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 劉志峰 唐雨卉 區倩如 毛昆明



摘? 要:文章以現代大學生某種極端思想傾向為出發點,論述了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的意義及內涵;對課程思政元素展開分析,指出家國情懷是所有學科課程思政的共同點,“道法自然”是工科學科課程思政的立足點;以土力學課程為例,基于“道法自然”的視角,論述了課程思政元素中所包含的哲學思想、敬畏意識、責任擔當意識和工程倫理意識;從教師素質、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工科課程思政效果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課程思政;道法自然;敬畏意識;責任擔當;工程倫理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7-0185-04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wo extreme ideolog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are the common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disciplines, and "Tao follows natural" is the footho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Taking the course of Soil Mechanics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ao follows natura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professional attitude,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engineering ethics consciousness contain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 of engineering cours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quality,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an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o follows nature; consciousness of awe; responsibility; engineering ethics
現代大學生有一種思想傾向值得關注,那就是“佛系青年”,以“佛系文化”為標簽,其看淡一切,不求輸贏,不問前程,無欲無求,隨遇而安的價值表達備受青年追崇,成為90后青年一種新的處世態度和追求的價值形式,從而衍生出“佛系青年”這個亞群體[1]。“佛系青年”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青年價值觀念及其信仰形成的邏輯,在信仰心態上表現出價值虛無、消極遁世、非理性沉淪和享樂主義[2]。青年正是努力奮斗或者辛苦打拼的黃金時代,年輕人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千萬不要在奮斗的年紀成為“佛系青年”。
大學是社會的一部分,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樹人是落實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一、課程思政內涵
2014年,在教育部指導下,上海市率先開展“課程思政”試點工作。2017年6月,教育部充分肯定了上海高校在“課程思政”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做法[3],為全國高校提供了可推廣的“上海模式”[4]。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把“三全育人”作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2018年3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要啃下一批‘硬骨頭,包括教師思政、課程思政、網絡思政等,解決思政課和思想政治工作發展中的一些難點問題[5]。”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說:“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2018年6月,陳寶生部長從高校本科教育“四個回歸”的角度強調了“課程思政”改革的意義,他強調,“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生提出的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希望和要求,培養堪當大任的一代新人”[6]。
2020年5月,教育部出臺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立德樹人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課程思政,簡而言之,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教學和研究全過程,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以及全課程育人格局,使高校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并始終貫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即“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