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梅
我是一名有著32年教齡的數學教師,18歲走上講臺,當時的我曾迷惘過自己的選擇,也曾有過放棄的想法,但是我是幸運的,我遇到了人生中4位“媽媽式的師傅”,她們先從事情處理上教會我---如何與學生接觸、如何與家長對話、如何與周邊同事相處;再從教學上手把手的教我---從進入課堂講課的規范站姿,到作為數學老師精準的語言表述,再到畫圖基本功的精細練習。事無巨細,嚴格把關,真是讓我受益終身,讓我豁然開朗,讓我從心里迷上了教師這一職業,愛上了學生,愛上了數學教學崗位。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為了讓自己快速成長,我鉆研教材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將《應用題大全》等等一系列教學用書上的題都一一做上一遍,又自學了“珠心算”,并將它實踐到教學中去了,同時我又從做數學競賽題上找到知識延展的突破口,將基礎知識與提升能力完美融合,讓我在教學上展露鋒芒。
羽翼豐滿之后的我也成為了師傅,也帶過幾位徒弟,她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問題,比如我現在的一位徒弟—戴芳芳:西南大學研究生畢業,高學歷,高智商,是很有潛能的一位老師。在她剛加入天大附小時,我就成了她的師傅,在這個過程中,我將我們師徒二人在日常教學分析交流的點滴記錄了下來,供大家參考同時讓分享成為一種快樂,成為被需要的一種幸福。
一、一堂好的課,要做到“三精”即目標精;講授精;練習精,還要有趣有盼,學生要有思有學有悟
記得在引導徒弟備課時,我看出了她對教材知識點的不屑,十分鐘就將教材看完并胸有成竹的告訴我沒問題,您明天來聽課吧。當時我心里在告誡自己,不要說教,一定讓她自己先撞了南墻再說,第二天我如約來聽課。果不出我所料,徒弟十分鐘講完自以為簡單的知識,再看孩子們的習題反饋時,她困惑了:都講這么清楚了,就這點知識怎么還有這么多孩子不會呢?她無助的看著我,我示意她下來坐到后面來,我緩緩走上講臺,在短短的幾米的行程中我在思考銜接的話題,既要保護好徒弟的自尊,又要將當時聽的渾沌的學生講明白,同時用無聲的圓場讓徒弟去感悟到教學是個過程,過程中有環節,環環相扣,抓牢精髓,那才叫“課”,在一堂有趣又有盼的課程中,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魔術師一般,要時刻給予學生驚喜與期盼,并引導學生在思考中有所收獲。
經過此番較量,徒弟再不敢怠慢課前的備課準備工作,因為作為數學老師必須具備兩個重要條件即思路清晰和語言精練,所以我們首先要求老師們在每一節課前依據“目標精”的思想,從教的角度認真思考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同時考慮到本班的學情,確定適中可行的教學目標;其次要求老師在每節課上都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示學習目標并寫出來,讓學生清楚的知道本節課的學習任務,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出示目標時一定要做到以下的12個字:“當做學生,簡潔易懂,巧妙恰當”,并將課前導入環節作為一節課的關鍵所在,因為一節有趣的課,導入環節是其中關鍵之一。
嘗到甜頭的徒弟在課后習題上也下了功夫,因為枯燥、乏味、重復性的練習也會磨滅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孩子們更喜歡趣味性有針對性的練習題。因此,我鼓勵徒弟利用多媒體技術對課后練習題進行了加工,學生們喜歡,才能有效果,其實有效果而且具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是靠教師的智慧的,它包含著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程度,這里既有對知識橫向理解上的通,也有對知識縱向理解上的透,只有準確找到知識之間的銜接點,學生的趣味點,才能真正做到練而不煩。
二、一堂好的課,必須用“匠人”之心,精心“打造”
我經常和徒弟說: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先讀懂教材編寫者的設計意圖,深入挖掘那些看似簡單的知識背后所蘊含著的豐富資源。不斷打磨,努力將每一堂課都“打造”成精品。
記得在學校一次青年教師展示課上,她要執教《100以內數的認識——比較大小》一課,上課前徒弟感到很困惑,例題比較42比37的大小,如此顯而易見的知識,怎樣才能上出深度呢?
帶著疑惑她找到我,我和她分析:在引導學生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站在學生的視角去看問題,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要用方式鞏固新知,讓學生體會到對于同一數學知識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話不斷,智者自省,徒弟很有靈感,第二天她興奮的和我說,師傅真沒想到,我在1班試講時,學生們竟然給出了八九種比較方法,好多方法我都沒想到,學生真是太棒了!孩子們開闊的思維、新穎的視角太讓我驚嘆啦!我高興的告訴徒弟,學生自主學習,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養成學生主動思考的好習慣,即“授之以漁”。這樣才能使其終身受益,讓學生敢問善思,自主學習,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
三、一堂好的課,必須“瞻前顧后”,聚焦知識的生長與延伸
要特別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把每堂課的教學置于知識的體系之中,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整體性,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結構,構建知識的網絡。疫情期間,我指導徒弟把各單元知識點、以及小學階段與之銜接的知識整理成了思維導圖。有了思維導圖,家長陪伴孩子學習更有抓手,同學們也試著學習這種方法進行整理復習,他們的自學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四、一個好的教師,一定要抓住一切可以讓自己成長的機會
對于年輕教師而言,每次展示課都是一個規范教學行為、打磨教學技藝的過程,是一次逼迫自己進步的難得機會。
精講是確保講授過程中思路清晰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對自己的課堂語言一定要做到精準的術語化,高度的概括化,不可隨意化,語言精練到讓學生聽得懂,記得住,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清晰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這節課我們還借助PPT直觀展示動態變化,我們反復磨課、修改、雕琢,借助PPT將圖形拼組過程、三個圖形之間的動態變化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
作為即將退休的我來說,分享是一種快樂,被需要更是一種幸福。看著新教師的成長與進步,讓我仿佛又重走了一遍教學生涯,其中的我也是有感有悟,同時也是教學相長的一個過程,人活到老要學到老,學習永遠在路上,成長不拘泥于年齡,泰戈爾曾言:我喜歡生長,生長真叫人喜歡。
我也真心希望初入教壇的年輕教師,多向老教師請教學習,在工作中做到勤反思、多總結,在學中做,在做中思,在思中長。爭取早日成為成熟的、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這也是我們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期望,你們任重而道遠,要努力向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