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鵬



不可否認,這幾年拍賣行承受著比以往更為嚴酷的考驗,除了拍品征集、藏家維護之外,還要關注拍品背后的學術發掘。強化專場概念,深度挖掘拍品背后的故事,是崇正這幾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在耕耘的事情。在拍品資源緊俏,行業競爭激烈的背景下,挖掘小門類藝術品、策劃具有學術構思和文化傳承的活動,或者舉辦與拍品緊緊結合的專題性講座,可以突破拍賣行業的趨同化。這件事情往大了說是讓老百姓增長見聞,往小了說就是專業領域通過不斷的挖掘會有新的收獲,以前不起眼的小東西,研究下來也很有意思。比如今年春拍有件匏器(養蟈蟈用的),最初是八九年前在文物商店找到的,有個南方的客人買回家一直放著,這次拿出來后被北方一個專門收匏器的藏家買走,而匏器原本就是北方人養蟈蟈專用的器物,東西在冥冥中自有牽引,拍賣行就是這個媒人。
而拍賣行的征集工作,除了拼業務能力,有時也看重人情。有些藏家委托看的不僅僅是拍賣行的實力,而是我們對待藏品的真誠度。比如去年拍賣的那個銅香爐,委托方本來是想把它交給杭州的一家拍賣行,但那家公司在看到圖片的時候說東西是新的。輾轉之下,藏家找到了我。其實這件香爐我很早就有耳聞,但是一直不知道它在哪。當藏家朋友發圖片給我看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怎么這個東西在你那啊”,立馬買機票就飛過去了。更有意思的是,此爐作為清初嶺南佛門法器,背后涉及當時嶺南佛門領袖人物空隱和天然師徒,又是明末清初銅鑄造業發達的實物例證,無論對于佛教和歷史研究應當都有重要意義。所以,拍賣征集考驗的還有你的眼光和判斷力。
(編輯/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