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桂軍 齊凌峰
摘? 要:加強農牧業品牌化發展,是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村增色、農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內蒙古農牧業品牌產品數量較少、覆蓋產業鏈條偏短以及持久性不足等是阻礙自治區農牧業品牌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內蒙古應立足自身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以推動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工作重點,提高科技和創新能力,加強品牌創造和建設,有計劃地推進“蒙字標”評價體系建設,實現農牧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助推內蒙古農牧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關鍵詞:農牧業? ?品牌化? ?高質量發展
2021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強調“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牧業產業化、品牌化。”《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要“實施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提質升級計劃,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推進農牧業品牌化和加強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是內蒙古新時期現代農牧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對全面提升自治區農牧業規模化、標準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內蒙古亟需抓住機遇,立足自身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充分認識農牧業品牌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打造內蒙古名片,實現更多內蒙古優質農畜產品“走出去”,加速推進農牧業現代化進程。
一、內蒙古農牧業品牌化的發展現狀
進入新時代,從需求側看,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在逐漸發生變化,對于農牧業產品的需求逐漸向品牌化、個性化以及多樣化轉變,對農牧業產品的質量要求變得更高。但從供給側看,還有部分優秀農牧業產品處于無品牌階段,部分區域的優秀農牧業品牌逐漸沒落,亟需推進農牧業產品品牌化進程。互聯網時代也給農牧業品牌化發展帶來了商機。農牧業品牌化日益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一)內蒙古農牧業主要品牌發展回溯
內蒙古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特色民族文化使農畜產品的辨識度在同類產品中得到提升,為農畜產品品牌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內蒙古致力于打造生態農牧業,建立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農畜產品品牌創建獲得了一定成效。“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培育出榮獲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榜第一的“天賦河套”。2015年已籌建運營了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精品館、廣州精品館,建立了內蒙古名優農畜產品品牌展銷中心等形式,提高了品牌農畜產品知名度;2016年,打造農業部地理標志農產品89件,馳名商標70件,培育了伊利、蒙牛、鄂爾多斯、小尾羊等馳名品牌和圣牧、蒙羊、大牧場、鹿王、正隆谷物等優秀品牌,打造了錫林郭勒羊肉、科爾沁牛肉、敖漢小米等優質區域品牌;2017年,全區528家企業完成“三品一標”認證,認證產品數量高達1917個,打造了烏蘭察布馬鈴薯、烏海漢森葡萄酒等優勢特色農牧業品牌,同時借助電子商務平臺,抓住“互聯網+”機遇開展綠色農畜產品網絡銷售,積極打造新品牌;2020年,全區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達2136個,總產量達913萬噸,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150%和169%,綠色已經成為打造內蒙古現代農牧業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二)“蒙字標”評價體系建立助推內蒙古農牧業品牌化發展
2019年7月15-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自治區時提出“堅持綠色興農興牧,增加優質綠色農畜產品供給,推動更多‘蒙字號優質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經國家認監委《關于以聯盟認證形式開展“蒙字標”工作的復函》(國認監函[2019]8號)批復,內蒙古市場監管局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為指引,依照“政府引領、市場運作”的方式,開始有計劃推進“蒙字標”認證。同年12月4-10日,內蒙古自治區開展了第一批“蒙字標”認證產品——大興安嶺黑木耳的認證工作。2020年年初,市場監管局參考借鑒“品字標”“深圳制造”等優秀經驗,整合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等職能優勢策劃“蒙字標”認證工作。同年11月18日,“蒙字標”發布儀式正式啟動,“蒙字標”品牌運營經過1年多的籌備,建立起標準體系、制度體系、產業體系、質量管控體系、推廣體系等五大體系。其中,“蒙字標”產品標準體系由通用地方標準和認證產品團體標準構成,制度體系的認證聯盟由9家相關機構組成,對相關企業進行三輪篩選,全過程監管生產環節,并由專業機構將優質農畜產品品牌全力推廣。
“蒙字標”認證是高端品牌自愿性的第三方評價認證,內蒙古開展“蒙字標”認證有助于樹立內蒙古產品“高品質、純天然、綠色有機、生態環保”品牌形象,“蒙字標”認證的企業需要通過高標準、嚴格認證、強力監管、可追溯、優質服務的系統管控,企業可通過“蒙字標”認證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信賴程度和市場認同度,對內蒙古來說,也有利于推進草原文化下特色區域品牌在國內國際的價值和品牌影響力。
二、內蒙古農牧業品牌化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品牌化發展緩慢,數量偏少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可知,截至2017年12月,我國“三品一標”產品總數接近12.2萬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2242個,而內蒙古全區累計完成“三品一標”認證企業528家,認證產品1917個,登記地理標志農產品89個,中國馳名商標70個,“三品一標”認證產品數僅占全國1.58%。通過與國內其他地區農牧業品牌化發展進行比較,雖然內蒙古農牧業產品種類較多,也相繼出現了一些品牌產品,但是總體來說,內蒙古農牧業品牌化發展進程依舊緩慢,且品牌數量偏少,難以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二)品牌化產品覆蓋產業鏈條偏短,輻射效應不足
目前,內蒙古農牧業在品牌化過程中基本上只把產品目標定位在特定區域具有地理標志特征的產品,因此一些品牌會缺乏影響力。例如,“天賦河套”品牌就是巴彥淖爾市依據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圍繞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以“天賦河套”集體商標為基礎而注冊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但是“天賦河套”只局限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認定的農產品,盡管其具有相應的影響力,但是其知名度依然不高。再如“興安盟大米”被授予“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的稱號后,成為內蒙古農牧業產品品牌的代表之一,雖然其影響力在逐漸加強,但是知名度還需提升。從“天賦河套”以及“興安盟大米”可以看出,目前,內蒙古在農牧業品牌化過程中基本上產品只定位在特定區域,雖具有品牌化產品,但是其產業鏈條較短,基本上處于產業鏈條上中游,其覆蓋面不大、輻射不夠、影響力以及知名度較低。
(三)品牌產品內涵不足,持久性堪憂
內蒙古位于優質農畜產品生產黃金帶上,憑借地理優勢、資源優勢以及環境優勢為打造綠色農畜產品品牌奠定了基礎,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近幾年內蒙古在打造綠色農畜產品過程中生態環境逐漸被破壞。土地沙漠化形勢仍然十分嚴峻,部分盟市草原面積在逐漸減少。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沙漠化現象的存在對于內蒙古發展綠色農畜產品品牌產生消極影響。內蒙古農牧業雖然有一些龍頭企業,綠色農畜產品品牌建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內蒙古農畜產品企業規模較小,發展過程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農畜產品企業間信息流通不及時。盡管農畜產品品牌多,但是將其做大做強的卻很少,而且在中國農牧業龍頭企業前500強中,上榜的僅有幾家,表明龍頭企業的規模依然較小、影響力有所欠缺,無法起到推動農畜產品品牌建設的“領頭羊”作用。農牧業創新性不足,導致在內蒙古農牧業品牌化發展過程中,品牌產品內涵不足,在可持續性發展方面存在問題,發展空間不足,且缺乏持久性。
三、內蒙古農牧業品牌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土地流轉速度,提升農牧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
1.解決農地流轉資金短缺問題,降低農牧業生產風險
引導工商資本有序下鄉,鼓勵下鄉資本與農戶簽訂規范合同,避免“圈地”行為,嚴禁耕地“非糧化”“非農化”行為,積極推進下鄉資本與農地流轉有效結合。同時鼓勵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提升金融信貸服務,努力解決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融資困難問題。另外,地方政府還應依據實際情況制定支農惠農等一系列財政政策,完善對耕地的保護補貼政策,努力減少農地資源流轉中可能產生的經營風險、財產風險和社會風險。
2.培育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創新土地流轉模式
繼續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這兩類農牧業經營主體,壯大農牧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完善“流出方-服務組織-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流入方-服務組織-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的土地經營權流轉體系,同時以利益為連接紐帶,聯結各類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融合協調發展,實現信息共享,推進現代農牧業規模化經營向多樣化、市場化方向發展。
(二)協調推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品牌化+ 產業化
1.加大內蒙古農畜產品推廣宣傳力度,開創新型產銷模式
從供給側出發,圍繞打造國家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發展目標,以有機、綠色、無公害生產為導向,利用現有農牧業生產資源,積極建設優質農畜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形成“點對點”“點成線”“線成面”的發展模式,大力推動農畜產品向品牌化進軍。通過舉辦各類品牌推介會及博覽會,采取現場展示等形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將“互聯網+”融入農畜產品銷售環節,建設品牌產品電商平臺,真正實現農畜產品出村進城。
2.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提升產業化水平
內蒙古應著力建設和培育一批產業集群、產業園、產業強鎮、龍頭企業、產業化綜合體,積極開發特色鄉村農畜產品優勢區、特色鄉村農畜產品精細化產業帶,推動產業集群建設與區域公用品牌協同發展,重點支持錫林郭勒草原肉羊、科爾沁牛、烏蘭察布馬鈴薯、阿爾巴斯絨山羊等特色農產品,凸顯品牌效應,同時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依托特色產業帶和農牧業產業集群,建立現代農牧業產業園區,助推產業集約、產業現代化發展,實現農牧業品牌化+產業化。
(三)有計劃推進“蒙字標”評價體系建設,提高覆蓋率和影響力
1.在“蒙字標”認證工作和產品評價方面做優做細
內蒙古需繼續完善“蒙字標”認證體系建設,研制相關產品標準和方法標準,通過檢測內蒙古優質的農畜產品功能功效成分,鎖定產品獨特性以制定相關標準體系規劃,甄選出自治區高端農畜產品,確保以“有機、綠色、純天然、高品質”的形象持續釋放內蒙古優勢農畜產品活力,讓“蒙字標”的評價體系標準更具有話語權,對自治區特色產品發展起到標準支撐和引領作用。
2.在“蒙字標”溯源產品管理和監控方面做深做實
要依賴智能終端自動化系統構造數字化平臺,如區塊鏈平臺、“蒙字標”認證監管平臺和服務企業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覆蓋農牧業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全要素的質量數據存證,通過“一物一碼”對產品質量情況進行全程跟蹤,實現農畜產品安全保證、質量保證、品牌保證,建立消費者全方位的品牌信任感。同時,要提高“蒙字標”覆蓋率和影響力,通過積極組織籌備相關品牌發布會,真正實現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品牌產品“走出去”,不斷提升內蒙古農牧業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四)堅持科技興農戰略,提升農牧業科技創新水平
1.深入開展現代種業技術提升項目,推進種苗產業創新
以良種培育作為農業技術攻關重點,選育和推廣優良種業品種,建設良種繁育基地,突破性地繁育一批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農作物品種。另外,加快禽種業向數量質量并重、資源節約高效方向發展,在品種性能和品質上實現突破。
2.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推進農牧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加大企業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等區內外主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力度,加強農牧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農牧業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強化農作物育種、家畜品種繁育、智慧農業等方面的重點技術攻關,增強科技創新驅動力。
3.立足新發展格局,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
以自治區鄉村特色自然田園風光為主要載體,發展休閑農牧業、鄉村民俗娛樂、農家樂等新形式,深度挖掘農業生態和休閑產品功能,打造休閑農業示范點。另外,實施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將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推進農牧業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依托“互聯網+”發展農村牧區電商服務,加強與淘寶、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等電商企業的合作共建,推動嘎查村電商服務平臺建設,拓展銷售渠道。
參考文獻:
[1] 吳應蔚. 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業, 2012,(08).
[2] 孫春花. 內蒙古推進現代農牧業建設的難點與對策研究[J]. 中國統計, 2015,(04).
[3] 高翠玲, 李主其, 郭海清. 新時期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現狀和問題及政策建議[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3, 34(02).
[4] 金麗萍, 金彩霞, 殷國梅. 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品牌農牧業發展初探[J]. 畜牧與飼料科學, 2015, 36(11).
[5] 崔俊, 楊玉柱. 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對策建議[J]. 北方經濟, 2015,(7).
[6] 張振霞. 內蒙古種植業發展問題及對策的思考[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6.
[7] 周杰, 高芬. 草原生態環境與畜牧業經濟耦合協調關系分析——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J]. 生態經濟, 2019, 39(05).
[8] 張春林. 做好自治區三農金融服務[J]. 中國金融, 2017,(15).
[9] 何曉瑤. 基于TOPSIS模型的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20, 41(09).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