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瓊菊 徐振邦
摘要:玉米是全球產量最高的糧食類作物,在食物系統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玉米對水源的需求量不大,但是干旱卻一直是制約玉米產量與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致力于研究玉米耐旱育種,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針對此類問題,就新組合抗逆性進行一系列的研究。
關鍵詞:玉米耐旱育種問題新組合抗逆性
干旱是影響農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尤其是對玉米旱類作物的影響最大,為了降低干旱條件對玉米產質量的威脅,科研部門正在致力于玉米耐旱新品種研發,以抵御干旱條件帶來的危害,但是育種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希望能通過完善玉米耐旱育種模式來提升玉米的抗旱能力,進而應對玉米的干旱問題,提高玉米產量。本文針對云南的玉米耐旱育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1玉米耐旱育種的重要性
通過對云南地區玉米生產情況進行分析,由于受氣候環境的影響,部分區域玉米總產量并不是很理想。要解決本地區玉米總產不足的問題,必須大力發展本地區的玉米生產。一方面可通過擴大玉米種植面積來提高總產,但是,面臨著人口眾多、土地資源有限的壓力,通過擴大玉米的種植面積來提高總產是不切實際的。另一方面,可通過提高單產來提高總產,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云南當前玉米育種必須是在堅持高產、優質等共同育種目標的基礎上著重解決多抗、耐瘠、耐澇問題,從而提高玉米的產量[1]。干旱一直是制約玉米生長與生產的關鍵,本文就玉米耐旱育種問題進行課題探究,利用現有基礎設施條件和已穩定的高產、耐瘠、多抗玉米自交系,整合資源,創新育種科研手段和技術方法,提高玉米育種的針對性,組配篩選出適宜我區種植的新優玉米雜交種,擴大新優玉米雜交種的種植面積,發揮其應有的增產潛力,為云南玉米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為了探究玉米耐旱的新組合、新品種,應對以往耐寒育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2玉米耐旱育種中存在的問題
2.1育種試驗設計不合理
通過對云南地區玉米耐旱育種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存在育種試驗設計不合理的突出問題。在育種試驗中,精心選擇育種基地,在試點地區完成,其對干旱條件的營造不合理,選擇品種也大都屬于高產、高水肥類的玉米品種,并不能滿足耐旱能力的測試效果,對其抗旱性能的測試力度不夠,試驗設計程序缺乏合理性,會對耐旱品種的培育工作帶來制約,獲取優質的耐旱品種相對較難。因此,在進行耐旱品種研制的過程中,應嚴格選擇試驗基地,對該區域的干旱情況予以掌握,有利于實現對品種抗旱能力的測驗。
2.2玉米耐旱技術有待提升
除了試驗設計不合理,還存在試驗基地選擇不當的問題,目前玉米耐旱品種的培育技術相對落后,云南就玉米耐旱培育新型的玉米品種經過一系列的探究,雖然產量有所提高,但是其提升幅度并不是很明顯,高產目標遠未達到,玉米耐旱培育技術仍有待提升。
3玉米耐旱育種及新組合抗逆性的實驗分析
3.1研究課題
探究玉米耐旱育種新組合抗逆性的實驗,針對玉米品種的耐寒性、抗逆性、適應性等進行研究。
3.2課題目標
要先建立40畝耐旱玉米品種的鑒定基地,以便為育種及新組合抗逆性鑒定提供重要條件[2]。近年來,我國諸多省份都致力于對耐旱玉米品種的研發,紛紛建立更趨完善的育種設備,能對品種的耐旱性具備很強的鑒定能力。從中篩選出具有耐旱性并且具備高產、耐旱、配合力高、抗性強的玉米新品種。
3.3課題研發
通過引進精準表型數據采集系統,測定受干旱影響較大的生長發育性狀[3],建立玉米耐旱育種評價體系;設計干旱環境和較高的種植密度,通過先進的表型鑒定系統、常規育種技術和分子體育種技術,選育耐旱的玉米種質資源[4];對常用的、新選育的玉米自交系耐旱性的鑒定,篩選出耐旱自交系,為進一步開展玉米耐旱基因利用和耐旱機理研究奠定基礎;對表現好的玉米新組合進行復配,及時參加各種級別的新組合鑒定試驗,加速育種進程。
3.4玉米耐旱的重要技術特點
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耐旱性、多抗性等優良特性的聚集。
3.5育苗耐旱育種的創新點
應該篩選玉米耐旱性、廣適性、高產性與多抗性相結合的自交系以及育種所需的重要中間材料;培育出玉米自交系的耐旱能力要明顯優于原有的主要品種正大619的母本自交系F09;培育出的玉米雜交種耐旱能力在產量、品質、抗病性等形狀上的表現,要優于原有的主推品種正大619或迪卡007。
3.6耐旱品種培育技術的實施方案
第一,耐旱品種培育技術的實施,應以云南現有的種質資源為基本條件,采用雜交培育,在同一雜種優勢群內雜交分離二環系,借助云南干旱的環境進行玉米種質的創新與優化。
第二,應嚴格控制耐旱玉米自交系的選育,歷經3代的耐旱條件選育后,應該采用相反方向的2個優良自交系為測驗類種質,同時也要對培育出的玉米自交系予以配合力的測試,提升其耐旱能力。
第三,先對云南以往的針對玉米耐旱性測試的情況進行鑒定,尤其是對玉米自交系進行測定,以便為后續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條件與保障。
第四,為了實現對數據的精確采集與處理,可以選擇引進的精準表型數據采集系統,保證信息采集的精確性,可以借助表型數據進行合理的采集,及時將人為因素排除在外。
第五,通過實驗結果與數據的分析,應選擇表現優異的玉米新組合進行復配,從中獲取相應的高質量玉米品種來與其他新組合進行與鑒定,以確定玉米新組合的抗逆性。
4結語
通過本文的課題實驗,了解到玉米耐旱育種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結合云南地區的實際種植情況和選種情況,進行項目的設計工作,將原有的正大619的母本自交系F09、迪卡007等作為重要的對比元素,針對玉米的耐旱性、適應性和多抗性等性狀進行研究,在同一雜種優勢群內雜交分離二環系,并引進精準表型數據采集系統來進行數據的采集,實現了玉米耐旱品種培育過程的不斷優化,研究出耐旱新組合,提升品種的抗逆性,對玉米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韋正乙,張玉英,王云鵬,邢少辰.基因工程在玉米抗旱育種中的應用[J].玉米科學,2014,4(4):1-7.
[2]陸登義.甘肅旱作區玉米育種的實踐與思考[J].甘肅農業科技,2013,1(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