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黨報要牢牢把好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的總閥門,把新聞觸角延伸到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為更好助力重慶“建鏈”“強鏈”,夯實工業基礎,提升制造業整體效能,發揮黨報服務決策的職能職責,2021年3月22日至4月28日,重慶日報持續推出重慶產業鏈供應鏈的相關報道及活動,報道累計近10萬字。通過報紙和新媒體矩陣聯合刊播,報道及活動全平臺點擊量達數千萬,數十家中央媒體及省級媒體轉載,引發強烈反響。“重慶產業鏈供應鏈”系列報道是黨報發揮服務決策的職能職責,為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氛圍的有益實踐,本文以此為例,分享重慶日報的好的做法,探討地方黨報為實現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氛圍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地方黨報;經濟發展;營造氛圍
中圖分類號:G2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5-0197-03
一、找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圍繞產業鏈進行全媒體報道
重慶是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工業門類完備,工業鏈式、集群式發展的特征明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重慶憑借完備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在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中走在全國前列。不過,疫情期間也暴露出重慶產業鏈的一些短板,如創新能力不強,供應鏈中的高附加值環節在境外,技術受制于人等。
以此為契機,重慶日報通過進一步調研認為,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通過大數據智能化賦能,推動現有產業提檔升級,并培育一批戰略型新興產業。事實上,無論是存量經濟的發展壯大還是增量經濟的培育,都需要以產業集群的思路進行產業的整體規劃打造,尤其需要強化產業鏈的長板,補足產業鏈的短板,構建區域經濟比較優勢。簡言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在產業鏈供應鏈上狠下功夫。
為完整梳理重慶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現狀,發現問題、尋找出路,推動重慶工業經濟更高質量發展,2020年初,重慶日報著手策劃重慶產業鏈供應鏈系列報道,積極聯系市級主管部門,挖掘采訪線索。但彼時,重慶產業鏈供應鏈的專項研究尚在進行中,主管部門希望待取得研究成果后,重慶日報再著手報道。
能否通過自主調研,推動主管部門的研究工作,做到相互促進,兩相協同?[1]本著這樣的期望,在沒有主管部門支援的情況下,重慶日報還是按計劃啟動了這組采訪報道。采訪面臨的第一道難題是調研采訪哪些產業。重慶產業門類眾多,如果一一采寫,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因而,采訪的產業自然應是最具重慶地方特色、最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特征的產業。對此,重慶日報召集記者召開頭腦風暴會議,最終選定了重慶最具有代表性的筆電、汽車、風電、環保、機器人、生物醫藥、消費品工業等九大產業。
采訪計劃敲定后,重慶日報就派遣骨干記者,對九大產業進行了深度調研。但調研初期就遇到了新的難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眾多,應該采寫誰?為此,報道小組又召開了一次專題策劃會。根據產業經濟規律和新聞故事化呈現的實際需求,最終選取產業鏈上中下游關鍵環節的代表性企業作為采訪對象,且每個企業單獨展示。
2021年3月22日,重慶日報推出“重慶產業鏈供應鏈調查”系列報道,并同步推出《“九鏈兄弟”重慶奇遇記》等新媒體產品。報道共9篇,每篇一個整版,共計4萬余字。分別為:《重慶筆電產量全球“七連冠”產業鏈供應鏈齊全立下大功》《重慶汽車產業本地配套率超過70%》《年產值500億元 重慶構建起完備風電產業鏈》《重慶環保產業在西部實現“三領先”》《“重慶造”機器人開始批量上崗》《行業上市企業市值與數量 生物醫藥排名重慶第一》《重慶消費品工業強鏈補鏈蓄勢待發》《全國唯一通航全產業鏈發展試點省市這樣“煉”成》《重慶摩托車提檔升級駛入“新賽道”》。
二、通過報道客觀地呈現問題與困難,提出解決路徑
高度服務決策,是黨報重要的職責之一。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無疑給財經新聞報道提供了更豐富的素材和選題,財經新聞也因此越來越受到關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改革創新,做好財經類新聞報道,無疑是地市級黨報重點研究和探討的一題,也是地市級黨報融媒體發展的必修課之一[2]。
重慶日報推出的“重慶產業鏈供應鏈”系列報道,對重慶最具代表性的九大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全景式描述,剖析各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路徑,較好地履行了黨報職責。
《重慶筆電產量全球“七連冠” 產業鏈供應鏈齊全立下大功》指出,目前,重慶筆電產業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個性化、高端化的游戲本、定制本需求量日益增多。并且,筆電配套企業技術實力不夠,缺乏本土品牌,核心技術都在廣達、英業達等廠商手中,品牌商也以惠普、戴爾等為主,對品牌商依賴過重,容易受制于人。要想持續向好發展,就要調整產業結構,推動轉型升級;要豐富產品線,不能只是簡單地“代工”商務本,而是要設計、研發、生產一些高端本,由制造轉向創造。
《重慶汽車產業本地配套率超過70%》指出,目前,重慶本地一些零部件企業研發能力不強,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攻關的力度不夠,供應鏈沒有像德國、日本等汽車產業強國那樣上游推動下游,還處于下游拉動上游的局面。同時,在高檔數控機床、在線檢測、自動化物流等先進高端制造裝備的應用上,許多配套商特別是二級以下配套商仍比較欠缺,質量管理體系不夠完善,產品一致性保障能力也不強。由此,建議重慶支持企業建立和完善自主研發能力,積極創建國家和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
《年產值500億元 重慶構建起完備風電產業鏈》提出,重慶風能總儲量較為豐富,尤其是巫山、秀山、黔江等區縣風能儲備充足。“十四五”規劃對節能減排提出更高要求,對于包括風電在內的清潔能源產業而言,意味著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隨著重慶能源結構的調整,尋找替代能源已成當務之急。為此,重慶應充分挖掘在風能上的潛力,建立更多風力發電場,制定專門的優惠措施,推動傳統能源企業轉型升級,并鼓勵本地資本、吸引外地資本,共同致力于風能開發;夯實并做大做強重慶風電產業,鼓勵在重慶投資風電項目的企業就近采購設備。
《重慶環保產業在西部實現“三領先”》指出,重慶風電企業以小微企業為主,營收最高者不足30億元,與外省市動輒上百億的企業差距懸殊。這導致重慶風電企業在融資、采買先進設備、技術創新等方面都存在局限。除企業規模小、散、弱外,研發薄弱是重慶環保產業的另一個短板。做強重慶環保產業,關鍵在于創新。就降碳而言,中央提出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這將催生萬億級新市場。從碳監測、碳儲存再到碳利用等,都是全新的領域,重慶環保科研機構和企業并不缺乏“彎道超車”的機會。
《“重慶造”機器人開始批量上崗》指出,重慶作為工業城市,工業機器人應用場景豐富,因此誕生了一批性能優異的工業機器人產品。但與工業機器人相比,服務業機器人發展呈現強烈反差。尤其是在減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系統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上,當前重慶的研發創新水平還較弱。建議完善創新生態,提升產業協同創新能力。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要從合作研究、委托研究、人才培育等方面,形成機器人產業發展全面協同與合作的局面。
《行業上市企業市值與數量 生物醫藥排名重慶第一》建議重慶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補齊平臺短板、強化產業鏈條、增加優質品種、提升制造能力為抓手,以創新平臺為載體,打造縱向產業鏈(研發、生產、流通、銷售)到底、橫向創新資源(人才、資本、平臺、政策)到邊的醫藥產業發展新生態,推動重慶生物醫藥產業從需求拉動、仿制為主向創新驅動、仿創結合轉型。
《重慶消費品工業強鏈補鏈蓄勢待發》指出,消費品企業只有做全產業鏈,才能實現自身更好發展,同時帶動整個行業更好發展。具體地說,要以戰略眼光進行整體布局,從市級層面統一規劃,統籌推進工業、農業“共榮共發展”。目前,重慶在這方面還有待改善和提升。針對現有不足,重慶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特色食品、特色紡織品、綠色包裝、個護美妝等重點產業鏈,不斷提升行業和區域特色化、集群化發展水平,努力推動全市消費品工業向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
《全國唯一通航全產業鏈發展試點省市這樣“煉”成》指出,重慶對航空航天很重視,但相關政策不夠細致、深入。航空航天有其特殊性,在政策制定上,需要深入研究、細化,制定符合其發展規律的措施。在此方面,重慶應持續加大對航空航天產業的扶持,同時優化相應政策,推動產業發展。
《重慶摩托車提檔升級駛入“新賽道”》指出,重慶摩托車產業提檔升級,從產品層面看,當務之急是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尤其需要解決一些關鍵零部件的本地供給問題,加強研發,實現國產替代,避免被“卡脖子”。目前,重慶摩托車行業所看重的大排量摩托車,主要銷往大城市,但全國不少大城市實行“禁摩”,這成為產業發展的掣肘。對此,重慶可帶頭呼吁政策“松綁”,制定更切合實際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規則,對摩托車上路不能“一刀切”。
三、以后續活動擴大報道影響力,進一步營造高質量發展良好氛圍
在上述報道基礎上,自4月3日起,重慶日報又連續推出一系列反響報道,邀請企業家、學界和政界相關人士談產業鏈供應鏈,分享建設經驗,查找當前重慶產業鏈供應鏈建設中的痛點和難點,并給出建議。通過開展后續活動,持續擴大報道影響力,增強與讀者的交流互動,為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重慶日報推出的這組系列報道,一定程度上促成了4月21日重慶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的召開。這次大會提出,要著力抓科技賦能,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快集聚制造業高端創新資源,著力抓補鏈成群,統籌鍛造長板和補齊短板,精心打造重點產業集群,精準優化產業鏈條,精細夯實產業基礎,推動產業結構邁上中高端水平。
為進一步發揮黨報服務決策職能,為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氛圍,自4月23日起,重慶日報推出了五篇深度調查報道,分別是:《“龍頭”舞起來 產業鏈活起來》《創新發力 驅動重慶產業鏈加速“鍛長補短”》《股權投資信貸支持 讓產業鏈注入金融“活水”》《如何“栽下梧桐樹”引得人才來》《聚焦“穩鏈”“強鏈” 營商環境優化如何更進一步》。這組報道,平均每篇4000字左右,主要分析當前重慶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并提出解決路徑。
在推進新聞報道的同時,重慶日報還通過舉辦論壇,持續擴大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4月26日,重慶日報舉辦產業鏈供應鏈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和企業家,圍繞重慶產業鏈供應鏈的整體提檔升級發表看法。4月28日,重慶日報用兩個整版的篇幅,以《八方建言重慶如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為題,發布了研討會上諸位專家和企業家的精彩發言,把此次報道推向高潮。同時,記者們在深入企業一線采寫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聽到了企業的某些訴求。對于這些容易引起負面輿情但又具有重要決策參考意義的內容,記者將之寫成內參材料,報送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
重慶日報推出的一系列報道及活動得到了權威部門的肯定。“這組調查稿件摸清了各產業鏈現狀,剖析了各產業鏈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市經濟信息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劉忠表示,這組稿件通過深入企業調查訪談獲取第一手資料,總結了補鏈、延鏈、強鏈經驗,提出了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建設性建議,有助于各部門進一步加強工作,提升重慶市產業鏈供應鏈水平。
報道鼓舞了士氣,增強了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報道對全市重要產業鏈可以說是做了一次‘建檔立卡’,報道有力度、有深度!”重慶市江津區委一級巡視員,德感工業園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李祖明表示,特別是“消費品工業篇”,展現了江津區消費品工業代表性企業——益海嘉里(重慶)糧油有限公司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帶動產業集聚的成效,更加堅定了園區大力發展消費品工業的信心和決心。
報道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問題,并通過采訪專家,為重慶下一步補鏈、強鏈獲取了方法論。報道推出后,不少單位進行了研究討論,表示將認真思考報道指出的共性問題,結合案例細化優化下一步的作戰方案。“尤其是在汽車、電子兩大支柱產業方面,我們仔細研究了這組稿件指出的共性問題,對我們強鏈、補鏈有很大啟發。”重慶兩江新區產業促進局局長胡景兵說。“汽車篇”指出,重慶在綠色化、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以及應用共享化等方面還存在短板;新能源汽車‘大小三電’、先進汽車電子、輔助駕駛系統、網聯終端系統等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尚有不足等。“這些發現切中要害,為我們發力明確了方向。”
這組報道,拉近了政府和企業的距離。“以前從來沒有人如此系統性的關注環保產業,這次重慶日報報道后,以黨報聲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原來重慶還有這么一個優勢產業,我明顯感覺到,現在大家越來越重視我們了。”重慶市環保產業協會會長張勇說。
這組報道,堅定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最近一年來,全球汽車芯片短缺,長安的月產量縮減了5萬臺,我們正準備通過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鏈,來解決芯片短缺的難題。重慶日報的這組報道,讓我們看到各條產業鏈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是唯一出路。這組報道,給我們鼓舞了士氣,也增強了信心。”長安汽車采購中心副總經理陳津說。
這組報道,被市委研究室全文收錄,作為撰寫該話題相關材料的參考。4月21日,市委宣傳部要求,重慶日報要充分發揮“重慶產業鏈供應鏈調查”等調查性報道的成功做法,持續推出系列調查性報道,宣傳好推動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
總而言之,報道不僅獲得了主管部門、產業園區、企業家等專業人士的首肯,而且為一般讀者普及了產業鏈供應鏈的相關知識,在更大范圍內凝聚起高質量發展的共識。讀完這組系列報道,重慶市稅務局納稅服務和稅收宣傳中心主任丁光紅說:“只有穩鏈、固鏈、強鏈,才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才能讓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重慶日報推出這組系列報道,選題準,抓住了產業發展的關鍵,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此外,報道調查深入,采用多媒體矩陣,形式圖文并茂,以專業精神贏得了同行的贊譽,不少權威媒體為報道點贊。“重慶日報的這組報道采訪扎實、筆調客觀中立,既講成績,對存在的問題也毫不避諱,真正為廣大讀者講述了經濟發展背后的故事!”某微博網友表示,作為一名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生,這組報道激勵了他深耕新聞專業。
未來,重慶日報還將持續關注產業鏈供應鏈話題,進行跟蹤報道,并通過典型案例解剖,為重慶進一步健全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供值得大面積推廣的范例[3]。
四、結語
為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氛圍,是黨報的職責。但面對高質量發展這樣具備一定專業性的經濟話題,黨報在開展相關工作時易流于表面,缺乏說服力。重慶日報以實踐表明,為高質量發展營造氛圍,需要對高質量發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專題研究,找準關鍵問題,才能開展有針對性的采寫報道,從而以理服人。營造良好氛圍,并非一味說好,更重要的是通過調研和報道找到困難和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路徑,為讀者提供方法論,真正推進工作。同時,在報道策略方面,要通過后續報道、論壇等活動,形成持續熱度,擴大報道的影響力,讓氛圍更加濃厚。
參考文獻:
[1] 盧曉峰.充分發揮黨報黨刊的輿論引導作用[J].兵團建設,2009(21):15-16.
[2] 邱承.地市黨報經濟題材報道要緊扣時代脈搏[J].城市黨報研究,2018(08):86-88.
[3] 周英杰.自我加壓,重塑黨報黨刊的影響力[J].新聞戰線,2018(21):128.
作者簡介:吳剛(1976—),男,重慶人,碩士,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