土地所有制的情況之下,需要根據土地的支配裝來,來將其分成官田與莊田,而兩種不同的土地占有形式,主要是為了研究土司時期的土地分配的狀況,也是一種主要的渠道。而官田主要是土司能夠以統治者的名義,來對分布在土州、土縣附近及領地內進行占領,其能夠保證土地肥沃與水源充足,還可以實現旱澇保收的良田。而其中官田名目眾多,實現用途分為私田、官族田、目田、課田等,不同名目的官田,其有著不同的意義、用途和特征。除了官田以外,土司還有著另外的一種占有形式,也就是莊田,莊田主要是“管那”來做好管理工作的,其除了以上描述的官田之外,其分布在土司轄區的范圍之內的各村屯田地的總和。而一處莊田主要是由一處較大的村屯或是,幾處比較小的村屯聯合組成的。另外還有土司委派的一名到多名“管那”進行代理的莊田,實現生產、播種與收割。
二、壯族土司文化信息資源的主要特征
(一)歷史久遠,數量眾多
壯族土司相關制度孕育出了十分具有特色的土司文化,因為歷史十分悠久,文化積淀也會比較深厚,所以,很多的歷史文化信息的相關記載以及描述有很多。從縱向來看,從秦朝、漢朝時期,就出現了最早描述的“羈縻”時數,比如《史記·司馬相如·索引》以及《漢宮儀》等等,一直到后來的唐朝以及宋朝和民國時期等等都有相關的信息涉及到壯族土司文化。而且,通過這些史籍的記載,可以學習和傳承那些優秀文化。在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之中,社會對于特色文化的重視愈加強烈,土司文化的相關研究已經受到很多學者的重視以及關注,除卻歷史的史籍以及土司家譜之外,還有很多調查資料匯編和文物圖片等等,種類繁多。就以本文的“壯族土司”為例作為搜索詞條,會有很多的期刊、論文以及相關的新聞報道與之相關。即使因為都會涉及到這一詞條,在很大程度上會出現信息重復的基本現象,還會存在一部分的干擾性信息。但是,依然可以有效反映出壯族土司文化信息資源數量十分龐大,屬于相關研究學者對于壯族土司文化研究的一些基礎性資料。
(二)影響深遠,具有殘缺
壯族土司從起源以及形成到最終的發展和消亡都會經歷十分漫長的歲月,屬于我國古代王朝統治者引領嶺南邊疆地區過程之中呈現出最具有特點以及最具有典型的一種民族性政策。考察以及搜集有關壯族土司文化的一些信息資源,不僅可以使得我們更為深入的了解古代時期壯族區域的文化、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基本現狀,而且針對當地的相應政治體系構建以及文化傳統等方面都會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第一點,從政治體系這一個角度來看,早期的壯族土司文化信息資源就是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以及一鍋里那只方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多相關決策資料。從土司制度和中國少數民族區域自治以及一國兩制方針之間的聯系而視,我們主要可以將土司制度總結為后兩者的基本雛形,其中有三種原因:1、三者都在強調因俗而治;2、三者都是一定要創建在國家安定以及統一的基礎條件之上,并且強調針對中央的忠誠以及服從;3、民族區域資質以及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在地方行政的管理以及行政權力的工作安排之上都具有壯族土司制度的縮影,換言之就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就是對于壯族土司制度的一種發展繼承以及發展所產生的結果。因此,在早期的意義土司文化信息資源可以為未來的先進制度誕生提供很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但是,需要展開特別的說明,就是民族區域自治和一國兩制的方陣政策都在本質之上要比壯族土司文化更為完善,體現出在新時期黨和政府的領導之下,以及民主性的基本發展特征,也可以凸顯出新時期人們更加期待民族和地區之間平等和團結,以及共同繁榮的美好愿景。第二點,考察并且搜集樁柱土司文化的相關信息資源,能夠進一步促進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承以及發揚,其中清朝的檔案推進土司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屬于最為典型的案例。1、很多的土司文化薪資資源都屬于土司遺址申遺供給很多的基礎性材料,還可以展現出土司遺址的相關文化性以及獨特性基本特點;2、在申遺的時候,各式會議會獲得很多的研究成果以及精辟的觀點,這些都可以被更為充分的利用起來,可以為土司文化遺址成功申遺傾注一份力量,并且給予十分強大的學術性支撐。即使這不屬于壯族土司文化信息資源基本功能的范圍之內,但是有很多相似的原理以及密切的關聯。壯族土司文化資源的相應收集以及整理和擴展,在一定程度之上針對文化的集成以及發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壯族土司文化信息資源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基本路徑
(一)信息技術融合的基本路徑
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當今時代,利用大數據的相關平臺以及新媒體相關技術所展示的文化以及影響產品應變為當今主流的形式。文化和市場、技術以及人才等方面實際路徑之間交錯和融合,創建出信息技術這一融合的基本路徑,而且整個路徑的主要邊界都具有一定模糊性質,產業交融的基本過程之中逐漸演變為土司文化網絡文庫、專家智囊論壇以及智慧旅游傳播等一些基本形式。
1.土司網絡文庫
根據相關的研究發現,壯族土司文化信息資源數在市場路徑的進一步拉動,其中技術以及人才基本路徑的推動之下和作用之下所形成的土司文化網絡文庫。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數據信息時代到來,基于微博的相關理念之下的網絡文庫已然變為信息存儲以及信息共享的基本交流平臺。但是壯族土司文化的一些有關信息技術以及專業化工作人員針對壯族土司的相關文字以及圖片和視頻等相關資源系統化編輯以及整體分類呈現,并且主要通過非正式出版物作為媒介,并且利用變肥以及付費的主要形式來獲得。
2.專家智囊論壇
專家智囊論壇,主要通過市場以及人才等基本路徑進行融合而成,視察依然為主要拉力,而且受眾的群體主要為落實文化的愛好者以及邊政民族文化的愛好者,可以說明專家就是人才,而且土司文化的專家開設論壇形式以及培訓形式的講座和相關的沙龍活動,能夠傳播一些土司學習以及土司文化等等相應知識以及技術,同時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壯族土司文化相關信息資源以及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而且各個級別的政府部門需要更為積極的推進,比如需要準確的董偉論壇受眾以及群體,還要科學突破傳統論壇的主要運行模式等等。
(二)文化產業融合的基本路徑
1.土司圖書出版
圖書出版屬于傳統文化創意產業之中的一種,而且需要人才基本路徑來有效實現,人才可以將知識編輯為系統化的文章、圖書以及期刊等等,并且通過出售以及有償閱覽的主要形式還可以有效實現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等方面。而且土司文化圖書屬于一種實在的商品,而且和一般商品之間的性能具有相同性質,其中書中內容與壯族土司文化之間有十分密切的關聯,但是在研究的主要內容一般都是和歷史文化之間相關,而且可用性不是特別強,而且沒有形成更為系統化的規則。
2.影視專題記錄
電影、電視以及紀錄片等相關的影視傳媒資料屬于壯族土司相關文化信息資源以及文化創意產業之間高度融合的產物,并且可以通過人才以及技術路徑作為支撐,可以拍攝出良好影視作品,并且利用新媒體技術平臺進行播放以及宣傳,不僅能夠創造出更為客觀的經濟收益,而且還能夠樹立更為良好的文化品牌以及文化形象。
(三)旅游文博融合基本路徑
旅游文博相關產業的科學融合屬于文化信息資源以及文化創意產業進行深度融合的基本路徑,旅游行業要想長遠發展需要文化當作支撐,而且文化也一定要利用旅游產業相關文化的基本方式展開傳承以及發揚,而且兩者之間可以做到相互滲透,具有得天獨厚的密切關聯。比如:可以通過有效規劃土司景區街景,設計出具有土司風情文化的客棧,使得旅游商品以及文博展館之間進行相互融合。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壯族土司文化信息資源以及文化創意產業一般都可以圍繞著信息技術以及文化產業等方面展開科學融合,細化出市場、產品以及技術等時機的路徑,上述幾中路徑之間進行融合的時候可以逐漸形成土司文化網絡文庫以及專家論壇等等一些具體的行業形勢,可以做到有效豐富壯族土司文化以及產業基本體系。
參考文獻
[1]黃家信.壯族土司制度研究與壯學建立[J].廣西民族研究,2014(06):84-86.
[2]梁福興.忻城縣壯族土司風情水街旅游文化創意探討[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06):99-101.
[3]駱昭平,莫山洪.從廣西忻城土司官族詩文看中原文化對壯族土司文化的影響[J].柳州師專學報,2010,25(05):61-64.
[4]王暉.壯族土司文化及其旅游開發價值概述——廣西民族文化與旅游開發研究之一[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5(01):75-78.
[5]徐丹丹.揚州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教融合新發展路徑研究[J].文化學刊,2021(04):37-39.
[6]曹祎遐,黃藝璇.文化創意產業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耦合協調度及空間相關分析——基于2012~2017年中國31個省市相關數據的研究[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3(02):169-177.
[7]李文曉,張文迪,趙涵,吳艷青,苗琳.探究新常態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以邢臺為例[J].才智,2021(07):155-157.
[8]李向陽,方世敏,宋歌.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創建問題探析[J].皖西學院學報,2021,37(01):76-80+117.
[9]楊光.對推動恩施州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思考——以恩施女兒城為例[J].民族大家庭,2021(01):70-73.
[10]鄭家菊.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文化旅游的融合策略[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1(01):5-6.
[11]周琳,許心,龍粵月.資源型城市文化與旅游融合路徑分析——以六盤水市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03):13-15.
[12]鄭宇明.生態環境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評《“文化創意+”生態環境產業融合發展》[J].世界林業研究,2020,33(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