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皓春,陳忠,文澤賢,劉春平,蒲國明,劉素君
自發性腦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是由非外傷性腦實質血管破裂引起的最常見腦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的病死率[1]。腦水腫是SICH發生后的重要繼發性病變,腦水腫的形成會導致腦組織顱內壓升高,造成患者神經功能障礙,威脅患者生命[2]。研究腦損傷相關機制,可能為SICH病情程度的判斷和預后預測提供生物標志物。研究表明,炎性細胞因子在SICH后繼發性損傷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3]。趨化因子是一種抗炎細胞因子,CXC趨化因子配體1(CXCL1)是與SICH有關的中樞基因,在SICH中表達顯著上調[4]。CXC趨化因子受體2(CXCR2)是CXCL1的受體,研究表明CXCL1/CXCR2可促進順鉑誘導腎損傷過程中的炎性反應[5]。目前還未見CXCL1、CXCR2在SICH中的臨床研究,本研究通過檢測CXCL1、CXCR2在SICH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并分析二者的臨床意義,以期為SICH疾病嚴重程度判斷和預后的預測提供理論基礎,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10月達州市中心醫院腦血管病科和神經內科收治的125例SICH患者為研究對象(SICH組),男69例,女56例,年齡45~74(60.35±7.14)歲;病程0.5~5.6(3.15±1.42)h;病因:高血壓性腦出血42例,腦動脈硬化性腦出血59例,其他24例;出血部位:丘腦42例,基底節區75例,其他8例;基礎疾?。焊哐獕?1例,糖尿病35例,高脂血癥31例;用藥史:服用他汀類藥物35例,抗血小板藥物42例。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6]評價SICH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0~4分為輕度42例,5~20分為中度47例,>20分為重度36例[7];根據腦出血量將患者分為小量出血(<15 ml)52例,中量出血(15~30 ml)41例,大量出血(>30 ml)32例。同期選取醫院體檢健康者130例為健康對照組,男71例,女59例,年齡43~75(59.48±7.83)歲。2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審字2019-0127號),所有受試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SICH患者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中關于SICH的診斷標準[8];②經磁共振成像和頭顱CT證實,且為首次發病;③發病時間<6 h;④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繼發性腦出血患者;②合并顱腦損傷等其他原因導致的腦出血;③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④合并免疫性疾病患者;⑤合并惡性腫瘤患者。
1.3 觀測指標與方法
1.3.1 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血清CXCL1、CXCR2水平: SICH組于入院當日、健康對照組于體檢當日清晨,采集2組研究對象肘靜脈血5 ml于離心管中,4℃離心提取血清,于-80℃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ELISA雙抗體夾心法檢測血清中CXCL1、CXCR2水平,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試驗操作。試劑盒均購自武漢菲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2 隨訪: 對SICH患者出院90 d后采用門診短期預后隨訪,隨訪開始日期為患者出院之日,隨訪截止日期為2021年2月28日。所有SICH患者均完成隨訪,無失訪。根據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9]評價患者預后,mRS評分0~2分為預后良好亞組78例,mRS評分3~6分為預后不良亞組47例。

2.1 2組受試者血清CXCL1、CXCR2水平比較 與健康對照組比較,SICH組血清CXCL1、CXCR2水平顯著升高(P<0.01),見表1。

表1 2組受試者血清CXCL1、CXCR2水平比較
2.2 SICH患者不同臨床病理特征血清CXCL1、CXCR2水平比較 不同性別、年齡、病程、病因、出血部位及有無高血壓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癥SICH患者血清CXCL1、CXCR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輕度、中度、重度患者血清CXCL1、CXCR2水平依次升高(P<0.05);腦出血量小量、中量、大量患者血清CXCL1、CXCR2水平依次升高(P<0.05);預后不良亞組SICH患者血清CXCL1、CXCR2水平顯著高于預后良好亞組(P<0.01),見表2。

表2 125例SICH患者不同臨床病理特征血清CXCL1、CXCR2水平比較
2.3 SICH患者血清CXCL1、CXCR2水平相關性分析 SICH患者血清CXCL1與CXCR2水平呈正相關(r=0.714,P=0.000)。
2.4 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SICH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 以SICH患者預后情況為因變量,以表1、2中P<0.05指標(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腦出血量及血清CXCL1、CXCR2水平)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腦出血量大及血清CXCL1、CXCR2升高是SICH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P<0.01),見表3。

表3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影響SICH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
2.5 血清CXCL1、CXCR2水平對SICH患者預后不良的預測價值 ROC曲線結果顯示,血清CXCL1水平預測SICH患者預后不良的AUC為0.712,血清CXCR2水平為0.714,二者聯合為0.823,優于二者單獨預測(Z=2.746、2.500,P=0.006、0.012),見表4、圖1。

表4 血清CXCL1、CXCR2水平對SICH患者預后不良的預測價值

注:SICH.自發性腦出血;CXCL1.CXC趨化因子配體1;CXCR2.CXC趨化因子受體2
腦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腦卒中類型,發病機制復雜,高血壓是最常見的系統性危險因素,與所有年齡段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增加有關,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及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的大量使用,SICH發病率也逐年升高[10]。SICH發病急,且病情進展迅速,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患者發生腦損傷或腦死亡等,致死率高,預后差,幸存者可遺留偏癱、失語等嚴重殘疾,給患者家庭和生活帶來沉重的負擔[11]。SICH損傷主要包括原發性損傷和繼發性損傷,原發性損傷是指SICH發生后,血液在腦組織中迅速聚集,導致顱內壓升高,腦組織缺血、缺氧等造成腦組織損傷[12-14]。腦水腫是SICH繼發性損傷主要病變類型,在SICH患者神經功能損傷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15]。其損傷機制較為復雜,炎性反應在腦水腫引起神經損傷中占據重要作用,可能是導致SICH患者預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16]。因此,探討炎性因子在SICH中的臨床意義,可能為發掘SICH預后的生物標志物提供理論基礎。
趨化因子是一種大小為8~14 kD,由細胞分泌的小細胞因子或信號蛋白,具有定向細胞趨化作用[17]。趨化因子的生物學效應是由G蛋白偶聯的趨化因子受體介導的,CXCL1屬于趨化因子中的促炎性細胞因子,CXCR2主要表達于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CD8+T細胞等細胞表面,是CXCL1主要趨化因子受體,二者相互作用在炎性反應中起重要作用[18]。Fu等[19]研究表明,SICH模型大鼠中CXCL1水平顯著高于假手術組。本研究結果表明,SICH患者血清CXCL1、CXCR2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提示CXCL1、CXCR2水平可能與SICH的發生有關。進一步研究表明,血清CXCL1、CXCR2水平升高是SICH發生的危險因素。血源性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深入腦實質并破壞血腦屏障,會導致炎性反應、腦水腫及神經損傷的發生[20]。趨化因子和趨化因子受體共同促進免疫細胞募集到中樞神經系統,CXCL1是一種主要募集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因子,Wu等[21]研究表明,CXCL1、CXCR2對神經炎性反應期間大腦中性粒細胞的募集至關重要。Li等[22]研究表明,CXCL1表達降低會導致中性粒細胞向大腦的浸潤減少,從而減少缺血性腦卒中模型小鼠炎性反應,減輕小鼠缺血性腦卒中后腦損傷。猜測CXCL1、CXCR2可能通過引起神經炎性反應,導致SICH患者腦水腫及神經損傷的發生,影響患者預后,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本結果提示,血清CXCL1、CXCR2可能是反映SICH疾病嚴重程度的潛在生物標志物,提示通過動態檢測血清CXCL1、CXCR2可能為臨床上SICH患者預后的預測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SICH患者血清CXCL1、CXCR2水平顯著升高,且與SICH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和預后有關,可能是臨床上預測SICH預后的潛在生物標志物。然而本研究納入病例數較少,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下一步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二者在SICH中的臨床意義。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張皓春: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陳忠、文澤賢: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試驗數據,論文審核;劉春平: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搜集整理,論文修改;蒲國明:進行統計學分析;劉素君:課題設計,論文撰寫