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創毅
(陸川縣人民醫院,廣西 玉林,537700)
脛骨遠端骨折是創傷骨科常見的骨折類型,一般多由高能量損傷引起,常伴有其他部位的致命性損傷,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需要及時治療,其治療方式有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有局限性,且并發癥較多,手術治療包含傳統切開復位固定術、外固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等[1],本研究使用內側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脛骨遠端骨折,效果顯著,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70例患者分對照組、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25~73歲,平均(49.12±3.05)歲;觀察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6~72歲,平均(49.63±3.15)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手術治療前患者需完成血常規、凝血、心電圖等檢查,做好手術用物準備,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麻醉,在其脛骨遠端前外側做15cm左右切口,充分暴露骨折位置,然后清理骨折處血塊、受損組織、異物等,然后進行解剖復位,置入脛骨遠端解剖鋼板,使用螺釘固定妥善,合理放置引流管后,逐層進行縫合,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觀察傷口及引流管情況。觀察組:實施內側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完成受損皮膚清理后,沿接骨板上緣脛骨處下端做切口,約2-3cm,使用剝離器分離深筋膜和骨膜,形成皮下隧道,在X線輔助下整復脛骨骨折,必要時可使用克氏針臨時固定,復位良好后安裝瞄準器,進行鉆孔、測探、攻絲、螺釘固定等操作,反復檢查,固定可靠后,清洗傷口,進行縫合,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1)觀察患者臨床指標情況,內容包含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等,兩組相比較。(2)評估患者術后治療效率,分為有效、好轉、無效三個標準,計算總有效率,兩組作比較,總有效率=(有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3)觀察并記錄發生傷口感染、骨髓炎、疼痛、傷口愈合推遲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兩組作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用SP2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s)、計數資料行t檢驗、χ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1 兩組患者各項治療指標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治療指標對比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脛骨遠端骨折治療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含損傷程度、復位質量、內固定穩定性等,脛骨遠端骨折一般是指脛骨遠端1/3處的骨折,常合并有腓骨下端骨折和嚴重軟組織挫傷,疾病典型癥狀表現是患側小腿遠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畸形、腫脹、不能行走等[2]。根據組織有無開放性傷口,可分為閉合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沒有移位的脛骨遠端骨折可用負重石膏管型治療,有移位的或不穩定的骨折非手術治療效果較差,應進行手術治療。脛骨遠端軟組織覆蓋少,骨折后累及軟組織損傷較嚴重,局部皮膚及軟組織條件差,軟組織是手術時機的決定因素,治療方式包含有髓內釘、鋼板固定等方式[3]。
內側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鎖定可有效防止旋轉,骨折愈合率相對較高,感染發生的幾率較低,骨折固定可靠,有利于進行早期活動,功能恢復快,手術軟組織剝離最小化,保護骨塊供血,對患者造成創傷小,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后患者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手術中需要將骨折端骨膜進行剝離,會直接破壞骨折端的血供,容易發生缺血性骨壞死,對術后骨者的愈合有嚴重影響,且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對技術要求較高,操作難度大,手術治療時間相對較長,治療效果及預后不理想。本研究通過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等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7.14%,觀察組為97.14%,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各種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5.71%,觀察組為5.71%,明顯優于前組(P<0.05)。
綜上所述,對脛骨遠端骨折患者,采用內側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可有效改善骨折愈合、手術時間等情況,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治療有效率,臨床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